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春秀
福建省三明市大田县城关第一小学 366100
摘要:数学中的“核心问题”明确指向教学本质问题,其包括需要学生进行深入思考的教学重难点,能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的一个或两个问题。在数学教育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核心问题逐渐凸显其现实意义,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核心问题能够有效调动学生对问题研究的学习状态,让学生在更为活跃的组织思考活动,从而使教学目标、过程及效果达到高度统一。
关键字:核心问题;小学数学;《小数的初步认识》
前言:
三年级《小数的初步认识》属于数学概念教学范畴,是学生认识小数的初始阶段。教师要结合小学生的年龄及认知特点提出合适的核心问题,应从三个方面作为切入点:一是问题要从生活中寻找,要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相关联;二是要在教学中提出关键问题,引起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进而在解决问题中获得新知;三是要在教学逻辑结构方面进行改变,提出更高的有拓展性的问题供学生探索,创设更具开放性与互动性的课堂。
一、紧抓生活问题,唤醒学生认知。
针对三年级学生年龄较小,心智发育还不成熟的特点,认识小数必须更贴近生活实际,必须以具体“量”的环境让学生进行感悟和理解。从教材编排来看,新课最开始呈现的便是超市购物的情景,这是让学生从价格来具体认识小数的概念,然后针对身高和跳高等问题再对小数进行系统感知,这都证明了小数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十分广泛。所以,充分利用生活经验来认识小数非常重要,不管是物品的价格,还是学生的身高、跳远的成绩,都是学生所熟悉的,从中提炼出符合教学需要的数学问题,就能唤起学生对生活与学习的联系,从而更好地理解数学概念。
例如,教师让学生在课前特意去了解超市里一些商品的价格,并将这些价格记录下来。然后拿到课堂上汇报给教师,教师听取有用信息做如下汇总:17.90元、6.03元、46.07元、20.00元、32.27元等,师:这些数和我们以前学过的数有什么不同吗?生:这些数中都有一个小圆点,和以前学过的分数、整数都不相同。师:那这个小圆点能去掉吗?为什么?生:不能,因为……像这样借助日常生活让小学生对小数有更好的认识,既让他们在生活中唤醒对数学的认知,又凸显了核心问题的意义。
二、提出关键问题,助力学生探究。
在《小数的初步认识》这节内容,从核心问题角度出发,教师首先要注重学生探索精神,让学生在在探索中学会自主学习;其次,可以在教材中测量身高前,先加上用小数表示价格的问题,让学生动手操作发现并概括出零点几实际上就是十分之几。要充分让学生在核心问题探究过程中自己摸索自己发现,所获得的记忆才会深刻,学习才更有劲。
例如,想让学生将熟悉的0.7元,通过学生的实际探究,与7/10建立起联系,可以借助学生之前在课堂分享列举出的分数为出发点,提出:“老师用的这个指甲刀是0.7元,如果用一张纸来表示1元,0.7元可以如何表示呢?”由于在之前的教学中,学生已经借助米尺学习了1分米=1/10米=0.1米,对小数有所感悟了,那现在再回到价格问题中,用先出现小数后出现分数的方式,去有效地沟通两者之间的联系。在教师引导下的学生活动,通过折一折、画一画的方式,让学生呈现0.7元=7/10元,这样,在基于小学生的认知立场去教学,通过呈现小数去感知十进分数,先让学生理解价格,以此助力学生自主探究核心问题。
三、研究拓展问题,深化理解意义。
在数学课堂里融入一些拓展性内容,帮助小学生更深入的研究数学问题,这对拓展学生数学思维有很大助力作用。在这里,拓展性问题的提出是基于小学生已经对基本问题有所把握,往往更富有挑战性,适合学生进行合作与探究。教师应针对学生的年龄及学习特点,提出更具建设性的问题,并鼓励学生思考及表达。
例如,在学生对小数有充分认识之后,教师可以再提出拓展性问题:在教材例题里找到0.3米之后,再将米尺延长,请学生寻找1.6米、2.8米等数量;等学生自己探究演变成数轴之后,将数轴继续延长,在数轴中表示出1、2.7、3、4.3等相应的小数和整数;可以让学生以分组讨论学习的方式来进行课堂教学,使学生经历观察、思维的过程,明白数轴上有无数个自然数与小数,更能强烈感知自然数与小数关系,深化学生对小数概念的理解。
结论:
总之,小学数学“核心问题”的研究并非一朝一夕之功,而是一个艰苦复杂的过程,需要教师从生活问题入手,唤醒学生对数学的认知;提出关键问题,助力学生探究,促使学生更自主地学习知识;最后还要提出富有挑战性且又适于学生研究的拓展问题,帮助学生深化对概念意义的理解。若能长期抓住教材中的核心问题,以此引领自己的课堂教学,必能为学生将来学习更高难度的数学打好基础,也必能更好培养学生的核心数学素养。
参考文献:
[1]张卫星.小学数学核心问题的提炼路径[J].教学与管理,2020(05):44-46.
[2]范彬彬.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核心问题的设计[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20(02):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