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丽虹
广州市番禺区育龙中学,广东 广州511400
【摘要】对于培养学生正确价值观而言,学校和家庭是最重要的成长环境。两者紧密联系,缺一不可。本文从分析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各自发挥的作用以及两者的关系出发,寻找出有效帮助孩子建构正确价值观的策略,解决现如今小孩道德缺失的社会现实问题。
【关键词】家庭教育 学校教育 价值观
“熊孩子”是网络名词,他“她”经常出现在我们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例如学校的走廊通道的安全通道警示牌被踢裂,学校的宣传栏“榜样星星”被后续人为化妆,因没有完成作业而谎称弄丢了……教育“熊孩子”,引导“熊孩子”认识错误行为产生的影响和后果并学会承担责任,学校德育工作责无旁贷。
暴雨天,一位父亲带着一个孩子,发现路上的井盖塌陷了,父亲报警后站在水中井盖旁,引导过往的车辆避让。此时,孩子就在旁边协助着爸爸。虎父无犬子,这会是孩子人生中影响深远的一课!一个孩子在书店“顺走”了四本漫画书,家长发现后 既不是为子掩耳盗铃,也不是大声呵斥孩子,而是要求孩子站在自己的身边,静静地看着自己写下道歉信,并留下全部书款,一大早从门缝里塞进书店。案例一的父亲教会了孩子“关爱社会”,案例二的家长教会了孩子“诚信”与“责任”。无数家长认为,把孩子送去最好的学校,接受最好的教育,为孩子创造最好的教育环境,却往往忽略了家长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价值观和价值观体系是决定人的行为的心理基础。个人行为是个人价值观的外在反映。要解决学生的行为偏差问题,要从问题根源入手,培养孩子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知与自我评价,通过疏导、指引让学生做到自我分析、自我反省、自我感悟、自我管理,在外在约束自身行为符合价值观标准,达到德育教育目的。在一个人一生的成长和发展过程中,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培养学生正确价值观而言,学校和家庭的教育作用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共同发挥着对学生的影响、熏陶、引导作用。
一、 价值观的内涵与导向作用
个人价值观,即在一定的感官思维的基础上,作出的理解、认知、判断以及选择,即认定事物、明辨是非的思维或是价值取向。指的是个体对事物的总评价和总看法,诸如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等评价和看法。它受周边环境和社会环境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国重要的精神思想,其体现着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教学培养的目标之一为培养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青年。义务教育阶段,我们家校应共同帮助孩子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中做到“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从价值观的角度上看,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活动以及认知都受到价值观的导向,即使处于同一学习环境中,学生受到价值观的影响,学习行为模式有所不同。基于这样,对于作业,学生有不同的态度,不同的行为反应。学习目标不明确、把学习看成一种负担,这些学生就不愿意把课余时间花在学习上,觉得在网络上攻关斩将更有意义,导致想方设法地逃避作业,谎话连篇。相反,学生求知欲望强、学习目标明确,把作业看成是自己对课堂知识的把握与巩固的途径,这些学生就会积极地完成作业并能自觉地学习。值与不值的判断导向着孩子对学习生活的行为选择。
二、 家校共育的相关问题
(一) 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定位
家庭教育在孩童成长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家庭核心成员是孩童的第一模仿对象。家长有意识地培养孩童良好的生活习惯以及品性,对孩童成长有着深远的影响。正如心理专家郝滨曾所言:“人生整个教育的基础和起点是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是“人之初”的教育,是人一生成长的基础。孩子上了小学、中学后,家庭教育既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又是学校教育的补充和延伸。
学校教育中,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对学生实施的教学内容包括智育、德育、体育、美育。课堂教学为主是学校教育的形式,以诸如科技活动、文体活动、社会活动以及劳动等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为辅助。学校教育的目的应该是以学习为中心,以价值为导向。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应各有分工、各有特殊功能和任务。
(二)两者相互关系
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是各有侧重、各有使命、相辅相成的关系。家庭教育培养孩童良好的生活习惯,培养孩童良好的性情。而学校教育主要是教授知识、培育人才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应犹如鸟之双翼、人之双臂,应协调配合,才能展翅高飞、自由翱翔。
三、建立家校合作机制
我校是初中义务教学阶段的学校,学生主要来自文边村、凌边村、小龙村等附近村民和外来务工的子女,大部分学生比较纯朴。同时部分学生生长环境比较复杂,家长忙于生计,很少陪伴子女,学生受村里陋习并缺乏他管和自我约束,容易出现诸多的不良行为。良好的家校合作,培养正确的价值观不仅有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而且对家庭、学校、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达到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需要家校共同努力。
(一)举办家长学校系列讲座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十大大以来,习近平主席曾多次在不同场合强调家风。他提出,“不论时代发生多大的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但不少家长喜欢对老师讲的两句话是:他最听老师的话了,孩子就交给你了,要打要骂都可以。我教育他,他就是不听,我平时工作忙,我真是对他没办法。这反映了家长对学校教育的过分期盼与依赖,同时教育观念上存在较大的差异,谈教育必学校的心态。提高家长对孩子教育重视的意识,树立家长榜样作用,是家校良好合作的基础。学校可定期收集各年级、各班集中反映的德育问题,并结合家长关注的家庭教育问题,如“怎样做一个称职的家长”“家风、家规建设”“如何与子女沟通”等专题讲座,引进教育专家进学校。现代社会变化日新月异,家长对子女的教育也必须做到与时俱进,通过专家讲授现代教育,有利于家长意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掌握到与子女沟通交流的有效方式,提高对孩子日常行为的关注度,家长做到自我反省与醒悟 。对于孩子的价值观教育,一个优秀的家长示范榜样作用胜于一所一流的学校。
(二)建立家长委员会
一所学校需要家长委员会,一个年级也需要级部委员会,一个班集体更需要一个班级委员会。班集体家长委员会人数以5- 7人为宜,然后各班从本班家委中选出2人可建立级部家长委员会。学校可创设这样一个平台,让家长委员会收集本班家长围绕孩子行为习惯的教育问题,也可以通过家委会为学校最新的教育政策、理念、措施等作宣传,让家长有一种学校教育主人翁的责任感,成为学校德育教育的最佳合作者和出谋划策者。由于我校家长以来自农村地区为主,受教育程度不高,缺乏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是普遍存在的问题,但他们勤劳、朴实、热情周到,这是他们能够长远影响学生心智的特质所在。而作为教师,最重要的是帮助家长挖掘教育的功能,发挥良好的榜样影响作用。在建立家长委员会的过程中,实现家长成长,间接让家长引导学生成长。家长委员会,负责班级委员会成员微信群的消息发布,组织话题讨论等,并定期搜集关于家庭教育方法的文章分享到微信群中,组织家长进行讨论。诸如,针针对于农村地区的学生,大体存在两极分化的现象,表现为有的学生十分热爱学习,而有的学生却是对学习毫无兴趣,哪怕家长苦口婆心地劝解,学生依然无法理解父母的苦心,由于农村地区家长忙于创造经济收入,无法将精力投入到学生的学习中,生活上关心不够,导致许多学生怀疑自己的父母不够爱自己,无法满足学生的情感诉求,因而自暴自弃,寻找刺激,学习与生活一塌糊涂,这样的学生不在少数,家长教育起来十分苦恼。由家长委员会会员提出该家庭教育问题之后,家长可以在群里互动,说出自己的困扰。在家长委员的组织讨论下,总结出根本原因,其根源为学生对家长的情感诉求得不到满足,心理层面的问题导致学生对学习缺乏兴趣,通过极端的方式激发家长的对自己的关注度。没有本性就爱玩、贪玩的学生,找出根本原因之后,教师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发动家长多关爱的自己的孩子,即使在外地务工,也尽量通过电话、微信和学生沟通。此外,在教师的建议下,组织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重点在于让学生理解父母的爱多种形式。通过播放主题电影,班级故事会等激发学生对父母的感恩,发掘学生内心深处的情感,从心理层面正确地引导学生。由此,家庭和学校联合一体,优化对学生的教育。
(三)构建家校交流合作平台
与家长进行有效的信息交流沟通过是家校有效合作的前提。学校可以通过公布校长热线、建立班级微信群、完善学校微信公众号、定期更新校外家校教育信息宣传栏等多措并举,拓宽家校联系交流的渠道。同时,每学期定期举行家长会,家长会形式由传统的学习情况分析单主线传化为成绩分析与德育讲座的双主线的传化。我们举行家长会的目的除了向家长交代学生在校的情况,还注重现场将现行的教育观念传递给家长,宣传学校的办学理念,对于教育孩子的问题,学校给予合理的建议以及科学的指导。家长素质有了明显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和文化素质也随之提高。
(四)开展家校共育系列活动
学校可通过如历届运动会、 “校园艺术节”才艺展示、新生入队仪式、感恩亲子活动等,让家长来校和孩子们一起同庆同乐同感。家长看到了孩子的进步,体会到了学校的教育方式,感受到了来自学校老师的真诚,便自然地支持学校的各项教育工作。老师、家长将自己在活动中拍的照片摄制的录像上传到网站,晒晒孩子的成长,晒晒自己的幸福,与大家一起分享快乐。家长通过这些丰富多彩的体验,在理、情、趣相结合的活动中轻松愉快地获得科学教育知识,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应。我们要致力于家校合作,和家长平等对话,为家长析疑解难,家校互访“心交心”,主题活动“面对面”,家校工作“手拉手”,形成了教育合力,为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坚强的意志、良好的习惯、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等综合素质营造了良好的环境,为学生树立“爱国、诚信、友善、敬业”价值准则提供了爱的力量。
一个人价值观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要经历过一个"认知--自我评估--选择--强化—内化"的过程。一旦形成某种价值观,就难以改变。义务教育阶段正是孩子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家长、老师是孩子成长过程的依靠者、陪伴者、见证者,发挥家校合作作用,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撑起一片天空!
参考文献
[1] 谭细龙.权利的落实与家校教育协同[J].湖北教育:新班主任,2014(5)15-16
[2]徐振升.责任教育-最好的理想教育[J].班级有效管理密码.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年3月第3次.
[3]李品.人格教育:送给孩子一生的财富[M].中国言实出版社,2012.
[4]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