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提高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效果的策略----吉林省杨晓丽名师工作室教学开放活动《我是中国公民》示范课教学叙事

发表时间:2021/8/3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第10期   作者:白爽皓
[导读] 秋末冬初之际
        白爽皓
        东辽县凌云小学  
        秋末冬初之际,虽然已经有了冬季的丝丝凉意,但是东辽县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研磨课活动还在火热的进行着,很荣幸我能被选中参加吉林省杨晓丽名师工作室教学开放活动,现场讲授《我是中国公民》示范课。本次研课、磨课、讲课的过程中使我对道德与法治学科有了一个新的认识、新的思考。
        本次授课的内容是部编版道德与法治教材中六年级上册的第二单元《我们是公民》中第三课《公民意味着什么》第三课时《我是中国公民》。从接到讲课任务到展示,历时一月之余,为了更好的让更多教师了解法治专册的教学方法、进一步交流法治专册中的教学思想和设计理念,在这月余的时间里,在不同班级试课超10次以上,通过不断的试讲,对于不同学情的学生教学设计的内容也在不断的优化。根据本节课的教学,我认为提高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效果的策略有以下几点:
一、尊重儿童本位,设计内容生活化
        《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的最大特点就是基于儿童生活的一门学科。对于儿童来说,在学习新知的问题上就会对教师的教学有所依赖。本册书的内容主要涉及的都是法治教学的内容,对于学生来说,在生活当中会有一些距离,对于一些法律条文、时政要闻、法定概念等等内容,学生在接触的时候都会感觉很陌生、会感觉到自己在生活中没有接触,所以在课堂学习上学生们就会厌倦其枯燥的知识性学习。本节课设计之初,考虑用《厉害了、我的国》中的十个精彩片段通过快闪的方式让学生体会到祖国发展的强大。第一次试课时就发现,学生们观看之后,由于镜头展示的速度太快,不能更好的让学生抓住一个点进行交流,直接导致教师之间的交流受到影响。发现问题后,在教研员的点拨下,我将开头视频内容主要锁定在《厉害了、我的国》中中国桥梁、中国高铁的迅速发展为学生呈现出来。
再次试课的时候,就会发现学生们更容易抓住视频的主题,并非常顺利的谈到祖国发展的如此迅速作为一名中国人我很骄傲。教学视频片段的更改让学生更容易抓住重点,视频中交通的发展更贴近学生的生活,易于学生们结合身边的变化,看祖国的发展。我们在设计教学的时候就要充分考虑到学生观看视频、捕捉视频信息、分析视频内容的能力,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是否能够接受我们所设计的内容。在课堂教学上,教师就是为学生提供服务的人,要了解被服务对象的认知水平、理解、分析问题水平。
二、借助现代手段,创设主题情境化
        《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教材内容主要以文字叙述的方式出现,现在现代化技术水平高度发展,我们要利用现代化手段,为创设情境提供基础条件。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引用了四段视频片段,分别为作为中国人“骄傲”、“担当”两个主题提供情境支撑。
第一个主题“骄傲”,我主要为学生播放《厉害了、我的国》片段,让学生通过镜头感受到祖国近几年的发展、了解到我国交通发展在世界上的地位。通过视频中的一串串的数字、一段段的介绍、一幕幕的精彩,让学生充分的感受到自己作为中国人的骄傲。

视频创设的情境,让学生们不由得联想起自己身边生活的巨变,结合他们手中的课前小调查进行分享,进一步增强学生的自豪感。通过《中国女排》记录片段了解中国女排发展历程,感受中国女排精神、民族精神。让学生知道面对困难的时候我们应该怎样做,我骄傲我是中国人,但是我们也要努力让中国因为我们而感到骄傲。祖国发展迅速,是一代一又一代中国人努力的结果,最后为学生们带来《科学家宣言》片段,展示中国科学家精神,面对困难不服输的精神。
第二个主题“担当”,2020年中国人民都共同经历了新冠肺炎疫情,在面对疫情的时候,全国人民共同抗疫,这就彰显了每个中国公民的责任担当。先找学生谈一谈防控疫情自己都做了什么、父母都做了什么、学校和社区都做了什么,让学生初步感知身边的抗疫精神,当谈到“逆行者”的时候,带来《因为有你 感谢有你》片段,让学生重温当时成为“逆行者”们的责任担当。从个人到国家让学生认识到公民的担当、政府和党的担当、中国作为大国的国之担当。
三、整合教学资源,以点连线框架化
        一节好的道德与法治课,在教学环节上要做到环环相扣、在教学思路上要做到脉络清晰。本节课的标题内容为《我是中国公民》,作为中国公民,根据教材提供的文字信息,主要围绕“骄傲”、“担当”、“使命”,三个主题,把每个主题进行细化,把教材中的材料进行资源整合,划分到三个主题当中。随着教学信息化水平的不断发展,日益丰富的教学资源成为我们教学中重要的支撑内容,学会选取、整合就显得尤为重要。将选好的教学资源进行分类,进一步完善教学框架。通过对文字资源、图片资源、视频资源的整合,将其主题分类框架化,让学生学起来目标、思路明确。
四、渗透德育教育,优化课堂融合化
  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是一门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具有良好品德与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根据课标中的定义我们可以看出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是一门具有生活化、活动化、开放化特性的综合性学科,在教学过程中就需要教师在设计教学的时候进行相应的德育渗透,在渗透的过程中要学会将课堂学习的内容与德育活动设计进行融合,对学生做好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教育。小学道德与法治不是一门传授知识型的课程,教师和学生不需要遵循传统的教与学的方式方法,教学中更多的是通过明确的教学目标、合理的教学设计、和谐的师生之间的活动化构建所完成的。本节课的三个主题及上课前的小调查,完全可以调动学生学习新知和查询资料的实践操作能力,在课堂上呈现出来的是学生了解、整理之后的内容,这样还能提高学生分析、整理材料的能力。学生在调查中国的辉煌成就的时候就会油然而生的一种爱国之情、深感我骄傲我是中国人。这样的一个自学的过程,就在无形中渗透着对学生的德育教育。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六年级上册的法治专册的教学内容,对于大多数一线教师这个内容都属于新鲜事物,因为此教材刚刚使用两年,许多教师还在摸着石头过河,但是我坚信在教学实践中会有越来越多的关于此册教材的教学思想迸发出来,我们这些基层一线教师一定会倍加努力,不断创新教学方式、完善教学方法、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全国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中提高法治课堂教学效果的策略研究》(项目批准号:QDDL210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