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涛
淄博市特殊教育中心 255000
视障学生因视觉缺失,听觉神经和触摸神经出现了代偿现象,从而影响生理发育,尤其是骨骼生长。脑和脊柱中的中枢神经系统在接受外部信息时,整合加工存储的学习、记忆信息成为神经基础,其形成的协调性运动在传出时也就产生了偏差。颈部韧带和肩胛骨前侧肌肉经常处于紧绷状态,生理上表现出重心前移,头部相对向前突出,颈椎生理曲度变直,脊椎侧弯现象。身体协调性较差,平衡能力弱化。
一、视障生盲态体质对其心理的影响
视障生在父母的过度呵护和帮助下,产生过多依赖他人的心理意识,缺乏责任感。遇到问题,要么盲目自大,要么产生自卑心态。负面情绪积累多了,自尊心会过于敏感或弱化。
再者,他们由于视觉障碍的存在,往往很长时间不了解自己所处的环境和周围发生的事情,导致不能直接感知事物的存在,而其他感觉器官又不能使他们直接地意识到事物的存在。因此视障生常常需要他人帮助把事物放到面前或代为表述色彩、形态的存在。若视障生的心理预期和感受的事物不一致,那么其心理的全面发育会受到阻碍。个性心理可塑性产生倾斜,如沉溺于幻想、焦虑、依赖性、自卑感、内疚感等。进而,心理情志亦会使其生理发育迟缓或骨骼生长变化。
二、视障生盲态体质对其生理的影响
视障生因不能以视觉所见为参照物,障碍感觉缺失,学习、生活的活动范围和运动强度受到制约。身体发育相对迟缓,方向感,对障碍物的避让反应滞后,协调性和平衡能力弱化。不敢大步走路,不敢跑跳,只能用手脚和身体触摸着向前行走,自理能较差。身体习惯性前倾,走路时手脚动作不协调。导致脊柱生理曲度发生变化,容易形成驼背,头部侧歪,摇头晃身,脖颈前探等体态。这类普遍体态特征是视障生的“盲态”表现。盲态在视障生中的普遍存在,严重影响了他们的生理发育和正常体态,在走出校园后会更难与融入主流社会的学习和生活。
三、设计适合视障生盲态体质的康复训练动作
生理因素和心理素质交互影响,并且视障生的盲态体质强弱不同,这就需要设计个性化的康复训练动作。在社会实践课的教学中,针对盲态严重的视障生,我从中国传统武术的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咏春拳和少林易筋经中提取了部分简单易学,适合视障生骨骼修正、符合生理发育规律的拳式,作为康复训练的内容。其康复动作符合人体骨骼屈伸度和旋转径度,肌肉承受力点准确到位。
1、准备活动(5分钟):脊柱、双肩、手腕、双膝、脚踝做热身运动。
2、徒手深蹲:上身收腹含胸,目光平视,下颌微收。双脚平行站立与肩同宽,膝关节正对脚尖。
根据学生体质,身体缓慢下蹲到底,运动过程膝关节不能超过脚尖;然后,上身动作保持不变,缓慢站起恢复到起始动作,运动过程膝关节不能超过脚尖。(此动作作为单脚支撑的辅助力量康复训练,开始练习时重心在脚后跟,可双手向前平伸与肩同高,运动过程中保持不变,起到调节重心和维持平衡作用,辅助完成深蹲康复动作。听障生腿部力量不足,容易后仰翻到,需注意帮助保护小脑部位。)
3、跳绳单双手摇:下肢保持跳绳前准备状态或与肩同宽放松站立,左右手、双手交叉练习前摇绳、后揺绳。(锻炼腕部力量、腕关节灵活性、上肢平衡力的肌肉记忆,为单脚支撑做辅助平衡训练。)
4、单脚支撑:上身保持收腹含胸,目光平视不变。双脚平行站立与肩同宽,膝关节正对脚尖保持不变。(双手从身体两侧水平展开与肩同高平齐,此为辅助平衡康复动作。)单侧腿作为支撑腿挺立不动,膝关节要正对脚尖。大腿部位肌肉放松,让力量和重心传导至脚掌中心略后位置。另侧腿缓慢屈抬,直至大腿与上身成90度,小腿与大腿成90度,脚掌与地面保持平行。(缓慢拉伸修正颈椎、脊椎生理曲度,提高平衡能力。)
5、放松活动(五分钟):先慢跑后慢走,让心脏速率、肺活量恢复正常生理状态,做全身关节、肌肉放松活动动作。
四、视障生盲态体质的康复反馈
视障生抽象思维弱,多是扁平思维记忆。需要根据盲态差异、体质差异,把康复动作个性化、简单明晰化。在帮助
学生掌握康复动作关键要点,熟练康复动作顺序,学会训练时的自我保护方法后。针对其自身康复体质,定时、定量、定训练强度、定训练组次数,以便优化巩固康复训练效果。
通过静态、动态力量、静态平衡力、协调能力的康复训练,学生站坐行的身姿矫正效果明显,视障生盲态减轻或康复,达到正常体质形态。心态积极乐观,眼神洋溢着满满的自信。同时也潜移默化地弘扬传播了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2019年11月28日
参考文献:《盲生自尊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季青 华东师范大学 2011年
《视力残疾儿童的心理与教育》 钟经华 天津教育出版社 2007年
《正常人体解剖学》 严振国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