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的语文课堂浅谈

发表时间:2021/8/3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第4月第10期   作者:蒙朝勇
[导读] 语文课堂涉及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诸多方面
        蒙朝勇
        云南省富宁县民族中学
        【摘  要】:语文课堂涉及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诸多方面。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2017年版)强调:“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要求学生语言实践中“积累和构建”起来,能够审美鉴赏文本,在真实的语境中获得语言能力和思维品质。在这种背景下,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必须转变教学方法。就语文课堂内容教学而言,如何才能真正构建一堂好课,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够轻松学习并提升学科素养,本文从三方面浅谈。
        【关键词】:语文好课堂 核心素养 内容观
        一、语文好课堂首先是内容解读好
        语文教学很多时候,我们面对的是一大篇一大篇的文本,对文本的解读就成为教学的第一步。文本解读不好,不仔细,不深入,那么我们的课堂就容易落入俗套,这种走别人的路的最好结果是别人怎么讲,你就怎么讲,别讲什么,你就讲什么,完全没有自己的理解和主张。
        2016年,我在我们文山州的丘北县听课,当时他们讲的是《囚绿记》的同课异构。有一个老师讲授的思路是寻绿——赏绿——囚绿——放绿——思绿以及作者的情感变化:寻绿时喜悦满足,赏绿时快乐留恋,囚绿时的可怜恼怒,放绿时尊敬祝福,思绿时的怀念期盼。这种授课思路本身没有什么问题,大多时候语文教学都得遵循这种常规的思路。但有一个老师的讲授则让人眼前一亮,他从题目入手,引导学生思考“囚”字,他说“囚”是一个会意字,框内有人,但问题是这篇文章好像囚的对象并不是人,而是常春藤,是一种植物,植物应该与“木”有关,与木有关的字应该是是“困”。或者说,文章为什么不叫“困绿记”,而要叫“囚绿记”呢?然后再引导学生去分析理解我与绿的一场邂逅。
        他先让学生在文中找出我对绿称呼的变化,学生很快就能找到“绿影”“绿叶”“绿色”“绿友”等词,再让学生从文本中找出作者对“绿影”“绿叶”“绿色”“绿友”情感变化的词,从而把握作者对生命的个性体验。
        很显然,后者是对文本进行了深入解了的,没有解读,就很难去把握作者与绿的那场邂逅,自然也设计不出这种有自己见解的课堂。
        还有一个案例,是关于李清照的醉花阴的。这首词貌似简单,其实不好讲。愁这东西本身就很抽象,再加上词本身的语言特点,学生理解起来也很不容易。但有一个老师,将醉花阴解读成三个时间段,两个地点,一种相思三个教学点。三个时间段分别是白天、傍晚、半夜,两个地点分别室内和室外,一种相思则是文本体现的相思之情,
并以此来组织教学。他组织学生在文本中找到描写白昼的词,然后让学生体会“愁永昼”情景,加上前面的“薄雾浓云”的渲染,学生自然就体会到整个白天,词人被愁绪萦绕的心境,体会到一个“永”字突出的愁绪萦绕的时间之长。接着又让学生找到黄昏、半夜两个时间段。黄昏的词人是把酒独酌,突出词人的孤独,半夜词人是转侧难眠,一个“凉”字,突出环境的凄冷和词人内心的凄凉。然后是两个地点,室内的描写是“瑞脑消金兽”突出词人的白无聊赖,形单影只,室外的描写是“有暗香盈袖”,词人独赏菊花。最后落到一种相思,这种相思能把人折磨到“人比黄瘦”的境地。
        这节课上下来,我觉得思路很清晰,学生好把握,易理解。正是因为这位老师对文本进行了个性化解读,他才能把这首很好地呈现在课堂上。
        二、语文好课堂必须是内容组织好
        我有一个坊员组织《祝福》教学他是这样组织的。第一个教学环节是让学生完成祥林嫂的生平事纪表。

        这些时间节点和事件是分散在文本之中的,通过良好课堂组织,学生在课堂上完成祥林嫂生平事纪表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撷取文本信息的能力。他第二个教学环节是分组讨论祥林嫂悲剧命运的原因,学生发表观点,教师当场点评。第三个教学环节是让学生发挥想像,描写祥林嫂死时的场景,教师当场点评。我个人觉得,他这堂课,在内容组织上是很有层次感的。第一个教学环节是意图是培养学生的快速阅读文本,攫取文本信息的能力。第二个教学环节是通过讨论来培养学生理解文本的能力,第三个教学环节是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他这堂课以培养学生学科素养为抓手,在内容组织上,逐层推进的。对学生学科能力的培养也逐级上升的。这得益他将分散在文本中的内容有效地组织起来教学,很好地体现出语文课堂要注重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特点。
        三、语文好课堂内容拓展要有宽度
        所谓拓展内容,就是在课堂的最后附加一些本课堂之处的内容。在语文课堂上,我们经常发现老师们喜欢在课堂的最后来一点拓展的内容,尤其是比赛课堂,这种拓展几乎是必备的“菜肴”。有的拓展内容占据课堂的三分之一的时间,有点喧宾夺主之嫌,而有的拓展则是因为时间的关系不了了之。在我们学校,我听过一节课,最后五分钟是让学生比李清照《醉花阴》和《武陵春》的情感差异。这个拓展在设计思路上没什么问题,拓展的内容本身也没什么问题,但是这位老师忽略了学生的能力。由于我校的学生基础很弱,绝大多数学生甚至都没读过《武陵春》,他的这个拓展环节学生没得说出个所以然来,因为时间关系,最后也不了了之。这首《武陵春》是李清照中年孀居后所作,它所包涵的愁苦非《醉花阴》所能比。对于基础很弱又没读过这首词的学生而言,给他五分钟理解这首词,显然是不现实的。我想说的意思是,拓展的内容一定要把学生的因素考虑在内,如果超出学生的能力范围,那么语文课堂上的拓展就显得没有什么意义了。

参考文献
[1] 张华 . 核心素养与我国基础教育 课程改革“再出发”[J]. 华东 师范大学学报 : 教育科学版 , 2016, 34(6):10-13.
[2] 钟启泉 . 核心素养的“核心”在哪里———核心素养研究的构 图〔N〕. 中国教育报,2015- 04- 01.
[3] 顾之川 . 论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J]. 中学语文教学 , 2016(3):15- 1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