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中国传统文化,承大国工匠精神——关于粘土创意课程中渗透传统文化与工匠精神的研究

发表时间:2021/8/2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3月第9期(下)   作者:张澎涛
[导读] 近年来,随着新课改的脚步加快,越来越多的学校意识到了综合实践活动对学生产生的深远影响,每周开展1~2次综合实践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在活动中加强精神文化的渗透。
        张澎涛
        浙江省衢州市中小学素质教育实践学校 浙江 衢州 324000
        摘要:近年来,随着新课改的脚步加快,越来越多的学校意识到了综合实践活动对学生产生的深远影响,每周开展1~2次综合实践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在活动中加强精神文化的渗透。近年来,弘扬传统文化的主题教育活动成为了综合实践活动课上的重点内容。在此背景下,本文将围绕传承中华文化传统,创新粘土教学方式的内容展开探究,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可度,培育工匠精神。
关键词:超轻粘土;创意课程;传统文化;工匠精神;渗透
前言:
        在综合实践活动开展过程中,粘土是教师们运用相当广泛的一种教学道具,粘土的表现力和可塑性非常强,对于小初阶段的学生而言,粘土的可操作性很强,安全性也有保证,教师在教学很多内容的时候都可以应用粘土展开教学。为了更好地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教师可以将粘土与传统文化教学紧密结合起来。
        一、利用粘土仿制中华传统工艺品
        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中,粘土与中华传统文化相结合,最典型的教学课型,就是让学生模仿中华文明中的历史遗迹,利用粘土重新制作翻版模型。这样的教学方式相对来讲比较简单,按照小初阶段学生的学习能力,只需要经过教师的简单引导就能够掌握制作技巧。有利于增强学生对这些传统文化的理解深度,完善手工教学。
        例如:在教学“兵马俑”这部分知识的时候,教师可以提前准备好一只兵马俑的模型带到实践课上,让学生认真观察兵马俑的造型特点,并且根据兵马俑的外观,利用之前学习过的粘土制作小技巧仿制一个类似的兵马俑。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将提前准备好的兵马俑模型放到教室的最中央,方便学生从各个角度仔细观察。之前的学习中,教师教学过如何利用粘土制作人形道具,学生可以根据之前的学习经验,先把兵马俑拆分为不同的部分。
        考虑到学生每周的活动课时间有限,而黏土作品为半成品状态时,有效的保存时间较短,必须在更短的时间内引导学生完成这一制作,所以教师可以将班级内部的学生划分为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五人左右,每两人为一组分得一个兵马俑部分。经过简单的分割,原本复杂的制作任务就转化为了简单的分工合作,学生每两人为一组,有些学生制作兵马俑的头部,有些学生制作兵马俑的身体,有些学生制作兵马俑的四肢。最终将这些部分结合起来,用铁丝串联到一起即可。不仅能够保证在短时间内完成制作任务,也能够全面提高学生对兵马俑整体结构的认知。
        制作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必要的帮助,比如有些学生不太会绘制兵马俑铠甲上的花纹,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完成这一工作。再比如,有些学生制作兵马俑的两条手臂时很难保证两条手臂完全一样,教师也可以给其提供客观的意见或建议,帮助学生完成制作任务。制作的过程中学生会发现,光是利用粘土捏制兵马俑身体上的某个部分就已经非常困难了,古代的工匠们利用陶土烧制兵马俑肯定要经过更复杂的工序,更精心的雕琢。这个时候教师重新引入兵马俑在皇陵之中浩浩荡荡排列开来的图片,学生的感受会更加震撼。通过引导学生学习兵马俑的有关内容,利用粘土捏制相关作品,有助于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水平,培养学生的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
        二、注重教学粘土作品的特殊创意
        新课改背景下,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尽管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教师在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制作的时候,也不能总是让学生仿制古代劳动人民的现成作品,应当让学生发挥个人主观能动性,运用创意思维,自己想办法制作更为精致的粘土作品。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古代的传统文化和现代社会背景,以制作“文创模型”为基础展开粘土制作教学。
        例如: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会带领学生一起学习“门环”的有关知识,现如今的居民楼中门环的出现频率越来越低,很多学生甚至没有见过相关的物品,所以综合实践活动上,教师首先要先给学生简单介绍门环的特点和作用。明确这种物品是专门放在大门上的,古代社会大户人家基本都有一个大门,大门两侧会放置一对门环。门环的作用有两个,一是作为房门上的拉手,二是作为扣门的工具,通过轻轻拎起门环,向大门扣击,就能够发出声音,引起屋内人的警觉。一般来讲,中国的门环多是镶嵌在大门上做底座,多为饕餮、狮、虎等凶猛兽类的外形,俗称怪兽衔环。教师可以结合图片作品和实物模型,全面加深学生对这些内容的理解。接下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现代社会,居民楼上的门把手已经非常方便,不需要使用门环,但是这种设计理念可以应用到设计之中,在门上安放“敲门门环”也是不错的选择。教师可以以此为话题,引导学生制作文化创意新产品,让学生参考古代门环的特点,利用粘土自己制作一个“敲门门环”。
        确定好课题之后,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给学生呈现多种门环的外观,给学生讲解不一样的门环拥有不一样的作用和寓意,在创新设计的过程中,我们就要考虑实用性,也要注意结合传统特色,强调装饰效果,注意设计美感。在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下,教师可以结合网络图片和具体实物设计,属于自己的门环作品,先在纸上绘制设计图,然后用粘土将作品实物制作成模型。
        三、捏质粘土过程中渗透精神文化
        小厨阶段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更加高阶的,教育目的是在实践过程中渗透精神文化内容,引导学生形成健康向上的思想观念。所以在开展粘土教学的时候,教师可以将粘土制作的过程与中华传统优秀精神文明相结合。制作粘土作品本身是一件耗时耗力的工作,对于小初阶段的学生来说,这个工作具有一定的操作难度,教师可以利用这一过程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
        例如:在教学“青铜器”的有关内容时,教师会在课堂上引入我国传统的兵器、礼器和酒器等多种青铜器作品,学生首先要学会辨别不同的青铜器皿,了解这些青铜器的不同用途。在介绍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利用超轻粘土尝试制作微缩的青铜器模型。为了保证最终的制作效果,教师可以在制作过程中给学生发放青铜器的花纹图片,让学生依照具体的花纹模仿制作,教师还可以给学生提供相应的技术帮助,告诉学生,在制作超轻粘土作品的时候要注意控制力道,运用特定的工具雕刻花纹。学生运用拼,粘,搓,揉,捏等方式进行创作,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想象力与创造力,提高动手操作能力并探究思考。
        这种制作过程有助于帮助学生了解超轻粘土的特性,加深对青铜器的理解深度。更重要的是,学生在制作的过程中会一边动手,一边想象古代劳动人民是如何制作青铜器的,教师可以给学生播放一段模仿古代人民烧制青铜器的视频,让学生尝试理解,从钻研青铜器的制作基础材料,到完成青铜器的烧制,需要花费相当长的时间。在这个过程中,古代的工匠要对青铜器进行上万次的锤炼敲打,这其中蕴含的不仅仅是古代劳动人民的大智慧,更是满满的工匠精神,通过讲解这些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培育文化自信。
总结:
        超轻粘土能够增强学生对点、线、面、形状和轮廓的感知,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创作的新形式,能够让画面融合各种元素,实现从平面向立体的转变。应用这种教学方式有助于渗透思想情感,并将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其中,并借助粘土作品和文物培养学生学习工匠精神,进而构建多元化的粘土创意课。
参考文献:
[1]徐樱铭,高欣,张琪.超轻粘土手工设计[J].魅力中国,2020(51):471.
[2]赵晓艳.传统文化元素在幼儿手工制作中的应用[J].中华活页文选(传统文化教学与研究),2021(2):61-6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