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学习共同体视域下小学科学激励性评价的策略研究

发表时间:2021/8/2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3月第9期(下)   作者:徐晓
[导读] 随着新时期课程教学改革的持续推进,课堂学习共同体理念提出并受到教育界人士的高度关注。
        徐晓
        贵阳市白云区第八小学  550014
        摘要:随着新时期课程教学改革的持续推进,课堂学习共同体理念提出并受到教育界人士的高度关注。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他们思维能力与认知能力正处于飞速发展时期,比任何一个阶段更渴望得到来自教师的正面的评价与激励。基于此,本文将简要介绍当前阶段小学科学课堂教学存在的系列问题,并从课堂学习共同体视域角度阐述课程教学中应用激励性评价的有关策略。
关键词:课堂学习共同体;小学科学;激励性评价;教学策略
        引言: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越来越多小学科学教师开始探索课堂探究式合作学习路径,希望在丰富的教学活动中开拓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但客观来说,当前小学科学课程教学整体存在探究式学习浮于表面、师生缺乏有效互动、课堂生态环境存在不足等问题,学生迫切希望得到来自教师的鼓励。因此,小学科学教师应立足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通过激励性评价机制来激发学生的学科兴趣,提升课堂教学水平。
        一、当前小学课堂探究式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
        (一)探究合作学习模式浮于表面
        探究式合作学习是基于素质教育而提出的一种课程教学理念,符合科学学科的教学特点。正常来说,教师需要将班级内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小组内部对各自任务进行分配,分别负责材料收集、资料汇总、上台发言等工作。但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的主导意识较强,往往单方面为学生安排好各项教学环节,学生只能被动接受知识的灌输,能力和素质不能得到有效锻炼。尤其是在探究性较强的科学活动中,教师的过度干预反而会限制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发展,导致学生失去自主实践能力。长此以往,有部分学生在自我评价方面可能就会产生偏差和消极因子,不利于其科学认知观的形成。
        (二)师生缺乏有效互动
        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他们刚开始学会从科学的角度看待世界,在初始阶段可能难以找到正确方向。在素质教育背景下,科学教师理应以问题为导向,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从而有序组织开展各项科学探究活动。但实际上,由于教师对学生年龄层认知规律缺乏了解,对问题设置缺乏考虑,导致问题或过于枯燥,难以激发学生回答的主观能动性;或超出范围,导致学生感到无所适从,失去思考动力,这都是在课堂学习共同体视域下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课堂生态环境存在不足
        在广大教育工作者的认知中,科学学科的重要性无法和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相媲美,因此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普遍存在轻视该学科的情况,一名教师往往要负责多个班级的课程教学工作,课时多且任务重。与此同时,虽然小学阶段需要到实验室开展的实践活动相对较少,但这并不能为学校老旧的实验室条件提供理由。结合现阶段小学科学普遍教学情况来看,实验器材老旧情况普遍存在,学生对科学实验感兴趣但是却缺乏动手机会,也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
        (四)专职教师稀缺
        由于农村地区学校教学资源相对较为稀缺,科学学科往往由其他学科教师兼职任教,很难从专业的角度为学生讲解或拓展科学知识,难以为学生带来丰富的学习体验。
        二、小学科学激励性评价教学策略
        (一)明确课程教学目标
        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他们对熟悉的环境和人员具有一定依赖心理,并逐渐开始形成集体意识。而在组织开展合作探究性质的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有必要帮助学生明确课程教学目标,制定共同的学习愿景,从而初步建立起课堂学习共同体,形成良好的班级凝聚力和向心力。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需要与学生互助协商,询问学生对于科学课程开展的相关建议,让学生真正对自己的课程参与主体地位有所感悟,形成持久的学习动力,努力实现学习目标。


        (二)营造融洽课堂氛围
        课堂学习共同体的构建离不开和谐融洽的课堂氛围,因此教师在组织开展教学活动之前必须做好周密的部署工作。在教师刚接受班级教学工作时,需要和班级中的学生打好关系,给予学生生活与学习上的关怀,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而在划分合作探究学习小组时,考虑到班级范围内仍旧有部分学生彼此不了解、不熟悉,教师可以主动为其搭建交流平台,通过简单而生动的科学小游戏来帮助小组成员建立良好的关系。除此以外,在制定课堂规范过程中,教师也需要与班级成员展开充分协商,确保班级规范受绝大部分成员认可,推动班集体的磨合,避免规范在实施过程中出现偏差。
        (三)提供多元化学习任务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科学课调整为从一年级开始开设,而一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兴趣爱好初步形成的阶段,并开始呈现出个性化发展趋势,教师应该尊重学生彼此的个体差异,努力看到每一名学生的闪光点,充分发掘学生潜力。而且,小学生普遍对新奇的事物具有浓厚的探索欲,与其照本宣科的为学生讲述课本知识,教师不如以小组为单位为学生布置多元化的学习任务,促使学生在富有挑战性和激励性的学习活动中锻炼自己,形成自我认同和团队精神,确保每一名学生都能在合作探究活动中发挥自身优势,树立强烈的学习自信心。
        (四)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虽然小学生很容易对科学这一趣味性较强的学科提起兴致,但是也有很大一部分学生难以对这门学科产生持久的热爱。尤其随着课程内容学习难度不断加大,有部分学生认为自己难以跟上教学进度,最终产生自暴自弃的厌学心理。这一方面会限制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另一方面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的情绪和心理,致使学生认为自己没有能力学习好这门学科。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可以综合采用科普游戏、多媒体情境设置、材料分析、实验活动等形式来维持学生的热情,引领学生适应沉浸式学习状态,从而形成良好的学科学习习惯。
        (五)综合运用多元化激励评价方式
        在小学科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应综合运用口头激励、体态语言激励以及学生自我评价等模式,通过多元化的激励评价方式来帮助学生生成学科兴趣,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首先,在进行口头激励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学生日常回答问题的情况给予学生鼓励和表扬,对学生每一次明显的进步表示认可,让学生认识到他们自身的发展潜力是无穷的。除此以外,教师要鼓励学生提问,不要轻视学生所提出的任何问题,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思考是有价值的,是受到尊重的。其次,在采用其他语言激励方式时,教师应重点注意与学生相处的一些细节。比如说,在学生进行发言时,教师可以侧头倾听,表示关注和感兴趣;而在学生发言结束后,教师可通过点头表示赞同,要注意捕捉学生的闪光点,及时给予学生激励性的评价,促使学生形成自主探索的驱动力。最后,由于班级内学生的性格存在差异,很大一部分学生课上回答问题不积极,或不自信自己的思路是否正确,或认为自己不擅长在班级中发言。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应主张学生进行客观的自我评价,在每一堂课后都对自己的课堂表现情况进行反思回顾,鼓励学生积极主动的针对课堂教学活动发表自己的看法和建议,促使学生自我理解、自我解读,形成良好的思维模式和学习习惯。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可以为学生研发小组成员评价表以及学生自我评价表,引导学生从更全面的角度来看到自己的优缺点,扬长避短。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激励性评价符合课堂学习共同体教学理念,具有浓郁的人文气息。因此,小学科学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发展规律,通过激励性评价来帮助学生形成客观的自我认知,培养学生自尊、自信、自强的良好品质,为小学科学课堂教学增添活力。
        参考文献:
        [1]蔡淑玲.课堂教学中深化小学生科学表达能力的策略[J].实验教学与仪器,2021,38(04):66-68.
        [2]娄丛荣.让兴趣成为小学生学习科学的动力[J].新课程导学,2015(30):62.
        [3]沈颉.小学科学课堂激励性评价实施策略[J].课程教育研究,2015(03):11-12.
        [4]马述民.小学课堂应用科学评价的思考[J].考试周刊,2014(06):183
         (参考文献处我需要引用“小学科学课程标准” 格式: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S](2017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