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志杰
厦门市康乐小学
[摘要]
家长对情绪的认知,家长面对孩子情绪的处理方式,都成为学生不良行为问题背后很重要的影响因素。交换型家长,“以换为止”促进孩子的自我否定 ;惩罚型家长,“反感情绪”滋生孩子的抗拒与叛逆;冷漠型家长,“漠视情绪”让孩子成为问题制造者;说教型家长——“喋喋不休”平添孩子的无助甚至愤怒。能够妥善的认知和处理情绪的能力,比起智力,更能保证一个人在人生各方面,包括家庭关系和事业上的成功与幸福。每种情绪都有正面价值,要想从做自己情绪的奴隶变为做自己情绪的主人,必须由认识和接受自己的情绪开始。让我们做智慧家长,在情绪的世界里担任孩子的向导。
[关键词]
交换型家长 ;惩罚型家长;冷漠型家长;说教型家长 ;情绪的世界;担任向导
千百年来,孩子依靠着家庭中成人的教导,或者在与其他孩子玩耍中学到基本的情绪处理和社交技能,在今天的社会里,这些学习途径却日渐消失。今天的孩子被称为数字化时代的原住民,他们一出生就面临着无所不在的网络世界,一方面享受着数字化时代对生活品质带来的飞速发展,一方面要面对数字化时代对人际关系沟通技巧,情绪处理和其他很多重要的生活知识以及能力的挑战,这些社会和情感技能对孩子的成长会产生严重的影响。2019年《中国积极教育白皮书》显示数据,中国17岁以下儿童和青少年中至少有3000万人受到各种各样心理回题的困扰,中国学龄儿童的心理异常总患病率为15.6%。焦虑、逆反、孤僻的心理和行为问题日益突出,这些学生也成为校园里最为棘手的特殊学生。多年来,笔者在运用FAIR方法激发问题学生构建良好行为的实践研究中,发现家长对情绪的认知,家长面对孩子情绪的处理方式,都成为问题学生不良行为背后很重要的影响因素。
一、交换型家长——“以换为止”带来孩子的自我否定
这类家长认为负面的情绪是有害处的,他们既不希望愤怒和哀伤的情绪主宰自己的生活,也不希望孩子被这些情绪控制。这类家长有的是在他们自己还是孩子的时候,就被不允许表达他们的感受;有的是在他们自己成长的过程中,特别是在童年的时候,得到的照顾、关心不足,因此他们想为孩子遮蔽风雨,创造一个完美的世界,每当孩子有忧伤、痛苦的感觉时,这些家长就站出来把世界修补得更好,却忽略了孩子更需要的是被了解和得到慰籍的那种同理心,这类家长没有意识到灰暗心情带来的负面情绪,既需要给予重视,又需要恰当的处理,甚至有部分家长觉得孩子的烦恼微不足道,他们根本没有资格闹情绪。基于对情绪的上述看法,这类家长往往以拿走孩子在乎的价值来交换孩子终止那些负面情绪。如:
“不要再哭了,我带你去吃冰淇淋”
“如果你再闹的话,我就不带你去游乐场了”
“好了好了 不要再哭了 我们去买玩具吧”
孩子在家长的回应中,得到了一个自我否定的信息:大人不愿意接受我表达的情绪,大人居然一点也不在乎我的感受,是不是我的判断错了?我的情绪反应错了?是不是我不该有这样的感受?是不是这些情绪感受都是大不了的事儿?长期累积下来孩子就会怀疑自己的感觉,对自己失望,显出自信不足,学习上容易缺少动力。
二、惩罚型家长——“反感情绪”滋生孩子的抗拒与叛逆
这类家长认为孩子表达负面情绪就是要引人注意,他们认为责骂孩子,就是对孩子最好的控制。控制好了,孩子就不会被宠出坏脾气,责骂也会让孩子变得更坚强,那些常常表现恐惧或者忧伤的男孩子最容易受到严厉父亲的如此对待。最为极端的家长认为这种情绪是在浪费时间,所以通过自己的责骂呵斥,就能够教出不会有负面情绪的孩子,就会教出“坚强的孩子”。因为这类家长很反感孩子出现的情绪,往往把注意力放在孩子的情绪或发泄情绪的行为上,不会关注,更不会尝试去了解孩子情绪的原因。基于对情绪的上述认知,这类家长参与情绪处理的不同程度就带来不同的结果:孩子说出合理的原因就能得到家长理解;孩子说出轻微不合理的原因就要受到家长批评,如果是严重不合理的原因就会得到受到惩罚。如:
“你这个样子,这哪里像男孩子!”
“你错了你还生气,想找打吧!”
“你看看你干的好事,以后别用水彩笔了!”
“你再不专心吃饭,就干脆别吃饭了!”
在家长的情绪反感中,孩子获得消极发展结果,如较低水平的道德内化,高攻击性,心理健康水平较低等。
校园生活中,常常发现这类家长教育下的孩子,不善于言辞,在与同学交往中,隐忍自己,不轻易交流自己的想法,属于群体生活中比较孤僻的孩子。
三、冷漠型家长——“漠视情绪”让孩子成为问题制造者
这类家长自认为拥有一个很好的育儿理念——不管孩子变得怎样我们都爱他,却未能意识到:在孩童时代,身边的成年人如何引导他去理解每一件事情,如何教给他就每件事情做出反应,决定了这个人能否培养出足够的自我价值。人工智能时代带来高质量的生活,同时带来选择的迷惑、彷徨、挣扎,其中包括人际关系问题。光有无限和无条件的爱,既不能帮助孩子解决问题,又不能教孩子学会正确处理情绪的方法。这类家长可以接受孩子的情绪表现,但没有积极引导,任由孩子自己处理。有的家长采取不干涉原则,让孩子自己找办法宣泄情绪;有的家长不愿意,也没有意识要教导孩子去处理那些负面情绪。
“等你气消了再出来吃饭!”
“这有什么好哭的?”
“爱哭就哭个够吧,哭够了再出来找我说话!”
冷漠型家长不懂得如何帮助孩子在体验情绪的过程中进行成长学习。家长不教导孩子如何去解决问题,因而孩子会发展出以不恰当的方式表达过分和无拘束的情绪。例如:一个愤怒的孩子会变得侵略性,以言语或行动伤害别人,看似乖巧的女孩子也会很有攻击性,从一个“情绪自由发泄者”到“友谊绝缘体”;一个伤心的孩子会尽情和长时间地哭闹,甚至遇到不会写的作业,不会回答的问题,只会大哭大闹,而不知道怎样去安抚和纾解自己。对孩子而言,这可能是痛苦的,他们不知道如何是好,感到恐慌,像进入一个情绪黑洞却不知道怎样逃出来。如果这时候家长可以引导孩子:以非破坏性的方式表达负面的情绪,并且设置规范去控制不恰当行为的限度,被教导的孩子就会认识和接受自己内心的情绪,进而处理引起此等情绪出现的问题,从而使孩子掌握一些人生中极为重要的信念与价值观。
四、说教型家长——“喋喋不休”平添孩子的无助甚至愤怒
这类家长认为孩子不应该出现负面情绪,他们认为情绪是孩子某种行为不对而产生的,因此,情绪带来的烦恼与痛苦,就是孩子自己的事,孩子理应承受。这类家长视而不见孩子的情绪,只集中注意力去说出他们以为对的道理,长篇大论,滔滔不绝。他们总是强调“应该怎样做 怎样做才对 怎样更好”,但没有具体有效的方法教孩子“做出来”。他们认为人生中遇到的种种事情,就是需要凭理性去处理。他们除了表达心目中的“理所当然”,并不知道怎样教导孩子去处理情绪,家长以为只要孩子明白了道理,那些情绪就会消失。基于对情绪的上述认知,这类家长经常说的就是:人生十有八九不如意,我像你这么大的时候,我就已经怎么怎么了。
说教型家长,错失了孩子在体验情绪过程中的成长经历。孩子感到孤单无助,需要独自去面对负面情绪带来的痛苦,不知如何是好,身处黑洞的感觉就更为强烈,说教型家长喋喋不休就是空洞苍白的训导,其实会进一步制造出更多的痛苦,孩子会在本来已有的负面情绪之上,多添一份不耐烦,甚至愤怒,亲子关系因而会变得更差。时间并不能真的消减负面情绪,负面情绪藏在内心,便不能尽情地发挥本有的能力,而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必须尽情地发挥本有的能力,才能有最好的成长效果。当情绪控制一个人的时候,他的理性思维是不能发生作用的,就无法看到其他可能解决问题的方法,无论大人还是孩子都是如此。
要做成功的家长,只有爱是不够的,还需要以同理心来对待孩子,并且帮助他们处理负面情绪,如愤怒,悲哀及恐惧,如此,家长才能在自己与孩子之间搭建信任及爱的桥梁,适时地对孩子在情绪方面加以有效的辅导,以帮助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和长大后成为更成功,更快乐的人。如果家长不随意批评孩子,不轻视孩子的情绪,不轻易否定孩子的意向,孩子就会让家长进入他们的世界,家长就能更容易的引导和教育孩子的成长,孩子会感到与家长有共同的立场,自然也愿意听家长的意见,与家长一同解决问题。
妥善的认知和处理情绪的能力,比起智力,更能保证一个人在人生各方面,包括家庭关系和事业上的成功与幸福。每种情绪都有正面价值,不是给我们一份力量,便是指引我们一个方向,例如愤怒是给我们力量去改变一种不能接受的现实,痛苦着引导我们找出方向,摆脱威胁,要想从做自己情绪的奴隶变为做自己情绪的主人,必须由认识和接受自己的情绪开始。孩子成长的过程很复杂,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对很多事情都会有不同的需要和反应,让我们做智慧家长,在情绪的世界里担任孩子的向导吧!
参考文献:
【1】中国积极教育白皮书,2019
【2】李中莹.李中莹亲子关系全面技巧.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7.03
本文系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9年度课题《小学基于FAIR方法激发问题学生构建良好行为的实践研究》( FJJKXB19-590)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