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史料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问题研究

发表时间:2021/8/2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第9期(上)   作者:蔡民珍
[导读]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史料教学越来越受到重视。史料对于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和探究意识的作用得到了广大教师的充分肯定。
        蔡民珍
        湛江市第二中学  广东省 湛江市   524000
        摘要: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史料教学越来越受到重视。史料对于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和探究意识的作用得到了广大教师的充分肯定。文章重点讨论了教学过程中文献史料运用的层次性问题以及文献史料引用适度性问题,通过具体例子来分析文献史料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关键词:文献史料;历史教学;运用;问题研究

前言: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依据,教材中所选取的材料都是经过历史学家和历史教材编纂者精心设计的,与教学内容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教师对于教科书中的史料应该认真分析,弄清其与教学内容的关系,并应用到课堂教学中去,这样才能发挥教科书的作用。

一、文献史料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问题
        1.文献史料被利用的数量有限
        教师们对文献史料的利用似乎不是很热衷。有些老师在平时授课过程中会根据授课内容的需要选择一些课文中涉及的文献史料让学生来阅读分析,一般情况下一堂课下来可能就选择一到两条史料来分析,但大多时候教材中的文献史料是不被重视的。
        还有一些老师比较注重知识点的覆盖和知识结构的构建,所以授课过程中都以教师梳理和补充知识点为主,一堂课中对课文中涉及的文献史料几乎没有利用。例如,有一位老师在上《鸦片战争》一课时主要按传统的授课方式,先结合正文内容归纳总结战争的国际背景,再对两次战争的具体原因、过程、结果及影响进行分析总结并对重难点内容进行细致讲解,最后再呈现五条材料和相关问题让学生进行分析。
        2.文献史料运用的层次性问题
        教师在历史教学中运用文献史料的时候,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对于低年级和理解能力较低的学生,教师要多运用一些简单易懂的史料,逐步培养学生的历史感。而对于高年级和理解力比较好的学生,教师要多运用一些可以引发学生思考的史料,用以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理解型史料这种史料与感知史料相比,难度增加。要求学生在阅读史料之后,能理解和分析出史料中所透露出的历史信息。例如,岳麓版必修一讲述英国君主立宪制时引用了《权利法案》当中的内容:
        未经议会同意,国王无权废除法律或停止法律的执行;
        未经议会同意,国王不能征税;
        未经议会同意,国王不能在和平时期招募或维持常备军;
        议会必须定期召开;
        议员的选举不受国王的干涉,等等。
        引导学生思考:从这则史料中,我们能得到哪些历史信息呢?学生经过教师的指导后,应该能分析出以下的结论:一是《权利法案》从立法、司法、税收和军权等方面限制了王权,这样就约束了国王的行为。二是将议会所拥有的“自由”和权力用法律的形式加以肯定。另外从这则材料中还可以看出《权利法案》的两个原则是限制王权和议会主权至上。
        3.文献史料引用适度性问题
        在实际教学中,有的教师为了达到教学目的,在教学过程中大量运用文献史料,认为这样就能达到培养学生能力的目的,但是很多事实证明这样的方式并不能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大量运用史料会让学生感到疲劳,加重学生负担。


        教师在讲授明清之际“经世致用”思想时引用了《明夷待访录》中的一大段材料,现摘录其中的部分内容:
        有生之初,人各自私也,人各自利也,.........从曳木者以为良,而曳木之职荒矣。——《明夷待访录》
        引用的是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引用这则史料的目的是要学生接触原始材料来归纳“经世致用“的思想。但是这则史料明显过长,而且材料是文言形式的,笔者认为这对学生无论是从阅读角度还是理解角度来说都非常有难度,学生读完这则材料尚且需要一定时间,何况还要学生探究相关问题,笔者认为在有限的课堂时间中完成有一定的困难。
二、文献史料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建议
        1.全面认识教材中的文献史料
        教师通过对教材的整体研究,首先要知道全书中都涉及哪些文献史料、各个历史阶段涉及到哪些文献史料;然后是知道每课涉及的文献史料与正文之间的关系,以及文献史料在不同栏目中呈现的不同特点和作用。新教材中每课都会有不同栏目呈现相关文献史料,辅助正文讲解的就有史料阅读、历史纵横和学思之窗栏目,课后还有问题探究栏目呈现相关史料和问题提供思考。其中学思之窗、问题探究中的文献史料都会设置相关思考问题,这就有明确指向性,可根据设置的问题来运用;史料阅读、历史纵横中的文献史料一般不会有相关问题,可根据教师授课内容来选择利用。
        在实际教学中很难做到把每课中所涉及的文献史料做到完全利用,所以可做选择性的利用。这个过程要根据授课内容需要选择密切相关的文献史料糅合到对课文的讲解中,再对剩下较独立的文献史料做集中分析与解读。这种选择性利用应以教学内容的需要为主,可以不局限于文献史料在每课的编排顺序和在整个教材的编排顺序。
        在讲《鸦片战争》一课时可以把课后问题探究中的两则清朝皇帝写给英国国王的敕谕的史料作为鸦片战争的清政府闭关锁国的背景内容呈现。这样的调整可以补充相关史实和历史细节的不足,使学生在研读史料的过程的出结论,切实做到论从史出,还可以加深学生对教材前后内容全面认识和理解,使学生对整个教材形成全局观。
        2.运用史料创设情境,增加历史感
        历史因为具有过去性和久远性的特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缺乏联系,造成学生理解困难。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史料为学生创设情境,增加历史感。例如:岳麓版必修一第13课《太平天国运动》,教材在叙述太平天国北伐时,在小字部分引用了这样一则史料,“炮声如雷,京师震动,朝中大员家眷及官绅 商民无不鸟兽散。正阳门外大市若荒郊无人迹.....(咸丰帝)召王公、四辅、六部、九卿等会议,皆涕泣丧胆,眼眶肿若樱桃。”教师可以让学生阅读这段史料,学生很自然的就能感受到太平天国的北伐给当时京师和朝廷带来的巨大震动以及太平天国北伐时的浩大声势。第15课《辛亥革命》,在叙述黄花岗起时,教材引用了孙中山的一段话:“然是役(黄花岗起义)也,碧血横飞,浩气四塞,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全国久蛰之人心乃大兴奋.....则斯役之价值,直可惊天地,泣鬼神,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在这段文字中,孙中山对黄花岗起义给予了高度评价,将其同武昌起义并立。如果让学生阅读这段材料,能引领学生回到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感受革命志士为了推翻清王朝舍生忘死的精神。岳麓版必修二第12课《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一课,教材引用了《申报·自由女子之新婚谈》中的一则史料:“梳一东洋头,披件西洋衣,穿双西式履,凡凤冠霞帔锦衣绣裙红衣绿袜一概不用;昂然登舆,香花簇拥,四无障碍,无须伪啼假哭扶持背负;宣读婚约,互换约指,才一鞠躬,即携手同归,无傧相催请跪拜起立之烦。”教师可以运用这则史料让学生感受民国初年婚姻风俗的变革。

六、结语
        综上所述,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前提是要占有一定数量的史料并对这些材料进行分析,最终得出自己的结论。史料数量不够,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对于历史的认识。教科书虽然为学生提供了可供探究的史料,但是在某些课中的数量仍显不足,不利于学生探究活动的开展。教科书中所选择的史料应该具有科学性,一定要弄清史料的来源并在编写时注明出处,对于加入了史料记载者主观意识的史料,一定要认真鉴别,因为有些史料是伪造的,这样的史料会扰乱学生思维,不利于学生认识真实的历史。

参考文献:
[1]周鹏. 文献史料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研究[D].扬州大学,2020.
[2]李锋.多种手段史料实证,促进学科素养提升——以文献史料与实物史料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为例[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8(16):5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