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有效途径探索

发表时间:2021/8/2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第9期(下)   作者:钞子广
[导读] 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设计生活化教学路径:引入生活元素,丰富数学教学内容;运用生活化方法,深化学生数学理解;引导实践应用,促使学生感悟数学价值。
        钞子广
        长垣市方里镇陈庄小学  453400
        摘要: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设计生活化教学路径:引入生活元素,丰富数学教学内容;运用生活化方法,深化学生数学理解;引导实践应用,促使学生感悟数学价值。学生在教学引导中可以回归生活,在生活中体验数学、理解数学,进而提升数学综合素养。
        关键词: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途径探索
        一、分析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现状
(一)不能真正地将小学数学和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
        小学阶段是学生成长的关键时期,在这个阶段,学生可能会由于自身经验的不足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时他们需要教师的引导才可以准确地形成自己的认知。但是,很多数学教师在教的过程中并不能真正地将小学数学和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教师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这种教学方式会使学生的天性被抑制,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和逻辑思维的养成。
(二)不能将数学知识延伸到生活中
        生活化教学的本质就是对生活事实的解读,它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让数学真正贴近我们的现实生活,这样不仅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可以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数学知识。但是很多数学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并不能很好地把握生活和数学知识之间的关系,在教学的过程中也不能自然而然地将数学知识延伸到生活中去。
        二、关于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策略分析
(一)构建具有生活气息的课程内容
        根据数学教学经验发现,课程内容与现实生活联系越紧密,越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也就越准确,对知识的运用也越灵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这些数学现象是学生学习的重要素材,同时新课程标准中也强调“课程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学生的实际,有利于学生的体验和理解,思考和探索。”基于此,在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中,教师可以从学生的生活背景出发,引入生活元素,设计生活案例,为学生在生活体验与数学学习之间搭建桥梁,以构建丰富多样且具有生活气息的课程内容。
        例如,在讲解“乘法”相关知识的过程中,教师对生活中的一些现象进行整合,设计思考内容:学校洗手间的一些水龙头经常出现“长流水”的现象,假设每个水龙头平均每天会流失63立方米的水,某生通过一天的观察发现学校共有5个水龙头存在“长流水”的现象,请问这样一天大约会浪费多少水资源?学生在生活案例的引导下,踊跃发言,并很快给出了“63×5”的式子,教师也趁机引入“一位数乘以两位数”的知识,并与学生共同分析研究进位乘法的计算方法;学生在计算过程中逐渐将视角转移到数学知识的探究中,在教师的启发下,结合所学的乘法经验,尝试计算,进而完成了数学学习任务。教师在学生理解和掌握乘法计算方法后,再一次回归现实生活,引导学生根据计算结果说一说“长流水”这一现象所造成的水资源浪费,促使学生在生活中杜绝浪费、节约用水。这样的教学设计能够丰富课程资源,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小学数学教师在研究课程内容的过程中应深入分析学生的实际特点,把握学生对生活的体验,并通过科学方法有效整合,为学生提供利于探索和思考的数学内容。
(二)通过实践活动、设计核心问题
        生活化教学方法的核心在于体验。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指导中,教师应渗透生活理念,通过设计实践活动、设计核心问题等方式,为学生构建体验学习方式,并引导学生总结、思考体验的过程与结果,以提炼数学知识。

这样的教学设计有利于提升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能够促使学生经历知识生成的过程,实现从感性思维到理性思维的过渡,提升思维品质。
        例如,在“面积”一课的教学设计中,教师基于生活教学方法的要求,为学生提供了体验学习的机会:首先,教师设计了涂色游戏,引导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自觉动手。教师出示中国地图,要求学生介绍自己的家乡并涂上颜色,以表示大小,在涂色后,教师还引导学生将家乡的占地范围与海南、新疆等省份比较,说一说哪个大、哪个小?这样的游戏活动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还可以让学生在不规则图形面积的感性认知中初步理解面积的定义。其次,教师设计了观察体验的情境。教师要求学生从生活物品出发,寻找面积,并说出各自的图形,学生纷纷发言,说出课本、黑板、手机、红领巾等物品,教师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并摸一摸自己找到的物体,体会一下表面的大小,然后对不同物体的面积的大小进行比较。其次,教师组织学生进行绘画活动,促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平面图形的面积。在活动中,教师提出疑问:物体的表面有面积,图形是不是也有面积呢?理解为什么不封闭图形没有面积?在问题的引导下,强化学生对面积概念的认识,并总结面积的定义。教师要求学生画出自己之前所选择的物品的面积,并涂上颜色,强化学生对面积概念的抽象认知。最后,教师组织学生合作探究,比较面积的大小。在活动中每组学生都能获得不同的图形卡片,教师要求学生组间进行对比。学生在比较中对于如何计算图形面积产生了疑问,进而尝试用各种方法进行计算,例如重叠法、切割法、测量法等。在实践中学生不仅发现了问题,更在分析问题后找到了解决的方法,进而提升了自主探究能力。
(三)拓展应用中深化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感悟数学的应用价值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在生活应用的过程中存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经常发现一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过于机械,只会用数学知识回答试卷上的问题,而不会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更无法对生活中的数学现象进行主动思考。针对此,在生活化教学设计中,教师应打破数学课内知识学习的框架,利用生活中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运用数学知识,指导学生研究生活中的数学现象,从而在拓展应用中深化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感悟数学的应用价值。
        例如,在讲解了“圆”的相关知识后,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仔细观察运动场中跑道的弯道部分,你会发现外圈比内圈要长,这是为什么呢?在问题的驱动下,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展开课外互动,探究跑道中包含的数学现象,并探究起跑线的设计方法。
        在实践中学生走出教室,走进操场,分组合作亲自测量,记录跑道各个部分的数据,重点测量弯道部分的长度,然后学生结合实际问题,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给出答案:因为环形跑道中,弯道的外圈的半径大于内圈的半径,圆的周长与半径成正比,所以弯道的外圈比内圈长一些。在这一实践探究过程中,学生的数学能力得到了综合的锻炼和培养。
        结束语
        综上述,在科学技术的发展下,数学在社会生产与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范围逐渐扩大,而学科的应用价值也在不断凸显。在这一前提背景下,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标准要求围绕学生的主体地位,将数学教学实践与学生实际相结合。小学生思维发展能力有限,对于生活中的数学现象有着直观的感知,教师则可以抓住学生的这一特点,设计生活化教学方案。在生活化教学指导中,学生能够调动参与生活情境的主动性,能够通过迁移生活经验深化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也能够提升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有效策略研究[J].吕蒙蒙.天天爱科学(教育前沿).2019(11)
[2]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探讨[J].王琦.数学大世界(下旬).2019(11)
[3]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研究[J].李国珍.中华少年.2018(10)
[4]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J].刘俊.赤子(上中旬).2016(2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