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甜
无锡市港下实验小学 214000
摘要:由于线段概念的抽象性以及小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传统的教学模式难以凸显生本理念继而达到优化教学的效果。在线段概念教学中我们依据其本质特征,巧用生活中知识原型,设计动态知识模型。动态概念教学可以促进几何教学形象化和生动化,有效地发展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关键字:概念教学、动态模型 、多维体验
线段是“图形与几何学”中的基本内容,低年级教学中认识线段主要是为日后的量长度和认识图形打基础。在《认识线段》这节课中,“线段”和“端点”两个概念同时出现,且这两个概念又极具抽象性,与低年级学生的思维直观性引发冲突。这一问题就要求教师必须熟悉教材的安排和学生已有的经验基础,通过组织多样形式的教学引领学生对其概念的深入探究。
一、捕捉知识原型,感知线段表象特征
苏教版的教材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选取一根的毛线作为引入长度概念的素材。教学中我们在思考:让学生仅通过一根毛线来感知线段的表象特征,提供的生活素材是否单一?是否不利于学生发现他们的共同属性来建立“线段”的表象?因为我们的课堂上常出现这样的“状况”:课件出示拔河(绳子直的)和跳绳(绳子弯曲的)一组图片,教学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对比发现这两种绳子样态的区别。但是课上有的学生会认为是绳子材质不同,还有的学生会认为颜色不同,这与我们设计目的让学生辨别绳子有曲直之分相违和。
斟于此“症”再结合低年级学生思维直观特性,教学时我们是否应考虑选取素材的多样性,如老师课前给学生准备些颜色、长短、粗细、质地各不相同的线,学生想办法把这些线变直。教师除了利用颜色、长短、粗细、质地各不相同的线,让学生想办法使它变得直直的,还可以不断变 换线的颜色、粗细、质地、方向、位置,引导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形象、直观地主动剔除线段的非本质特征,留下“线是直直的”这一本质特征。低年级的数学老师要善于运用生活素材,引导学生探究、捕捉知识的生活原型。这样不仅能促进知识的生成还能内化知识的应用,达到“学半功倍”的作用。
二、巧用动态模型,丰富线段的本质特征
学生从上述的生活原型中抽象出的线段都是静态的、可视化的,如教室黑板的边,桌子、课本的边都可以看成线段。我们从运动学的角度对“动态”的线段进行适当的渗透,让学生感知线是点的运动轨迹,线是由无数个点构成的。
怎样把这一抽象概念有形无声地展示给学生呢?我们展开丰富的想象,把一个“点”联想到一滴“水”,那么一条“线”就可联想成一条“水流”。师出示一直滴水的水龙头:你能在这里找一条线段吗?生:这个水龙头开始滴水的地方到落下的地方,这一段可以看成一条线段。
学生通过观察滴水图发现一滴水从水龙头滴水地方开始到落下的地方,这一段是水滴运动轨迹,它可以看成一条线段。
那么无数个水滴连起来形成一段水流,这段水流可以看成一条线。我们把几何学上的点、线生动直观地转化成生活中的水滴、水流,一段水流是由无数个水滴连在一起形成的,那么以此类推无数个点连在一起就是一条线,而线段是直线上两点间的有限部分(包括两个端点),此时在学生头脑里就已勾画出线段的衍生图。
我们出示的水滴图能够帮助学生突破认知障碍从而达到两个教学目的:一是学生认识和了解线段的生活原型具有静态和动态的两面性。学生在观察和对比中感知线段在生活中的原型既是静态直观的,也是动态想象的。另一个目的是使学生通过观察水流图理解 线和点之间的关系。学生经历了从抽象到直观、再从直观到抽象的思维转化过程,初步理解点和线之间的关系,知道了线是由无数个点构成的。这一概念掌握后学生就能很好地区分线段与线,理解“线段是有限长的”、为何线段有端点?这为后续学习“线段、射线和直线”做好无缝衔接。
三、善用探究环节,强化线段概念属性
从生活原型中抽象出线段的概念到线段的几何图形,这一过程是要学生打破思维定势,进一步深入认识线段概念的本质特征。这一部分是本节课教学难点,如果学生只是简单地被告“端点”概念,这样的教学易使学生误导端点就是小竖线。我们知道端点是线段两端的点,它是决定线段长度的关键。如果学生能打破思维定式深入理解线的概念本质,知道线就是由无数点构成的,而线段就是线上其中的一段,那么学生能理解何为端点?
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地感知线段是有长有短的,再引出端点,将其无形化有形。我们在课中引入上面说到的滴水图,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掌握了点和线的关系。随后借助小棒,让学生通过活动亲身感受线段无形的两个端点,在操作环节中设置的三个追问:“你有什么感受?手指上有什么?是怎样的痕迹?”逐步把端点引到学生面前,从而让学生加深对线段特征的认识。在操作中教师要注重发现和提出问题,及时帮助学生激活、总结和提升数学活动经验,努力使学生的浅层次活动经验向较高层次活动经验转化,并在概括和应用中不断丰富和不断提升。
四、顺应思维发展能力,体验线段空间属性
在数学的几何图形里,点和线是一维的,面是二维的,立体几何是三维的。在教学时我们应该把握好一维和二维、三维之间的关系,处理好整体和局部的关系。老师要多关注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感知平面和立体图形都是由线段组成,在图形里线段的端点都被“隐藏”了起来。如果学生理解了点和线之间关系,就能理解这里所说的“隐藏”只是一种形象的表述,有助于小学生理解和辨析。
教师让学生感受线段是进一步研究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的基本元素。当三条动态的线段围成封闭图形后,原本一维的线段就成了二维平面图形的一部分,让学生明白的线段与平面图形之间的密切联系。此时,学生的知识结构已发生质的飞跃,思维能力也随之发展。
低年级教学中我们应根据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认知水平,捕捉和挖掘生活中和概念相关的动态模型,引导学生通过多维度的探究体验,把他们的视觉、听觉、触觉充分调动起来。这样有利于学生突破概念的认知障碍,打破思维定势,发展思维能力,还能帮助学生掌握图形特征,内化概念属性,形成空间观念。
参考文献:
[1]李光树. 小学数学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2]李宇韬. 基于概念形成,把握小学低年级数学概念教学的四个“度”[J].课程教学研究,20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