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实践的方法探究

发表时间:2021/8/3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4月第10期   作者:刘健美
[导读] 小学时期的学生正是身心发展走向成熟的关键时期,是树立正确三观的重要阶段

        刘健美
        威海市翠竹小学,山东省威海市,264200
        摘要:小学时期的学生正是身心发展走向成熟的关键时期,是树立正确三观的重要阶段,极易受到外界环境以及人群因素的影响。通过得到与法治课程的开展,有助于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认知,树立良好的情感意识,让学生的行为不断走向规范化,准确把握生活实践相关问题的基础原则以及方法,进而促进学生得到综合素质的提高,实现健康发展。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方法探究
引言
        道德与法治课程是新课改背景下广大群众十分关注和重视的学科,对于学生完善思想品质、树立法治意识、形成道德品格都发挥着一定的促进作用。基于此。本文深入探究了小学阶段开展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的有效策略。
一、活动式体验,呈现丰富多彩的生活
        教学无定法,为了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认知,教师可以组织多样化的活动,引导学生进行学习,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实践和探索。例如,在“我的家在这里”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组织这种形式的教学活动:首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提前搜集一些家乡变化的相关信息。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家乡也产生了一系列的变化,小学生具有较小的年龄,难以全面性地了解家乡的变化,同时也难以对家乡变化做到正确评价,因此教师鼓励学生课前充当一次小小记者角色,对家人和附近邻居进行采访,收集有关家乡以前的一系列照片,并整理和归纳收集到的相关照片,展示在课堂上与其他学生交流和分享,对比家乡的今昔。然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家乡的美”主题展开演讲活动,通过语言方式体现对家乡的称赞,借助行动展示自己对家乡的无限热爱。在实际教学中,学生认识了社会生活的根本意义,体会了社会给予的归属感,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融入到社区公共生活当中。同时,学生能够感受到邻里之间的各种温情,让学生在与邻居交往时实现讲理、懂礼貌。通过这样的教学发那个是,有助于学生感受到家乡的变化,在无形中让学生逐渐对改变家乡的人呈现敬佩之情,进而促进学生形成创设美好家乡的思想观念。[1]
二、构建生活情境,创新教学模式
        以往课堂教学的“灌输式”模式存在众多不足,不仅导致教学有效性呈现最低化,而且容易让学生对课程出现抵触心理。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全面实施,要求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活动式注意充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构建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道德与法治课程密切关系着学生的实际生活,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引进相应的生活案例,将课本知识渗透到生活当中,让学生全面了解到知识内容与生活实际之间的关联性,调动学生借助课本知识处理生活实际问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例如,在“面对成长中的新问题”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将本节课教学内容细致化分为三节内容,保证每节内容具备较强的针对性,教师在针对不同小节进行讲解时可以列举针对性的生活案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内容。

在结束三小节教学任务之后,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时间进行自由想像,讨论和探索除了教材中涉及到“成长新问题”以外,还碰见过哪些有关成长方面的问题,引导学生总结和归纳自己近段时间遇到的一系列问题。如此一来,不仅有助于学生掌握丰富的知识,而且能够促进学生形成自我反思的优良习惯。
三、通过社会实践考证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科学制定,能够让教师以及学生清楚认识到自身职责,特别是学生,有助于保证学生开展的学习活动具备针对性,进而保持一定的动力性和计划性来逐步完成教师所制定的教学任务。同时,在课堂教学目标的实际设定过程中,教师需要准确把握学生的锻炼重点,并非是学习成绩,而是综合能力,积极突破传统陈旧理论输出方式的局限,借助情感教育以及多样化活动实践促进学生形成正确三观,同时帮助学生形成善于学习和自主思考的俩号习惯。让学生坚持的价值观和学习态度实现科学优化,通过积极向上的态度融入社会生活,同时,让学生能够在社会成长中保持积极向上精神。例如,在“怎样与被人相处”一课的学习中,教师可以开展这样的课外实践活动,带领学生前往养老院参与生活实践活动,由于学生与老人是初次见面,然而社会实践活动的要求是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能力帮助老人做一些得心应手的事情,在此过程中,学生不可避免的需要与老人展开交流和沟通,把握老人的需求所在,进而保证能够更好地满足老人的不同需求,如,帮助老人剪指甲、洗衣服等,这个接触过程可谓是锻炼学生的大好机会,因为学生作为晚辈,需要先开口主动与老人进行交流,通过交流过程获取有用信息,准确把握老人的心事以及想法,进而帮助老人做一些事情,让老人体会到陪伴的温暖。这种不同以往的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实践教学形式多种多样,有助于教学效果的提高。
四、加强教学的创新,积极优化教学方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对于高效课堂开展而言十分重要,是整体课堂教学的点睛之笔。因此,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当加强教学模式的优化和创新。教师需要有效增强自身的各方面素质,充分借助多媒体教学、课外实践教学等不同的教学手段,但是注意必须做到科学运用,进而才能发挥出良好效果,进而顺利结束课堂教学任务,道德与法治课程相比于其他课程存在较大差异性,其是属于一门基于思想和修养层面对学生展开培养和教育的学科,要借助科学有效的教学手段促进学生深层次体会到道德与法治的根本教育内涵,并让学生以此作为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的方向,因此通过“灌输式”的传统教学方式难以实现教学目标,教师必须采取丰富的教学方式,特别是加强实践活动的开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尝试以及探索。如此一来,才能充分发挥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价值。例如,在“亲亲热热一家人”一课的教学中,倘若教师紧紧是照本宣科,则难以烘托课堂学习氛围,导致学生无法体会到其中的内涵。如果教师邀请家长参与课堂教学,借助亲子活动,则有助于让学生认识到亲情的价值,进而实现最终的教学目标。[2]
结语
        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小学时期教育教学体系中一门重要学科,对于小学生养成道德品质和树立道德意识发挥着促进作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积极探索和实践有效的教学方式,构建生活情境,组织社会实践活动,以此促进学生树立法治意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钟丽容.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实践的方法探究[J].当代家庭教育,2021(13):95-96.
[2]毛群仙.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实践的方法探究[J].新课程,2020(26):7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