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大概念教学设计

发表时间:2021/8/2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3月第9期(下)   作者:刘玉根
[导读] 高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思想和行为发展的黄金时期,在这一阶段对他们的言行进行良性引导,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引导学生养成唯物史观和科学探究意识。
        刘玉根
        山东省滨州市沾化区第一中学   山东省滨州市 256800
        摘要:高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思想和行为发展的黄金时期,在这一阶段对他们的言行进行良性引导,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引导学生养成唯物史观和科学探究意识。对此,本文也将以高中生的成长为切入点,立足于历史课堂的设计,从大概念教学出发,分析高中历史学科概念的提炼,并列举出大概念教学设计的方法,希望能够给相关教学工作者带来一定的参考和启示,仅作抛砖引玉之用。

关键词:高中历史;大概念教学;设计方法

引言:

        通常意义上所说的大概念,本质上就是指学科中的核心概念,具有十分明显的关键性和中心性特征,其范围已经超越了课堂和教材本身,具有持久性的教育价值和迁移价值。核心概念本身就是学科中各种概念和理论的集合体,能够为个体的研究提供宏观上的视角,引导个体实现知识点之间的有效衔接。就历史课堂的设计来看,新课标中明确指出,学生需要仔细分析每个专题的核心概念和关键问题。也就是说,教师应当让学生通过核心概念,来整合零散的知识点,构建更为完善的框架和体系。

一、分析历史学科核心概念的提炼

(一)依照专题进行提炼

        纵观高中历史的新课程标准,就通史体来讲,一共有24个专题,基本上涵盖了中国和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而不同的专题,也都概括了每一阶段历史发展的基本特点,力求凸显出某一阶段的重要特征和本质。例如,在学习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并立于元朝的统一时,这一单元的核心思想就可以概括为分裂和统一。又或者,在学习西方人文主义的发展与资本制度的确立时,就可以将其核心大概念概括为革命与制度。也就是说,历史教材中列举的专题,能够明确反映出中国和世界在某一阶段发展的主线,教师只需要适当作出加工,就可以形成核心概念,支撑后续的课堂实践。

(二)参考历史本体论知识

        笔者在上文中已经提到过,核心概念正处于学科的中心,体现了学科的本质内涵。而历史学的本体论,本身就是在分析历史本源和性质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一系列观点或者是理论,包括历史人物的分析,历史事件的总结,历史过程的展示等等。经济,政治,科学技术,文化教育在历史发展中分别发挥了何种作用?经济关系,社会关系,政治关系又是如何演变自身的体质的?以上这些都是历史学本体论探讨的根本问题。教师可以从这些根本的问题出发,结合不同专题的主线内容,提炼出核心概念。例如,在学习与工业革命有关知识的时候,教师就可以从唯物史观出发,唯物史观指出,知识植根于生活实践,所以科学技术的发展是有一定的规律的。由此,本专辑的核心概念就可以为社会,技术与文明。

二、分析高中历史大概念教学设计的方法和措施

(一)识别关键问题

        教师应当根据不同专题的主线内容,明确课堂的重难点知识,根据知识的层次作出分级,为学生设计出不同类型的教学资源。

例如,在学习辛亥革命和中华民国的建立时,教师就可以先梳理辛亥革命发展的时间线,总结出重点内容,例如三民主义,武昌起义,中华民国的建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以及后期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经历的一系列事件,包括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核心文化等等。由此,教师也要总结出关键的问题: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是什么?辛亥革命发生前后,中国社会的变化又是如何?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是什么?哪些因素阻碍了辛亥革命成果的巩固?并将核心概念确立为:嬗变与延续。值得注意的是,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接触了这1单元的大部分史实,但他们只是把重点放在历史事件上,更多的是关注点和线之间的发展[1]。那么在高中时期,教师就应当让学生从面出发,强调时间段的连接,要让学生把细碎的知识点串联到一起,重点关注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这一过程,引导学生针对近代中国的转型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

(二)明确单元发展目标

        在核心概念和关键问题确定之后,教师就应当让学生以单元为出发点,引导学生完成不同的学习任务。在这里,仍旧以辛亥革命和中华民国的建立为主题,教师要把单元的目标设置为:20世纪初中国社会的分析,辛亥革命发展的偶然性和必然性,辛亥革命的意义和局限性。让学生从多个角度去分析,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的曲折性与复杂性,并解读国民改造的内涵与本质。同时,教师也需要从不同的角度去判断学生是否完成了任务,达到了课堂发展的目标。具体来讲,教师可以先关注学生分析的角度,判断学生框架构建的情况,还要关注学生的逻辑是否充分,历史解释是否证据充足,从而判断他们对史实的理解深度和史料证实的能力高低。当学生的学习告一段落之后,教师也要观察,他们是否能够在新情境下,运用旧知识去解决新的问题,实现举一反三和迁移运用。在必要的情况下,教师也可以设置多元化的情境,为学生展示出与辛亥革命有关的历史材料,让学生分析改良和革命之间的关系,并判断辛亥革命发展的偶然性与必然性[2]。

(三)设计多元化学习活动

        教师可以为学生选择《中国近代史》,《改良与革命》,《新政与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等经典著作中的片段,展示出辛亥革命爆发时期,革命派,立宪派民众对清政府产生不满的根源所在?然后向学生进行提问:你认为改革能否决定革命是否产生?清政府新政与辛亥革命之间的关系又是如何?如果没有武昌起义打响了反动的第1枪,那么辛亥革命也就不会发生,你是否认同这一观点?把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让小组成员依照材料中的解读分别进行论述,学生会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观察到更多的历史细节,针对彼时的阶级,以及当时发生的社会事件作出全方位的探讨,然后再上升到必然性或偶然性的分析中,这种层层递进的学习,可以让学生的逻辑论证变得更加清晰可靠。除此之外,教师也应当让学生分析辛亥革命之后爆发的新文化运动,展示出新文化运动的经典人物,或者是为学生播放相应的纪录片,让学生分析新文化运动是否达到了启迪民智的目的,原因又是什么。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持续性推动高中历史大概念教学设计的优化是合理且必要的举动,这是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应有之策,也是锻炼学生逻辑论证能力的有效措施。本文通过关键问题的提炼,单元目标的创设,小组合作探究这几个角度论述了大概念教学的方法,充分结合了高中历史的主要知识点,尊重了学生的话语权和主体地位,具有理论上的合理性与时间上的可行性,能够作为教师的参考依据。在未来,教师也可以从社会问题入手来提炼核心概念。

参考文献:
[1] 王健宁. 基于"大概念"的高中历史教学[J]. 历史教学:上半月, 2019(2):26-30.
[2] 黄天庆. 注议题探讨:融合"大概念"与"大主题"的高中历史教学[J]. 江苏教育研究, 2020(2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