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现性评价的“变”与“不变”——《西游记》名著导读教学案例

发表时间:2021/8/2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第9期(下)   作者:宓志晓
[导读] 七年级上册《西游记》名著导读,在设计教学时,结合当时所读书目——格兰特威金斯的《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笔者尝试运用书中理论
        宓志晓
        浙江省丽水市伯温中学 浙江 丽水 323900
        案例背景:
        七年级上册《西游记》名著导读,在设计教学时,结合当时所读书目——格兰特威金斯的《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笔者尝试运用书中理论,根据教学活动设计的吸引力与有效性兼备要求,让学习者投入到有意义的智力活动中,强调关注重要的表现性挑战并给予合适的评价,促进良性的动态学习过程。
        教学片段回放:
        片段一:
        话西游,明确周边方向。(通过对《西游记》的初步阅读与分析,交流讨论,绘制周边产品设计思维导图)
        师: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自古以来,经典的文学作品依托的就是人们从不从角度的感知与解读才能够产生出富有创造性的成果。诸多文人学者基于自己的研究方向和人生经历,从政治发展、诗词品悟、传统文化和生活习俗等多方面来解读曹雪芹的经典巨著《红楼梦》,才有了如今丰富多样的“红学”文化。为了适应年轻人的喜好,很多承载悠久历史的博物馆纷纷出了具有传承与创新意义的“周边产品”,那么经典名作也不例外。在众多周边产品中,一个好的解读者和设计师必不可少。从什么角度来走进这本《西游记》?如何兼顾书的深度与广度?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明确从哪个角度来重新串联此书,并基于此来写一写一款周边产品的内容灵感思维导图。
        (小组讨论交流后)
        师:同桌间互相说一说自己的内容与灵感,并为对方解释一下自己的思维导图。可以利用屏幕上的评分表格来为同桌的成果进行打分和点评,并且将好的作品推荐出来,进行全班性的展示与分享。
        (学生投影评分表格及同桌导图)
        生1:我的同桌选择以西游记中的位置地点作为切入点,对比书中地点和如今所属地区,从地理的角度来重读《西游记》,这个角度我认为十分合理且有意义,可以获得五星。除此之外,他的思维导图绘制逻辑清晰且真实,可以获得四星。但也许是由于时间限制,在这张导图中,一些重要的地点有所缺失,内容上来看不够详细,故而这个部分我只能给他三星。总体上来说,这个周边方案的设计方向我觉得可行。
        生2:我觉得我同桌的作品更加有吸引力。首先他选取了《西游记》中的所有宝器作为主题,这就很吸引年轻人,而且他还由此做出了宝器的持有人、使用方法和相关技能,很详实具体,关注到了细节。所以在角度和内容方面我给他五星,但是由于他想要照顾的细节太多了,导致他的思维导图逻辑不够清晰,所以这里我只能给他三星。
        师:各位同学都尝试去兼顾深度与广度选取角度去重新理解与分析《西游记》,也考虑到了思维导图的角度、内容和逻辑性。上台分享推荐给予建议的同学介绍很详细,表述也十分清晰,是称职、优秀的发言人。
        片段二:
        话西游,展示周边价值(展示并介绍周边产品的内容、形式和意义)
        (各组学生投影展示作品成果)
        师:各组交流讨论之后,制作出了形式多样且内容丰富的周边样品,并且生动详细地伟大家进行了展示和说明,也如实说出了实际操作中的不足或问题。其他同学以组为单位根据评价要点进行打分,选出“最佳内容奖”、“最具艺术奖”和“最牛解说奖”,并派一位代表说一说理由。


        (各组学生代表投影展示评价本组表)
        片段三:
        话西游,思考传承方式(经典名著创新性解读的利与弊辩论)
        师:在同学们的创新设计中,我们重读了《西游记》,从全新的角度分析这本书。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结合当今的社会发展和人们的兴趣爱好,对《西游记》进行了创新性的解读和生成。那么,在这个过程中,经典名著变得“与时俱进”,同时也可能丧失了其原意。请同学们积极思考、辩证看待,并交流讨论做好论点陈述、论据准备和人员安排,以“经典名著的创新性解读利弊两面谁更大”展开辩论会。
        生(正方):我方观点认为经典名著的创新性解读利大于弊,因为当今时代发展下,经典名著的意义不仅仅是传统文化与历史习俗等的高阶形式载体,更是当今人们能够用以交流谈论,甚至显露于生活方方面面的平民化素材来源。从某种角度来说,这也利于传统经典焕发新生,并且吸引新一代人的兴趣,从而得以传承。所以经典名著的创新性解读应当是利大于弊的。
        生(反方):我方观点认为经典名著的创新性解读弊大于利,因为经典巨作之所以被关注传承和深入研究,主要源于其文本中体现或还原的时代特性,一旦这种特性被加以解构重组甚至注入新时代元素,那么在传承过程中,其根本意义也就随之丧失。而且,创新性的解读大多过于片面和片段化,难以窥探到作品的全貌,这反而对他人了解经典名著起到反向作用。所以经典名著的创新性解读应当是弊大于利的。
        (辩论过程中非辩论组学生和教师做笔记记录)
        师:辩论过程中,双方都据理力争,最终正方准备充足、略胜一筹。那么各位观众,请你们根据刚才各位辩手的表现情况为其打分,选出最佳辩论手。
        案例剖析:
        1.表现性挑战内容与表现性评价要求的一一对应
        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明确表现性评价的方式要与表现性挑战相匹配。教师的核心教学目标是评价推论的依据,表现性任务是教师形成学生评价意见的证据。任务的设计是整个评价的核心,正确选择表现性评价任务,是整个表现性评价的核心问题。不同的表现形式对应不同的任务设计,限制性表现性语文任务,如写一份报告、制定一项工作计划等;扩展性表现性语文任务:如一项主题调研、一项观察研究报告、写一份考察报告等;作品展示性语文任务:如把已有的学习成果和作品以主题形式进行展示、文学作品展示、校园书报编辑等。据此,表现性评价的量表也应该有所区别。
        在片段一中,由于书面性的任务形式所限制,故而评价方式相对单一,主要是通过学生根据教师提供评价项目进行的互评。在这一环节当中,可以适当引导学生通过讲述的方式,将思维过程和评价过程外现,以提供给教师学生的交流学习情况。
        在片段二中,由于作品展示性的任务可能涉及到学生不同方面的能力调动,为了能够确保评价的积极性和正确导向,在这一形式的评价中,可以将传统的打分模式,转换成评选不同角度的最优组,促进学生多项发展、大放异彩,如此更能顾及作品展示性任务所考察的多方面能力。
        在片段三中,扩展性的挑战需要学生有更加充分的自主意识和思辨意识,故而,这一环节必然不能设置直接的内容评价的表格,甚至是给予具有明确导向性的答案,而是应当关注学生的思维层面,考察他们是否思考深入、面面俱到且合乎逻辑,评价量表也应从这些角度来设置。
        2.嵌套于真实情境中的表现性挑战的任务化驱动
        表现性评价通常要求学生在某种特定的真实或模拟情境中,运用先前所获得的知识完成某项任务或解决某个问题,以考察学生知识与技能的掌握程度,或者问题解决、交流合作和批判性思考等多种复杂能力的发展状况。表现性评价具有情境性、综合性和活动性。基于此,笔者创设了一个真实的情境——制作经典名著的周边产品以参加校园义卖活动,并且通过层层的任务设置帮助学生在挑战中获得学习动力,也在评价中明确学习方向,得到发展,形成一个形式丰富,有实用价值的、充满活力与乐趣的高效课堂。
         参考文献:
        [1]名著导读,如何“导”?[J].吴燕珍.才智.2011(17)
        [2]名著阅读题命题策略及教学应对[J].陈蓉.语文教学通讯.2018(3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