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地扶贫搬迁学生生存状态调查研究报告

发表时间:2021/8/2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3月第9期(下)   作者:易金婵
[导读] 易地扶贫搬迁是精准扶贫“五个一批”工程的重点内容,是解决“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问题的根本之策,全国各地正在如火如荼的开展中。
        易金婵
        贵州省毕节市金沙县实验小学   551800
        摘要:易地扶贫搬迁是精准扶贫“五个一批”工程的重点内容,是解决“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问题的根本之策,全国各地正在如火如荼的开展中。它对于改善贫困地区的生产生活条件,促进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本文就目前搬迁后学生生存状态存在的问题进行思考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为打好易地扶贫搬迁这场“硬仗”,早日实现共同富裕提供有益经验启示。
        关键词:易地扶贫搬迁  生存状态  学生
        引言:易地扶贫搬迁是新时期党和国家扶贫开发工作的重要举措,是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客观要求。通过实施易地扶贫搬迁,有效改善了搬迁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拓宽了群众增收致富渠道、保护了原居住地生态环境。易地扶贫搬迁是扶贫效果最好、最彻底的扶贫措施。近年来,随着国家扶贫攻坚政策的全面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后是学生的生存教育问题,使安置区接收学校经得起考验。如何让学生接受更好的教育,身心健康成长,是广大一线教育工作者必须深入研究的课题。
一、易地扶贫搬迁后学生生存中的问题  
 1.人群素质不高,受周边影响较大
        长期生活在偏远的孩子们,他们生活空间相对狭窄,教育资源匮乏,生活环境文明程度较低,当然孩子的见识也比较狭窄。当他们来到繁华的城市,集中在安置区里,他们周边的人依然是搬迁人员,人群素质依然不高,语言粗暴,行为习惯相对粗俗,这些因素对孩子的影响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的。
2.学生的学习基础差,学习积极性不高
        由于生长环境是农村,地处偏僻,原来的农村学校教育教学薄弱。学生正处在心理发育成长的关键时期,其更容易受到周边环境的影响。由于这些学生之前所处的学校教学设备落后、配置差;身边的很多同学都有辍学、厌学的心理;教师的教学方法老旧,所营造的学习环境差;耳濡目染,学生逐渐开始产生学不学都无关紧要,在课上出现不认真听课、睡觉等不良行为。而知识是需要慢慢积累的,这些致使其学习基础差,学习能力弱。
3.学习内心落差感大,自卑心理严重
        学习是需要与人沟通和交流的,但易地扶贫搬迁的学生因为长时间得不到家长的关爱和陪护,家庭教育缺失;封闭自己,不愿意主动与别人交谈,对别人有畏惧和防备心理。其次,走进相对教育条件好了很多的学校,在换到新班级,新环境之后,面对许许多多的新鲜事物,身边有着许多条件优越、见识广博的同学,这样越显得他们见识短浅,理解能力极为跟不上,再加上突然被班级里诸多规章制度约束,他们会觉得不知所措,无所适从。由于自身自卑心理严重,内心落差感大,适应能力弱等,他们融入集慢,甚至格格不入,课上参与度低,影响了学习与进步。
二、易地扶贫搬迁后学生生存应对对策
        要搞好易地扶贫搬迁学生融入学校教育,我认为学校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开展:         
        1、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


班集体是孩子学习和成长的摇篮,良好的班级氛围是孩子快乐学习,健康成长的保证。为了帮助那些相对弱势的易地扶贫搬迁户孩子很快融入班级中,班级应该为他们创造轻松快乐、和谐温暖的氛围。(1)利用班会课,开好主题教育。如:“温暖的集体”、“我爱我班”、“我是班里的一员”等,当然要根据年级的高低来“量身定做”,既要让易地扶贫搬迁孩子感受到温暖,认识到自己就是班集体里的一员,有要使班里的其他孩子从中受到集体主义的教育,懂得彼此关心。(2)开展“手拉手”活动。班里组织学习好、能力强的孩子主动与易地扶贫搬迁孩子接成“手拉手”对子,在学习上、生活上多给予帮助,主动与他们交朋友,谈心,消除隔阂,这样既能容易打开他们的心结,有能帮助他们提高学习成绩,增强自信心。(3)有针对性地开展丰富多彩的其他学习、竞技活动。班级里开展有趣的活动是最受孩子们喜欢的,既能让他们能在活动中相互交流,共同协商,相互学习,又让他们在班级里找到乐趣,丰富他们的生活。
        2、教师的关爱与鼓励。
        我们都知道,爱是教育的前提,爱就像和煦的春风,能吹走心灵与心灵之间的隔阂;爱是情感的催化剂,能让人与人之间建立真正的友谊;爱是打开心灵的钥匙,能让你走进对方纯洁的心灵,爱更是学生成长的源泉。这对于刚从相对弱势的易地扶贫搬迁户孩子来说,不论是顽皮不拘,还是自卑迷茫,老师的关爱更是显得尤为重要。所以,老师不要吝啬自己的爱心,摘下“有色眼镜”,主动走进他们的心灵,在学习和生活中给他们多一点关心,多一点爱心,处处给他们温暖 ,消除他们内心中的隔阂,建立一种平等、友好的关系。隔阂让他们打开心扉,消除顾忌。另外,老师的肯定与鼓励同样是孩子自信的源泉,因此,面对这样特殊的弱势学生,教师应多一点耐心,多一点信任,多给他们一点机会,用心帮助他们树立自信,相信他们的花期一定不会太远的。
        3、常与家长沟通,形成家校合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就是孩子成长的第一所学校。由于易地扶贫搬迁户孩子的父母自身文化水平不高,对子女的教育意识不强,因此,老师必须在这方面花一些心思。老师必须经常家访,深入了解每个孩子的家庭教育情况,及时地与家长进行沟通。如遇上家教意识模糊的家长,教师要耐心开导家长,强化其对子女的教育意识,适时对他们提出一些要求,必要时给他们提些建议,帮助其提高家庭教育的科学性,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另外,还可以通过开家长会、建立QQ群、微信群,增强家校互通互动,同时也给家长与家长之间提供了相互学习交流的平台。         
        
        总结:全面提高素质教育,搞好易地扶贫搬迁子女学校融入教育任重而道远,但作为一名站在第一线上的教育者,我深知自己肩上的责任,我会继续努力,尽自己最大的力量,搞好本职工作,不断探索,勇于创新,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对搬迁的学生进行思想指导,开展社区实践活动,让搬迁后的学生感受到当地人民的热情,更好地融入当地的实践活动。相信通过这样一系列的活动,可以实现对学生的感恩教育、爱国主义教育、行为教育、道德教育等,达到丰富学生精神生活的目的,从而为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也为教育脱贫贡献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

[1]李平福. 易地扶贫搬迁易地扶贫子女的学校适应研究. (Doctoral dissertation, 贵州民族大学).
[2]桂文. (2016). 建易地扶贫搬迁学校保障移民子女入学. 广西教育(28), 20-2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