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旭荣
襄汾县第二小学校 041500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强调“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现结合《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向中小学提出的办学要求“办出各自特色”,我校将经典诵读与学校特色发展相结合,进行了《基于学校特色的“经典诵读”课程开发与实施研究》的课题研究,在研究的过程中,我们越来越感觉到,开发一种适合学生诵读,对学生终身发展起一定作用的课程很有必要,而且要尽快进行开发,便于研究过程中课程实施。下面就谈谈在课程开发中我们注意到的几个问题。
一、课程开发的意义
1.课程开发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提高了教师的参与意识和能力。平时,作为一名教师,在教学中基本上是在使用国家统一下发的教材即国家课程,每一本教材都是由专家进行了研究、推敲、决策后编写的,我们大多老师都是重点关注如何使用教材进行教学生,也就是说有使用教材的权利。然而,教师在开发校本课程过程中要选择哪些内容编成课程,自然就形成了参与课程决策的意识,具有了行使课程决策的权利。
2.课程开发增强了教师的课程意识和课程开发能力。校本课程是对语文教材内容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延伸、拓宽和补充。校本课程开发,帮助教师认识到所教学科与学校整体教育目标、学校发展前景的关系,以及与其他学科的关系,从而形成了整体的课程观。改变了由教师平时只注重课堂的教学设计,到侧重校本课程开发、编写,大大提高了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
3.课程开发增强了教师研究意识和能力。在开发《丁陶文化乡土教材》校本课程的过程中,教师研究内容立足襄汾实际情况、本土文化搜集整理,形成课程;研究学生,研究学校发展远景、学校特色搜集整理,形成课程;选取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益的素材,搜集整理,形成课程。在大家的合作中、在专家指导下研究意识和能力大大增强。
(二)课程开发应遵循的原则
开发校本课程,一定要遵循原则,不能为开发而开发。
1.自主性原则
首先,从校本课程开发主体的多元趋势来看,学校即是课程开发的主体之一。要开发出科学的校本课程,就必须以学校为课程开发基地,增强课程体系的灵活性、适应性和实践性。因此,学校在课程开发中有一定的自主决策权。
其次,在开发校本课程时,课程设计的目标和内容应使之定位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和谐发展、自主发展。因此,课程的开发应以学生为主体,坚持实践第一、感受第一和体验第一的原则,根据学生的成长规律、生活实际和发展需要,培养他们关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人与科技的和谐发展,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实践精神和创新意识。
2.特色性原则
校本课程的开发应突出地方特色,学校特色。要因地制宜,选取最能体现本地区的地方风俗、乡土文化、科技产品等的某一类或几类,进行深入挖掘,合理开发,以突出地方特色。例如,我校开发的校本课程《丁陶文化乡土教材》,就是立足于学校的地域特色和区位优势,让生在丁陶大地的孩子充分认识襄汾、了解襄汾,从而激发他们热爱襄汾、建设家乡的热情。
其次,校本课程更要反映学校特色,体现学校的办学方向。学校的特色集中反映的是校长的办学思想, “崇爱致和,尚美力行” 是我们学校办学特色,而校本课程的开发应在校长的指导下,统筹规划,科学计划,拟定方案,开发出体现学校本位特色的、科学、实用、易操作、富于探究的校本课程从而,促使学校特色的形成。
3.补充性原则
校本课程的开发是相对于国家、地方课程的开发而言的。国家、地方课程是整个课程体系的主体,是实现培养目标的核心课程;校本课程则是从属课程,是弥补核心课程的“不足”和突出特色的课程。学校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可实现对国家、地方课程体系的有机补充,整合完善二者之不足,形成自己的教育特色。
4.适应性原则
校本课程开发不仅增强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类课程的互补性,也增强了课程体系的总体适应性。
最主要是要与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相适。教师要在深入了解学生的差异类别、个性需要的前提下,研究设计教育活动和教学内容,从而开发出以人为本、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因势利导的课程,以利于促进学生个性特长的发展。
5.科学性原则
科学的校本课程一是课程体系结构的合理性。即所开发的校本课程要与国家、地方课程相互补充、相互衔接、相互融合,构成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二是课程内容的科学性。要确保教学内容的严谨性、逻辑性、准确性、科学性,提高课程的学术性价值。
6.实践性原则
校本课程是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发展学生个性为主要目标的,因此要精选适用性、可操作性强的课程内容,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活学活用、边学边用。
二、如何实施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开发出来的目的就是要通过实施,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课程实施过程就显得尤为重要。那么,如何进行实施,也是我们研究的重点问题。
我们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抄、读、诵、画、唱、演等喜闻乐见的形式,学习经典文化、家乡文化,激发了学习兴趣,积累沉淀,丰厚文化底蕴,极激发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从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更好地促进学生发展。比如我们在实施《悦读乐美》校本教材时可以开展以下经典诵读系列活动:
读: 课前3分钟,天天留时间,组织学生朗读或自由朗读;每天大课间10分钟听古诗赏析、跟诵古诗;每周三下午一节一小时的阅读课,开展“畅游书海 拥抱未来”班级特色阅读活动,每个年级一个主题,班班有特色。
诵:晨诵和放学路队各班有序地诵读唐诗宋词;课间活动时间唐诗令带领全校师生齐背诵,形成处处诵读氛围。
吟:为了帮助记忆,激发兴趣,老师们可以创新形式,把诵读同各项文艺活动紧密结合在一起,将古诗词带入优美旋律之中,娱乐中受到教育,陶冶情操,感受祖国传统文化的巨大魅力。
写:低年级重在开展亲子阅读活动,形成古诗词“绘读本”,中、高年级学生精心制作阅读卡、写诵读笔记、办阅读小报等。在读写的过程中,积累语言,乐于运用积累的语言素材,形成自己表达风格,达到写作时出口成章,引经据典的目的。
我们在实施《《丁陶文化乡土教材》》校本课程时,可以开展研学系列活动。比如
看:在校园内,把家乡文化的经典播放在校园电子大屏幕、布置在校园文化墙上,让学生随处可见;依托我县研学基地初步形成的优势,带领学生走出校园,到丁村、陶寺等研学基地实地进行研学,通过陶寺营地观象授时、丁村人类起源考古、汾城国学经典、赵康忠义文化、林乡四季农耕、唐人居非遗等10大类100项主题鲜明、内容丰富、种类多样的课程,充分促进学生“知与行”“动手与动脑”“书本知识和生活体验”深度结合。
讲:走进家乡文化,演绎经典魅力。在教师队伍中培养一批家乡文化的“研学导师”,学生中培养一批家乡文化的“研学小导游”,开展“你讲你精彩,我讲我精彩,越讲越精彩”的系列活动。评选“家乡百事通”
演:每学期以班级为单位举行一次“家乡魅力”演讲比赛,每学年举办一次有关家乡文化的情景剧表演。
画:学生在研学基础上,用自己的巧手描绘独具魅力的家乡,增强我是襄汾人的自豪感。
当然,各项活动要追求实效,要经常进行检查监督,还可以利用校园艺术节进行展演等,评选“诵读之星”、“家乡百事通”、书写小明星” “书香家庭”等,促进校本课程的实施,从而促进学生的发展。
总之,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经典更是灿若星河,进行合理的课程开发与实施研究,有效地组织学生将课程资源进行充分利用,促进了教师专业发展,实现了多元化的、新颖的教学方式,对传统教学方式的丰富和完善具有积极意义,对学生的自主发展和校园文化建设起到有力地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