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阅读教学浸润在思政教育的热土

发表时间:2021/8/2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第9期(下)   作者:贺鑫
[导读] 在阅读教学中渗透思政教育,传承好祖国文化,树立起中国的文化自信。以《鸟的天堂》一课的教学片段为例,尝试思读中感知美,渗透思政教育。
        贺鑫
        天津市河北区扶轮小学  300142
        摘要:在阅读教学中渗透思政教育,传承好祖国文化,树立起中国的文化自信。以《鸟的天堂》一课的教学片段为例,尝试思读中感知美,渗透思政教育。联想中体会美,浸润思政教育。延读中联想美,厚植思政教育。将思政教育潜移默化的融化在阅读教学的各个环节。
关键词: 思政教育   阅读教学
        如果说语文阅读教学是木,那么思政教育就是本。没有思政教育的根的滋养,哪来学科教育的郁郁葱葱。思政教育是灵魂,是学生成长的营养水分,是学生扬帆起航的灯塔。思政教育映射出的是语文阅读教育的内涵。老子在《道德经》中曾经这样说,“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证明教育的内涵在于价值,而价值是无法灌输的,他只能由学生个体在自我发展,自我构建的过程中获得。
        语文学科肩负着传承祖国文化,树立文化自信的艰巨的思政任务。怎样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思政教育,传承好祖国文化,树立起中国的文化自信呢?笔者以特级教师侯秉琛先生执教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中的《鸟的天堂》教学片段为例,谈一谈进行在语文学科中渗透思政教育的几点做法。
一、思读中感知美,渗透思政教育
        《鸟的天堂》是现代作家巴金于1933年创作的散文。为了让小学五年级学生在品读大作家的文章的过程中,感受美,体验美,提升对文学作品的审美品味、鉴赏能力、获得爱国主义教育的思政教育。
        下面是特级教师侯秉琛先生《鸟的天堂》一课的开篇实录,我们从中能发现什么样的教育规律呢?
        师:请两位同学读全文,思考为什么如此分工?
一男生读:
        我们吃过晚饭,热气已经退了。太阳落下了山坡,只留下一段灿烂的红霞在天边。……“鸟的天堂”里没有一只鸟,我不禁这样想。于是船开了,一个朋友拨着桨,船缓缓地移向河中心。
一女生读:
        第二天,我们划着船到一个朋友的家乡去。那是个有山有塔的地方。从学校出发,我们又经过那“鸟的天堂”。……昨天是我的眼睛骗了我,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
        生:这样分工朗读后,我进行概括更容易了。
        生1:说得通俗点,傍晚我们划船看到一棵茂盛的大榕树,作者赞美这是一棵美丽的南国的树。
        生2:第一个是板着脸讲静态美、动态美。第二个通俗一听就明白。
        师:你们互相参照着练习概括段意,就会更简洁更准确。
        上面的教学片段,教师让学生分工阅读全文,学生边听读边思考这样分工的原因,最终点拨在阅读中进行概括的方法就是互相参照,在比较思维中进行概括,就会更简洁更准确。
        教师的指导、引领、点拨只是看似不经意地两句话,但细观学生的讨论交流,我们会发现教师设计的精巧,学生除了在概括两部分的内容,梳理了课文的思路;学生在思考中还慢慢接近美,比如学生说到:“第一个是板着脸讲静态美、动态美。第二个通俗一听就明白。”从学生的回答中不难发现,他们在对文字的品读中,有了自己对美的初步鉴赏,初步感知了巴金先生在字里行间传达的美。在美的感知中,学生自然而然醉心于祖国的大好河山,为下一步的联想中悟读动态美做好铺垫。
二、联想中体会美,浸润思政教育
示百鸟鸣唱,千鸟飞段落——
师:课文中几次用“真”?各表达怎样的情感?
生:前两个“真”是表达作者为看到这样大的榕树而惊喜。
生:第三个“真”,是称赞画眉鸟歌声好听,是为画眉鸟歌声叫好。
师:提到“叫好”,我想到字典中“真”的另一注释。
出示:——
真:精;淳。   真:精也。     真:淳也。
例句:发匣琴徽静,开瓶酒味真。《汉语大字典250》
师:我想酒好,可用酒味真。歌唱得好,可不可以“精也”“淳也”?
生:可以。

京剧唱得好,咱们天津话就叫他唱的“够味儿”。
生:我有个联想。前两个“真”,作者为有这样的大榕树而赞美、惊喜,后一个“真”是为画眉鸟的歌声喝彩。三个“真”反复用是暗示大榕树是鸟的天堂。
师:不是暗示。三个“真”让我们联想到大榕树是鸟雀们唱歌的舞台——是鸟的天堂。
师:画眉鸟,你们也唱首歌,歌唱鸟的天堂吧!
画眉鸟:大榕树真茂盛,它是我的好家园。
画眉鸟:农民伯伯宝护我,小朋友爱护我,安居乐业好幸福。
画眉鸟:河水畔,榕树上,绿成荫,把歌唱,吱吱吱,好舒畅。
        从上面的教学片段实录中,我们发现学生的阅读是离不开联想的,“联想”是思维训练,也是审美训练。在读书中老师创设情景,让学生在读书联想过程中,诵读经典,学生与作者的心一下子被文字勾画的情景链接在一起,美就油然而生。
        教师在“真”字蕴藏的“空白”点延伸出去,从《汉语大字典》中的“真”字的解释,联想到生活中运用“真”字的字意外延,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情感,激发学生填补,这个发掘填充的过程正是探究想象训练。看,在反复使用的三个“真”字的联想后,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赞美大榕树是鸟雀们唱歌的舞台——是鸟的天堂。再次搭建的想象平台,学生变身榕树下的一只鸟儿,发挥着自己的联想,“画眉鸟”们纵情歌唱着这美丽的大榕树,歌唱者美丽的人间。这样的联想中,学生的审美能力也在不留痕迹的教学中得以生发。
        学生在联想品读中,在感知了动态美的情形下,对祖国山河的美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和认识。特别是在对祖国语言文字的揣摩之中,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博大精深。对祖国河山的热爱慢慢在心中生根发芽。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也幻化成他们血液中流动的重要元素,而这一切全都成为逐步树立起来的文化自信的根基。
        如果课堂教学到此结束,学生能够在语言文字中形成基本的形象,得到一定的情感熏陶。但这种形象和感知并不能深入的打动学生的心。对学生进行的思政教育,渗透的热爱祖国的情感教育也不能落地生根。因此,语文课堂就有了下面的延展——巧用阅读链接继续延续这份融化在心底的思政教育。
三、延读中联想美,厚植思政教育
        一片土,一棵树,一块田……它们使我的眼睛舒畅,使我的呼吸畅快,使我的心灵舒展。我爱这春回大地的景象,我爱一切从土里来的东西,因为我是从土里来的,我也要回到地里去。
        生命,无处不是生命。
        巴金先生的这段话传达着他对自然、对祖国的土地、对生命的热爱与赞美。
        在《鸟的天堂》一课收束之际,教师设计这样的一个拓展环节。我们再来看看教师是如何在不动声色地潜移默化中渗透思政教育这一重要的教育元素的。
        师生分工合作诵读这段话。
        师导读:这美丽的大榕树下,我们被目不暇接的美浸润着,快抬头看——生读“一片土……舒展。”师继续导读:美无处不在,我爱——这春回大地的景象……因为——生读我是从从里来的,我也要回到地里去。生命,无处不是生命。
        师立即追问:你发现美藏在哪里?你心中涌动着什么样的感情?
        学生在教师的引读中,再次将这份动静结合的美延伸到自然中,延伸到每个学生的生命中,品味自然之美,生命的力量,学生在你一言我一语的讨论中,点燃起我是一个中国人的自豪与骄傲之情。  
        我们不难发现联想思读后,在巧妙地提示发问中,教师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解读,将课堂让位给学生,思政教育便会自自然然地出现在语文课堂之上,将思政教育隐身在语言文字之间,才是真正的教育艺术,是一种充满人性化关怀的超凡的教育智慧。思政教育的价值在于无痕的帮助每个学生获得成熟和自由,让学生的生命绽放于美丽的传承之中。
        总而言之,阅读教学要落实思政层面的教育,是要遵循语文学习规律,以指向语文核心素养为目标,深入研读每篇课文中,找到语文核心素养与思政教育的巧妙融合点,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将思政教育潜移默化的融化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中。作为语文教师,更要敢于超越教材,让阅读教学浸润在思政教育的热土。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