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中分层法的有效运用

发表时间:2021/8/2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3月第9期(下)   作者:贺程鹏
[导读] 小学生在理解能力及学习能力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随着新课标的不断深入发展,小学数学高年级教学要适当进行合理的创新及优化,使其更好的适应素质教育理念的要求。
        贺程鹏
        文水县第二实验小学  山西省吕梁市  032100
        摘要:小学生在理解能力及学习能力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随着新课标的不断深入发展,小学数学高年级教学要适当进行合理的创新及优化,使其更好的适应素质教育理念的要求。为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需要教师结合小学生特点及教学目标要求,合理利用分层教学手段来实施教学,循序渐进的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数学的能力,更好的激发小学高年级学生对数学的热情。
关键字:小学数学;高年级;分层法;运用
前言:
        分层教学可以大大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已被广泛应用在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活动中。因此,在教师给高年级小学生讲授数学知识时,应结合教材内容及学生认知特点,充分利用分层教学来创新教学模式,将分层教学的价值发挥到极致,同时也为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奠定坚实基础。
        一、按目标设置分层教学
        按目标设置实施分层是分层教学的前提与基础,是决定教学活动成败的关键因素。这需要教师根据教材知识结构、学生的学习能力分清哪些属于共同目标,哪些属于需要深化和发展的目标,根据学生不同层次的学习需求及认知水平,来确定各层次学生的不同目标。在制定分层目标过程中一般可分为两类目标:一类是学期及学年长远的分层教学目标;一类是以章节或课时为单位的短时期分层目标。但不管何种目标的制定,都要明确提出学生所要获得的基础知识,所要掌握的数学基本方法,所要发展的解决问题的技能,所要经历的情感与思维过程。同时要将这些目标区分为三个层次,并与三个层次的学生一一对应。
        例如,在学习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长方体(一)的第二课时“展开与折叠”,教师可以制定出本课时的教学目标,可分为知识的理解、掌握和灵活运用三个方面来开展教学活动,本课教学目标:一是通过学生手动操作进一步理解正方体和长方体的特征;二是要掌握根据所给的长方形的特征,判断他们是否能组成长方体或正方体的方法;三是要培养学生手动操作能力和立体观念,灵活运用正方体及长方体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样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制定出了三种不同的学习方式,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及知识掌握能力灵活选择自己的学习目标。对于学习成绩较好的可以直接跳过前两段来直接进行第三方面的内容,这也从根本上帮助各个不同层次的学生理解、掌握和运用有关长方体及正方体的知识,从而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
        二、按学生程度分层教学
        想要发挥分层教学巨大的作用,教师首先就要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做充分了解,对他们的学习能力差异进行细致分析。具体操作中应把学生分为不同层次的A、B、C三类,A类是能够进行自主学习的学生;B类是指师生间能进行有效互动,教师予以点拨指导进步的学生;C类是在教师与学生讨论,并在小组合作交流中进步与成长的学生。

在掌握好学生基本学习情况后,再对学生进行科学、明确、合理的分组,并对学生定期进行考核与调查,以便更准确的对学生进行分类与调整。在分组同时,教师应不向学生公布,以避免学生间出现消极评价现象。这样既做到了合理分层教学,又有利于小学生对数学产生更多的热情。
        以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长方体(二)第一课时为例,教师可以按学生学习能力及认知水平的不同来进行分层教学。教师可以通过实验来让学生感知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并边操作边讲述:出示两个完全相同的量杯,然后一个里边放土豆,一个里面放红薯。想一想:哪个里面放的水会多些?这时教师应鼓励C类学生发表意见时畅所欲言,让他们在学习数学时更有动力。在揭示体积的含义时,教师展示2个大小不等的蔬菜,问:它们哪个占的空间最大呢?把他们放在同样的量杯中再倒满水,哪个量杯里的水占的空间最大呢?这时可以让A组和B组的学生帮着C组学生一起交流合作提高。对于一些难度较大的题目和一些拓展性的例题,就可以由A组学生来回答。教师在此过程中应多鼓励学生针对体积与容积的含义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样的分层教学也为下面学好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打好基础。
        三、按问题难易分层教学
        在教师给高年级小学生讲解数学的过程中,教师精心设计的问题是教学思维的核心部分,因此教师要懂得如何巧妙进行提问,才能明确所要提问的对象及目的,教师要对提问对象是哪个层次学生的这一问题有深刻认识,同时达到提问的目的性。问题设计既要有所针对,又要符合C类学生认知水平为准则,在新知导入过程中,问题要由易到难的标准来实施,在探索实践或拓展联系环节中,一些比较难的问题由B类或A类学生来解决,有些问题可以学生相互帮助讨论而得出答案,并鼓励学生在求同存异中的个性解读和发展。
        例如,在学习《折线统计图》这一章内容时,这堂课内容主要让C类学生对常见的折线统计图能读懂为目的,并能根据课程要求完成折线统计图一些简单问题。让B类学生能根据教师所给折线统计图,进行观察、分析、比较、判断、推理,需要根据问题的考虑选择合适的统计方法。让A类学生进一步了解和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前景,将开展统计活动的兴趣提高上去,并在动手实践和交流合作的意识下进行系统学习。师问:1.你们能从这张统计图上清楚的看到哪些信息呢?(教师出示统计图)2.你们知道要想制作出一张完整的折线统计图,它是由哪些部分所组成,在制作时又应该注意些什么呢?3.学习过本堂课之后你们都掌握了哪些本领?用折线统计图描述数据有什么优点和缺点?在制作折线统计图时要特别注意哪些事项?像这样由易到难的提问方式,将大大增强小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也为学生合作交流提供重要支撑,从而更有助于分层教学高效开展,让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质量得到全面提升。
结论:
        总之,教师要直面高年级小学生自身存在的差异性,要因材施教的针对不同学生的数学能力进行分层教学。在实际教学中,应采用按学生学习能力及认知能力程度分层、按教学目标设置的方向分层、按教师提出问题的难易程度分层等,虽然在分层教学过程中教师付出了不少心血,但一切应以学生主体地位为基点,让小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中收获快乐和能量,将大大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及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米英.分层教学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应用策略[J].亚太教育,2019(11):82.
[2]冷江涛.小学数学教学中分层教学的实践探索[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0(04):24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