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民族地区思政课教学

发表时间:2021/8/2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3月第9期(下)   作者:韩再香
[导读] 初中生正处在青春懵懂期,同时也是思想形成的关键阶段。如果在最关键的时刻缺乏坚定的理想信念,自然无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韩再香
        青海省海南州共和县中学  813000
        摘要:初中生正处在青春懵懂期,同时也是思想形成的关键阶段。如果在最关键的时刻缺乏坚定的理想信念,自然无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道德与法治作为一门德育类学科,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和价值导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随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深入发展,如何引领多民族地区的思政教学已成为实践探索的关键。因此,本文作者结合多民族地区的实际情况,对如何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施思政教学展开分析。
        关键词:初中;多民族地区;思政教学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教育价值,也是初中生全面发展、成长成才的认知所在。同时,思政科也是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课程。然而,在实际的教学实施过程中,受多民族地区的区域位置、人文观念等方面的影响,大多数学生对思政学习缺乏正确的认识和学习动力,导致初中思政教学工作开展受阻。那么,如何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效渗透于思政教学当中呢?针对这一问题,本文从加强民族地区初中生思政培养的重要性、新时期民族地区思政课堂创新实施的方法两个方面出发对此进行探究。
        一、加强民族地区初中生思政培养的重要性
        加强民族地区初中生思政培养,有助于坚定社会主义政治方向。初中生正处在纷乱复杂的文化时代,认知体系还未完善,难免会受到不良思想的侵蚀。对此,借助思政培养的主导性作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坚定政治方向,这将对学生的整体发展产生助推效果。同时,加强民族地区初中生思政培养,有助于良好品德的养成。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的健康成长离不开理想信念的支持和引导,提升青少年的思政信念,可以使学生养成勤学、修德、明辨、笃实的行为习惯,并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和践行者。此外,加强民族地区初中生思政培养,有助于推进全面发展,为新时代青年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二、新时期民族地区思政课堂创新实施的方法
        1、转变理念,优化方法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转变理念、优化方法是思政课堂创新实施的关键。对此,在具体实施阶段,教师应清楚把握教材内容,了解多民族地区的学情变化和认知特点,把握思想中心,立足实际,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内容、内涵、精髓与延展思想融入到思政教材之中,使学生更为高效的掌握和理解其精神价值,全面提升思政教学的质量和主体发展的动力。如在“第一课踏上强国之路”第一课时“坚持改革开放”的教学中,为使学生了解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实现奋斗目标的历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此,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展现改革开放的风雨历程,以及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如“小岗村的变化”“市场经济的多元化”“一带一路”等,以形象的图像代替枯燥的文字讲授,使学生能够从身边显而易见的“小变化”中发现“大不同”,这对坚定学生的政治方向,拥护共产党的领导产生积极影响。


        2、注重引导,增强感知
        课堂教学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认知过程,其教师在方法的选用和活动的组织方面应考虑到学生的实际需求,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使新思想落地生根,从而实现全员参与、多层展开的教学目标。因此,在思政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学情,注重引导,认真组织理论实践活动,把握教育主题,突出课程特点,进而增强学生的自我感知和思想反馈,保证课堂组织的实效性。如在“第三课追求民主价值”第一课时“生活在民主国家”的教学中,本节的重难点在于社会主义民主及其本质的理解,考虑到初中生的认知特点和学情基础,对此,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民主小调查的活动,如“你所了解的民主是什么”“生活中那些现象可以联想到民主”等,使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对“民主”一词产生直观理解,并结合班级选举、村委投票等案例,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民主的理解,体会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民主探索中的巨大贡献。
        3、实践融合,协同育人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在思政教学的过程中,将实践与理论相结合,不仅能加强学生对抽象概念的理解,还使学生在实践探索中了解更多的人生道理和社会常识,这对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在实践融合的道路上,教师还应注重多区域、多文化、多环境的协同发展,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学习资源,从而在新思想的带领下实现新的成长。如在“第五课守望精神家园”第一课时“延续文化血脉”的教学中,考虑到本节内容较为繁杂和抽象,采取传统讲读的方式不易学生了解,对此,教师可结合多民族地区的文化特点和民族特色,组织学生对本土资源进行再开发、再认识,如“藏族、土族、撒拉族的服饰特点”“青海的饮食文化”“重大节日的由来”等,一方面可以加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提高人文修养,另一方面,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并借助课内外不同情景和实践活动,从而达成文化自信的目的。
        综上所述,通过转变理念、增强感知、协同育人等方法的应用,不仅使学生真正认识到思政学习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探究意识,还使学生在实践运用、行为养成、价值导向等方面得到积极引导,这对实现全面发展、素质提升的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同时,针对现阶段多民族地区思政教学的疑难问题和发展现状,在实践中进行反思、在探索中寻找途径,深刻领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内在价值,筑牢方向、夯实根基,为学生的多元化成长提供理论依据和思想指导,从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栋梁之才。
        参考文献:
        [1]吴琼,胡静.民族地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与创新[J].文教资料,2020(5):159-160.
        [2]许金蓉.加强民族地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意义[J].甘肃教育,2018(19):36.
        
本文系 2021年青海省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专项立项课题《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多民族地区思政课教学》课题编号:QHJYSZ202119阶段研究成果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