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立杰
河北省唐山市路南区郑家庄小学 063001
摘要:信息技术和经济不断发展提高,教育的脚步也在不断地在前进,国家的教育水平和教育观念都有了突出的成绩。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成为了当代教育发展的主流,小学时期的数学课教学也在不断的进步,学生的学习又有了明显的突破,同时也有效地提高了小学生的数学学科的素养和学生的综合能力。所以,下文将会以“怎么提升小学课堂的教学效果”作为主题展开详细的讨论。
关键词:小学数学;素质教育;提升教学效率;综合能力;
引言:在小学期间,数学是主要学习课程之一,数学的学习情况直接影响着学生的今后长期的发展。这也增大了小学时期数学教学的责任,身为小学时期的数学教学老师,应该跟进新课程变革之后的教学思想,以学生为主开展教学活动,让学生建立起对数学学习的热情,帮助学生找到学习的技巧与方法,从而提升小学时期的数学教学成效。
一、创造情景教学模式,活跃课堂的氛围
学生有了学习的兴趣就等于成功了一大部分,因为在这种状态下学习不会成为学生的累赘,而是他们追求前进的目标,可以有效地把学习转化成动力,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老师也能常常感受到,当讲课的内容丰富生动的时候,学生就很容易听进去,学习的环境氛围也是比较的浓郁,这种环境中,学生更愿意主动地跟着老师的思路进行学习,这种环境中学生的学习效果也是比较好的。所以,在教学中创造学习的情境对于教学活动来说是很重要的。
比如,在“分数的意义和性质”这个课时的教学活动中,老师可以通过故事来进行概念的引入,让学生通过故事中的情节来了解分数的含义,就像圣诞老人分糖果的故事:圣诞节快到了,圣诞老人带了平安果来到了小朋友家里,小朋友还有三个姐妹,圣诞老人就把手里的仅剩的一个苹果平均分给了这四个小朋友。那么圣诞老人是怎么分的呢?问题出来学生们都陷入了思考,学生们兴致勃勃的讨论着问题,然后老师就可以展开分数概念的引入,情境教学的办法可以很快的带学生进入到课程学习的思路中,在这个过程中问题的合理设置可以引起学生在课上的思考和参与,为高效课堂的建设铺路。
二、结合生活问题,设计视频教学
数学这门学科来源于生活的基础,同时在生活中的应用也是比较广泛的,日产买卖、建筑工程等等各个方面都和数学有着直接的关系,学好数学知识对其他课程学习也有积极地帮助。
在使用微课进行数学教学的活动的时候,使用的次数不能够太过于频繁,要注意变化教学,在设计微课的时候,要注意内容的选择,尽可能的把教学内容和生活联系起来,通过视频教学,能拉近数学和生活之间的关系。
比如,在教学“多边形的面积”这部分的内容的时候,老师可以先涉及各个生活化的问题进行导入,引起学生的思考,例如“学校打算建一个平行四边形形状的花坛,计划长度为5米宽为3米,那么这个花坛的面积是多少呢?”通过这个问题学生们都陷入了思考阶段,然后我再播放视频,让学生了解这个花坛建设的过程,以及多边形面积计算的技巧讲解。让学生产生对解决实际问题的心理,最后,在课堂结束的时候,老师可以使用短视频本节的内容进行总结归纳,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这样的教学模式能够让学生感知到数学和生活的近距离感,再有就是学生可以通过这样的学习模式,提高自己的数学知识应用。
三、思维导图教学,突破教学难点
数学课程比其他的课程知识点更加笼统,他并不是单纯的考察某一道题,而是需要学生们灵活使用,举一反三,因为比较笼统所以在学起起来的过程中也会感到有很多的难点疑问,教师这个时候就可以使用思维导图进行教学,帮助学生突破学习的重难点,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促进学生的发展,提高阶段数学课程的教学效果。
比如,在学习“面积单位”这个单元中的第一部分内容的时候,学生要记忆的不仅仅是基本的单位及概念,还有单位的分类各个单位之间的转换方法以及进率,小学阶段学生的思路还不是特别的完善健全,在这部分学习的时候很容易把单位记混乱,我在教学中使用思维导图进行教学就能够解决这个问题,我将一些常见常用的面积单位氛围一部分,;还有一些土地单位分成一部分,然后在教学的时候对本节课的单位进行对应分类,完善这张思维导图,把每级单位之间的进率标注在单位旁,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记忆,当这张思维导图完成的时候本节课的教学也就随之结束了,然后我又带学生们进行了系统的会议梳理,大大提高了这节课学生的学习效果。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开展数学科目的教育的还有很多很多的方法,这个过程需要任课老师不断地探索和尝试,首先老师得确立自己的教学目标,其次,要有明确的教学理念,要学会尊重学生的个人发展特点,从课堂教学的引入着手,以学生为主展开教学活动,认真地对待每一节课的每个环节,选择合理有效的方法进行教学,让学生爱生数学,发现数学的魅力,从而提高小学时期数学教学的成效。
参考文献:
[1]何君芳.浅析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J].陕西教育(教学版),2021(05):51.
[2]吴学红.教师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J].新课程,2021(15):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