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林富
吴川市第一中学 广东 吴川524500
[摘 要]学习活动以活动理论为依托,以能力培养为导向,是构建高效课堂的必经路径。学习活动要以学生为主体,整合运用不同形式的教学媒体,设计问题情境并激发学习动机;围绕适切性目标设计任务驱动型活动;要运用学习策略,丰富活动类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化习题为活动,把练习与共同体活动相融合。多路径的协同实施实现了初中语文课堂的优质高效。
[关键词]学习活动;实施路径;高效课堂
一、高效课堂与活动理论
高效课堂是以最小的教学和学习投入获得最大学习效益的课堂,体现为效率的最大化(大容量、轻负担)和效益的最大化(学习习惯、核心能力等的养成)。《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倡导语文课程需将学生的全面发展与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相结合,建议教师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因此,语文高效课堂的最终落脚点应是语文素养,包过适应学生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适当的学习策略、学习习惯,必备的语文能力。离开语文能力,高效课堂就是奢谈。所谓能力,是在解决问题的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个体各具特色的个性心理特征,其实质是结构化、网络化了的知识和技能。因此,语文能力的培养,不是靠机械的记忆和接受知识,而是通过知识的应用,在学生个体与生活世界的互动中实现意义建构习得,是在系列言语实践活动中培养起来的。可以说,语文活动是是实现高效课堂的必经路径。
《中国大百科全书》对活动的解释为:“活动由目的、动机和动作构成,具有完整的结构系统。“[1]活动理论认为,一个完整的活动系统包过三个核心要素(主体、客体和工具),三个次要素(共同体、规则和分工)。活动的主体是学习者。活动理论凸显了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尊重。而“语文活动”是指教师在语文课堂上指导学生进行学习的活动,是将客观的学习内容转化为语文能力和素养的中介与载体。学习活动强调学生作为主体的参与,是学生从“接受”到“体验”、从“认知”到“实践”的学的方式的转变。学习活动设计与实施深刻地影响着高效课堂的变革,因此有必要对其正本清源,以走出种种误区。
二、学习活动教学的反思
(1)未恰当处理学生主体性与教师的主导地位的关系
学习活动的设计首先要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着重关注学生学的活动,让学生学习不再具有被动性。比如做课后练习,有的老师为了“高效”,不需要学生深入思考,他们只需记下“标准答案”,课后熟记,即可应付考试。这是让学生被动学习,是“练习活动”,而不是“学习活动”。学习活动关注学生自身的体验,允许答案的多元化,允许学生见仁见智。它不是简单的对课文先理解后运用的过程,而是在运用语言中学会运用的过程。
还有的老师布置活动后撒手不管,认为这就是以学生为主体。凸显学生的主体性并不是否定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是学生主动构建语文能力的促进者和引领者。教师要运筹帷幄,适时指导、答疑和总结。
(2)学习动机的缺失与情感驱动的缺位
学习动机是个人目标的动因和原动力,它是学习活动持续开展的保障。远大的目标、坚定的意志、浓厚的兴趣和积极的情感体验,为学习动机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但我们看到的语文课堂,要么热闹无序,要么枯燥乏味;学生服从老师的命令被动地完成学习任务。没有兴趣动机的诱发,没有情感意志的参与,课堂就如同一潭死水。因此,执教者应时刻思考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何使学习活动成为学习者自身的需要。
(3)活动目标不适切,过程不完整
完整的活动过程一般包括:(1)根据教学目标、学情确定活动内容,(2)设计活动目标,(3)分步实施活动,(4)活动反思与修正等四个阶段。而很多课堂活动目标不明确,似乎是为活动而活动,为热闹而活动;有的目标不适切,脱离了学生主体,不是“跳一跳”就能摘的“果子”。还有的活动虎头蛇尾,光有活动过程而无活动的评价与回顾。学生跳不出活动的表象,能力得不到提升。
(4)活动模式的单一呆板
很多活动设计的单一呆板导致课堂气氛的沉闷,学生失去兴趣,更多的是为完成学习任务而参与其中。这种活动是无效和低效的。语文学习的外延则生活的外延。因此,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习主体设计丰富多彩而贴近学生生活的活动,并恰当指导,适时激励,点燃学生的情绪,引导他们走进一轮又一轮学习活动中去。
(5)内外活动的机械与割裂
活动按形式可分为内部活动(以感知、思维、记忆等形式为主)和外部活动(以阅读、朗诵、视听、欣赏、讨论等外显操作为主)。两种活动可以互相转化,以确保学习主体认知结构的内化生成和外化应用。当前部分教师设计的学习活动出现了偏差:外部活动仅停留在重复训练与简单模仿上,学生内部的理解、思维、感悟没有跟上;本该擦出思维火花的关节处简化为机械的理解记忆;学生为完成任务而“活动”,不需要调动感知、思维和情感体验的参与。
三、基于学习活动构建高效课堂的路径
1、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习动机
情境就是一种情形和氛围。真实的学习源自特定的情境。刘勰《文心雕龙·物色》云:情以物迁,辞以情发。一叶且或迎意,虫声有足引心……情境能触动情怀,诱发积极的情绪体验。它架设起与文本和活动沟通的桥梁,提高了学习效率;使言语活动有了共同的依傍,并成为活动的契机。
活动始于问题情境的设置。如教学《阿西莫夫短文两篇》,在学生被千奇百态的恐龙图片和生活视频所吸引、慢慢走进古生物世界后,教师设置了问题情境:“6500万年前,在地球生活了1.6亿年的恐龙突然灭绝了,这成了生物史上最大的谜。不同地域恐龙化石的发现意味着什么?导致恐龙灭绝的原因是什么?让我们学习阿西莫夫的两篇短文,看看他是怎样为我们揭开谜底的。”于是学生开始了饶有趣味的探究。
多媒体教学图、文、声、像并茂,在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和提高效率等方面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教学《满江红》,在介绍了秋瑾生平,浏览了相关照片、雕像、记念邮票及孙中山“巾帼英雄”的题词以后,我以缓慢而低沉的语调导入新课:“1903年中秋节,正值八国联军蹂躏中华大地之际,鉴湖女侠秋瑾目睹了民族危机的深重和清政府的腐败,决心献身救国事业。她冲破家庭牢笼,投身革命,不久便东渡日本留学。那么,她在这首中秋述怀之作中,表达了一个女性怎样的情感和追求,一百多年来使无数男子汉大丈夫也为之汗颜和动容?”形象鲜明的画面、充满激情的话语,声情并茂的朗读,共同营造了一种庄重的积极的氛围。因此,学习者很快披文入情,走进文本学习。
总之,情境是活动的铺垫和切入口。学习者融入情境并诱发了学习动机。能否让学生主动参与活动的关健因素在学习兴趣和动机,它是促进学生持久学习的最根本动力。
2、围绕适切性目标设计任务驱动型活动
新课标明确提出: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因此,应通过大量的听说读写实践活动沟通学习与生活,使学生掌握运用语言的规律,提高语文能力。
学习目标是学习活动的出发点,也是落脚点。明确具体的目标能帮助学生明确自身所需,形成驱动力,推动其一步一步探寻,在与共同体的协作中自主解决问题,并形成相应的能力。而任务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潜能,驱动其克服一个又一个困难,高效率地完成一系列读写任务。如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我把“学习演讲词、撰写演讲稿、举办演讲比赛”这三项任务贯穿单元教学的始终。根据学情,后两项任务实施难度大,必须调整活动目标,使之更具适切性。因此,在指导演讲稿(参考题:我的梦想、让爱永驻心中、书香伴我成长)的写作中,我提供了更切合学生生活实际的范文;上台演讲的活动评价标准也相应调整。由于目标适切,指导具体有效,学生参于活动的兴致很高。阅读教学过程中,学生主动挖掘演讲词的写作要素;写作过程中,主动回顾、吸取文本的言语运用经验和技巧;演讲比赛,更是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演练和提升。学习者在群体性活动中互相学习和促进,知识主动构建,能力主动生成。
3、丰富活动类型:策略多维,形式多样
学习的过程是一种运用学习策略的活动。学习策略包过学习方法和对学习方法的调节和控制,学习策略的运用是提高学习效率、培养能力的重要途径。自主学习策略是帮助学生“自主探索、自主发现”的学习策略,其核心是要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着眼点是帮助学生“学”。而单一活动策略很难提供有效的学习方式,需要根据相应的学习情境多维度设计活动策略。
比如在学习方式上,可以个别学习、合作学习与集体交流相融合。把个体独立学习和集体学习整合起来,就构成了学习共同体。共同体可以分享学习的乐趣,也可以激起思维的火花。又如基于探究性学习的活动策略和着眼于体验的活动策略,前者是以研究性学习为主要学习方式,后者是学生了解社会的认知、体验和感悟的学习活动。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新闻阅读、新闻采访、新闻写作”,就是一个完整的探究性和体验性兼备的学习专题。通过文本解读、广泛阅读、调查采访等手段,收集大量资料和事实,并撰写新闻,宣读展示研究成果。这一活动是单元听说读写的综合实践,运用了多种学习策略,需要教师全程的跟踪指导,而其对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是不容小觑的。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初中生很难把情绪和兴趣长时间集中于单一的活动上。因此,教师需要运用自己的教学机智和组织调控能力,煽风点火,加油鼓劲,变换方式,以调动学生积极的情感参与到新的活动中来,这样才能实现活动的高效。例如教学《皇帝的新装》,可以变换自主阅读、探究互动、分角色朗读、扮演课本剧等活动形式。多种活动形式的实施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保证了学生兴趣的持久和课堂的高效。
4、化习题为活动,融练习于共同体活动的过程
语文教科书的课后练习有“思考探究”、“积累拓展”、“读读写写”和“阅读提示”等形式,具有启发思维、紧扣重点和巩固强化等鲜明特色。但很多教师把它看作是讲读课文后的一个可有可无的练习,没有把练习融入教学的整个过程。因此,需要用“学习活动”涵盖“练习活动”。强调学生活动的介入,意味着从接受到体验、从认知到实践的“学”的方式的转变。
《变色龙》课后练习转化为学习活动的实践操作图
上述习题活动导图目标明确,路径明晰,突出评价,操作性强,切合了高效课堂的实践需要。其中活动3、4、5为学习主体搭建了充分的交流、对话、合作和交往的平台。活动过程一方面促使生生、师生思想情感的交汇碰撞,另一方面也促进学生融入社会关系中,坚定自己的学习主体性。正如丁炜老师所言,“将语文学习活动界定为实践共同体中的听说读写,强调的是在语文课程学习中,各方面都要创设环境、创造机会让学习者在动态的问题解决中听说读写,在完成共同的、真实的任务中听说读写,在合作的听说读写中发展实践能力。” [2]
[参 考 文 献 ]
[1]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编辑部.中国大百科全书[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1:136.
[2]丁炜.全语言学习——兼论语言学习的社会文化观[D]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178.
作者简介:庞林富(1967.10-),男,汉,广东省湛江市吴川市,中学语文一级教师,本科,单位:吴川市第一中学,研究方向:初中语文高效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