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志鹏
青岛市城阳区白云山学校 山东 青岛 266100
摘要:德育是学生身心健康长足发展的要素,是素质能力提升的基石,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作为德育渗透的重要窗口,对于学生思想品质的培养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在新课程改革的影响之下,传统的说教式教学展现出极强的不适应性,德育教育价值受到限制,推动教学转型尤为必要。现针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组织构建模式的改革优化展开探讨,以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协同发展。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德育;新课改
引言:所谓道德当身,不以物惑。道德意识与法制观念是学生长足发展的基础,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的提出更是将到德育法治教学推向了素质教育的核心,引领基础教育回归本质的重要风向标。在立德树人教育理念引导之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不应再以知识为主导,而应作为德育工作的助推剂。以为青春期学生提供人生指导为教学落脚点,以促进学生三观形成为最终目标。在教育新形势下,初中道德与法治的德育功能落实途径应是教师未来工作的探索方向。
1初中道德与法治的德育价值
初中道德与法治是基础教育阶段的德育主阵地,是加快素质教育教学目标落实的重要载体,其教育价值不言而喻。具体而言,主要集中于以下方面,第一,落实素质教育目标。在推崇全人教育的现如今,课堂教学应围绕学生的身心全面发展而展开,以现代化的教育理念以及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打造全方位、多维度的德育课堂,在对于学生思想品质引导及法制观念培养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高效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有利于加快立德树人根本教育任务的有效落实,也是推动教育转型的有力助推剂,能够促进素质教育改革产生实质性的飞跃。第二,促进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在日益浮躁的社会大环境影响之下形形色色的不良诱惑增多,对于初中学生薄弱的价值观念造成侵袭,滋生了崇洋媚外、虚荣攀比、撒谎失信等心理健康问题,对于社会主义主流思想造成冲击。在此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通过严谨的理论知识、鲜活的生活实际案例,向学生传递正确的社会价值观念,促使学生能够以辩证的态度审视各类社会现象,建立积极正向价值观念,在学习与生活中明辨是非,自我约束。
2新课改视域下初中道德与法治的德育实践策略
2.1构建教学情境,丰富情感体验
德育隶属于心理认知引导范畴,并不能够单纯的以具体的知识进行量化,同样并不能够以理论知识作为传递的媒介,应是对学生心灵的触动,引发学生的反思。因此,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应转变说教式的教学方式,立足初中学生思维认知特点,打造感官体验课堂,而情境教学不失为渗透道德观念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教师通过构建契合的教学情境,丰富学生的课堂情感体验,以促进知识的内化。以“生命的思考”教学为例,此章节知识抽象性较强,同时学生对于生命意义以及生命有接续的认知尚停留于表层阶段,成为教学难点。基于此,教师可以通过较为典型的人物事迹构建教学情境,让学生更为直观的理解生命是怎样实现延续的。如以学生较为熟知的雷锋、钱学森等名人志士的光荣事迹作为情境材料背景。
给出一段关于人物生平事迹的文字描述以及相关图片,让学生猜测他们是谁,思考为什么能够被我们所熟知,进而让学生理解生命的延续并不是个体寿命的延长,而是精神的传承,引发学生对于自己的生命定位的思考,了解所肩负的文明传承责任。以生动且形象的情境加快知识的内化,让优良品德烙刻于心灵。
2.2融合生活案例,增强思想认知
道德知识是在社会生活实践过程中衍生的理性认知,课堂教学活动也应回归生活本质,生活即教育理论为课堂组织构建提供了更为灵活多元的思路。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应以学生所熟知的生活实际案例为载体,加强德育的渗透,以强化学生的思想认知,激发感同身受,达到知识来源于生活而作用于生活的教学目的。以“法律在我们身边”教学为例,尽管日趋完善的法治在社会生活中落地生根,但是由于初中学生法律知识与法律观念的淡薄,并不能够将法律知识从日常生活现象中剥离出来,认为法律遥不可及,这也成为学生道德与法治学习过程中的首要阻碍。基于此,教师围绕生活实际案例组织教学活动,引发学生的交流与探讨。首先,教师从社会时事热点着手,选择与学生息息相关且较为典型的生活案例,作为交流探讨的对象。如儿童遭受家庭暴力、销售伪劣产品、偷盗行为等,能够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对知识探究形成有力加持。其次,教师以小组为单位组织学生展开合作探究,对案例中人物的观念与行为进行逐一剖析并作出客观评判。在此基础上,由感性认知上升至法律层面,探讨案例中所传递的法律知识。由就事论事拓展至以法明理,深刻的理解法律对于我们日常生活以及社会发展的影响,促进法治观念的形成。
2.3组织实践活动,落实行知合一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增强学生的品质素养,约束学生的日常行为,实现行知合一。因此,教师打破纸上谈兵的传统教学方式,组织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跳脱学校的象牙塔,走入社会体验生活,理解书本知识对于现实生活的指导意义,促使学生将理论知识认知转化为自身人格修养与价值观念。以“遵守社会规则”教学为例,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与一系列社会公益活动,如秩序维护志愿者、法律宣传公益活动以及社区卫生清洁维护等。为学生创造近距离接触社会,感知生活的机会,既可以增强德育教育的趣味性,又能够提供难得的社会锻炼机会。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认真的观察生活,体会生活的美好,了解生活中的不良现象,鼓励勇于与违反规则、扰乱社会秩序的行为做斗争,为构建和谐社会、幸福家园贡献绵薄之力。此外,教师设置社会实践反思课,让学生对社会实践过程中的所见、所知及所感进行总结与归纳,思考于如何运用知识改善社会生活中的不良现象,尝试制定切实可行的维护公共秩序的方案,真正实现知识的内化于心,外化与行。
结束语:
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德育教育价值无可取代,成为落实全人教育理念的重要渠道。教师应坚持理论与生活相结合,育德与育心相交融的多维德育教育原则,以学生自主性、自觉性与自愿性为核心,探索德育未来发展之路,加快教育组织形式的创新与发展,将德育能够沁入学生心灵,促进学生成长。
参考文献:
[1]尹桂玲.情境教学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分析[J].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2021(01):7-8.
[2]艾金华.浅谈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的策略[J].天天爱科学(教育前沿),2021(02):145-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