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秀丽
湖北省荆门市掇刀石小学
[摘要]根据教育部“在其它学科的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的“通知"精神,我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一直努力尝试把信息技术应用于数学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设置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化平淡为生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化抽象为具体,创设积极的质疑情境;化静为动,建立有效的练习机制,以培养高素质人才。
[关键词]信息技术 小学数学 课堂教学的应用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丰富多彩的现代信息技术使课堂教学生机勃勃,充满活力,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自由遨游在知识的海洋里。小学数学教学更应适应时代的要求,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创设生动有效的教学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高素质人才。下面就谈谈我运用信息技术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几点体会。
一、设情置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里的“乐之”,就是以研究问题为快乐,进而产生浓厚的兴趣,甚至达到痴迷的程度。只有学生“乐之”,才会主动学习,学习效果才更明显。因此,在教学中老师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呈现的丰富多彩的信息,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进入欢乐愉快的最佳学习状态,让学生擦出数学思维的火花。
怎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我在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采取了这样一些方法:一是以形激趣:利用计算机多媒体创设直观、形象的教学内容,活跃了教学气氛,将教学中说不清道不明的知识,通过生动形象的画面、悦耳动听的音乐,让学生轻松自如地掌握。如在教《加法的初步认识》时,用语言叙述就难以完成教学任务,我将教学中的情境图制成课件,在屏幕上演示两个气球合在一起的全过程。通过启发,学生从中体会加法的含义;二是顺时激趣:如在《认识时间》教学中,我运用课件中几幅情景图(上学图和放学图),图左边有钟表,上面是具体的时间,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饶有兴趣地学会了本课的所有知识;三是因人激趣:如某一学生数学水平不怎么样,语文却是他的长处,我就抓其优点,利用课件要他填几句名言,在同学面前“露一手”,然后从语数两者的关系入手来激发该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多年的数学教学实践告诉我: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才能使数学教学产生活力,使学生快乐学习,快速成长。
二、变数为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新课标大力倡导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特别是求异性、发散性和独创性的创新思维力。而信息技术能使课本难以理解的抽象内容,生动、直观地演示出来,便于学生对数理现象进行观察、比较、分析,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课堂上充分利用课件激活学生的主动意识,大胆利用信息技术让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放手让学生自觉参与,自主探究,自行创新,轻松、自由地交流、探究。这样学生收获的创新成果,也许是我们教学中的“遗漏”,也许是教材中的“欠缺”,不管是什么,都是学生探究迸发出的火花,教师应让它燃出燎原之势。
如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时,课前我就准备了运用剪刀和硬纸片剪裁任意两个平行四边形的课件,上课我就势启发:“今天我们学习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看谁能利用手中的学具,通过剪、拼等操作活动,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自己会算面积的图形,从而推导出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方法”。然后播放相关课件,学生顿时兴趣盎然,自由组合,积极思考,认真剪拼,反复探究,几分钟后,有的学生小声滴沽:“好像能拼成长方形”,不少同学争先恐后地举起了自己的小手,都希望第一个把自己的发现告诉大家。
有的说:“通过平行四边形一个顶点,沿高剪下一个直角三角形,平移到另一边,可以得到一个长方形”;有的说:“我先通过平等四边形两个顶点,沿高剪下两个直角三角形,然后拼成一个小长方形,再把这个小长方形拼在剪剩图形的一边,就成了长方形”。我及时对他们予以充分肯定,同学们都为自己的发现而异常兴奋。在学生动手操作的基础上,教师再次利用课件引导学生总结出了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根据课件的引导,探究合作,大胆创新,进行研究性学习,掌握了把新知识转化成旧知识,利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的数学思想方法,这种研究性学习方法比会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更重要。
三、以图代理,创造积极的质疑情境
清代文学家刘开在他的《问说》中说道:“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成者也……”这里的“问”,就是质疑。信息技术就是教师引导学生质疑的最好的工具。首先要利用信息技术的形象性,让学生吃透摡念,看透例题,找出自己的不明之处;其次是要利用信息技术的生动性,引导学生深层次的思考,提出高质量的问题。学生如果以后想在数学领域有所建树,这种质疑至关重要。通过质疑,学生学习变被动为主动,开拓了视野,增长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对科学的探索精神。
我在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把让学生质疑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千米的认识》一课的教学难点是建立1千米的概念。1千米有多长?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很抽象,因此我运用课件演示初步认识“千米”,首先要学生估计校门口到教学楼梯口有多少米?通过课件演示让学生初步感受1OOO米的距离有多长。接着播放人们在荆门运动公园的足球场上走路的视频,用特写镜头演示10O米的跑道,并提出问题:几个这样的1OO米是10OO米?在10O米长的路上来回走5次是多少米?这种利用多媒体组织教学,更能创设出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在这样的教学情境熏陶下,学生尤其是优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拓展。
四、化静为动,建立有效的练习机制
实践证明:教师对练习的重视程度直接影响到学生的练习质量。一般地说,学习认真的学生思维活跃,思路开阔,练习欲望强烈;没有学好的学生,见识浅薄,方法不对,练习就畏畏缩缩。这就要求教师运用信息技术予以指导,根据教材的内容和教学需要化静为动,动静结合,使学生练得主动,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
激起学生的练习兴致,一是不妨利用课件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的题组,相互批改,让学生当起“小老师”,这样学生一兴奋,就会情不自禁地演算起来;二要针对学生学习的薄弱环节设计习题,运用课件在教师的启发下完成任务,这样学生的练习兴致就会无形地高涨起来。
在做“相遇应用题”的练习时,由于学生缺乏实际生活经验,不理解什么是相对而行,于是教师就利用软件显示一段路程,表示两地的距离,随后在路的两端走出两个小学生。于是教师提问:大家想不想知道甲、乙两同学是怎样汇合的?让我们来点点鼠标吧!屏幕上的两个同学就以不同的速度面对面走起来,经过2分钟两人相遇了。通过画面的演示,学生理解了“相向”、“相遇”的抽象的数学问题,感悟到了求路程的一般方法。学生在课件的引导下顺利地完成了相遇应用题练习。
总之,信息技术的动态画面有情有景,形象兼备,人机交互,把抽象的数学关系,融合到形象的生活之中。我们应该进一步发挥电教媒体的优势,恰当地选准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与数学课堂教学的最佳结合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2、《信息技术在新课程中的运用》一-田慧生主编
3、《小学数学教学参考》
4、《教育的文化》--布鲁纳(美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