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料教学与中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发表时间:2021/8/3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第4月第10期   作者:李玉梅
[导读] 史料教学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形成论从史出的能力

        李玉梅
        广东省东莞市长安中学    523850
        摘要:史料教学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形成论从史出的能力,并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本文通过相关的课例教学,阐述如何利用史料教学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关键词:史料教学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当前,历史新课程标准十分重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历史课堂教学中,史料不仅是历史的重要载体,历史的见证,更是培养学生历史文化底蕴的重要工具。史料教学有利于高效完成历史教学任务,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形成论从史出的能力,并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本文通过相关的课例教学,阐述如何利用史料教学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一、通过史料教学,树立唯物史观
        唯物史观是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客观基础及发展规律的科学历史观和方法论,是学习和探究历史的核心理论和指导思想。只有运用唯物史观,才能对历史有辩证的、科学的认识。如何通过史料教学落实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中的唯物史观,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帮助学生建立物质与意识的联系关系,引导学生辩证地看待历史问题。
        例如,在讲授部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一课商鞅变法的原因时,直接抛出“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的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新兴地主阶级势力增强”这一唯物史观的观点,难免显得生硬。因此,教师在讲授时,出示相应的牛耕图和铁制农具图,学生容易理解当时经济发展重要标志就是出现了铁制农具和牛耕。随后,教师通过讲解,使用铁制农具和牛耕使得当时的田地利用率提高,就会开垦出越来越多的田地,因此就出现了私田日益增多从而导致井田制崩溃,土地所有制发生变化,也就促使了春秋战国时期整个社会的大变革。学生借此明白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建立起了物质与意识的联系,教师也完成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中唯物史观的落实。
        二、通过史料教学,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
        时空观念,即对历史事物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联系中进行观察、分析的观念,是认识历史必备的重要观念。教师要达成对时空观念的培养目标,同样的,也离不开史料教学。
        例如,在讲授部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3课《从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一课“七七事变”一目时,教师首先从时间、地点、日方借口几个方面列举表格(学生利用教材总结七七事变的概况),然后抛出疑问:日本为什么选择在卢沟桥发生事变?随后,多媒体展示《卢沟桥事变形势示意图》。学生根据地图可以得知,卢沟桥的位置比较重要,当时北平处于日军及伪政权的三面包围之中,西南方向的卢沟桥成为进出北平的重要门户,因此卢沟桥是中日兵家必争之地。这样学生就明白了特定的历史事件与特定的历史时间和空间是相联系的。随后再提出疑问:日本士兵失踪是真实的原因吗?引导学生理解“七七事变”本质上就是日本局部侵华战争到全面侵华战争的开端。学生由此可以理解在不同时空框架下历史上的变化与延续,建立历史联系,从而落实时空观念的培养。
        三、通过史料教学,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的能力
        史料实证是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甄别、辨析,并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真实历史的态度和方法。史料教学为学生提供一些探索历史真实的机会,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自身的探索、有意义的获得知识,从而提升学生评价历史的能力和分析鉴别的能力,以及论从史出的历史证据意识和历史思维能力。


        例如,在讲授部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一课“中外文化交流”一目时,通过学习,学生已经了解了唐朝时期唐朝与日本、新罗、天竺的往来,教师提出问题:为何唐朝的对外交往如此之活跃?展示以下材料:
        材料一  隋唐对外交往活跃……唐政府鼓励各国商人到中国贸易,允许他们长期居住……唐朝在世界上享有很高声望,各国称中国人为“唐人”。
        材料二  大唐国者,法式备定,珍国也,常须达。
        材料三  唐朝对外交通路线图(略)
        随后,教师组织学生展开合作探究,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学生通过讨论总结出唐朝对外交往活跃的原因。通过对史料的解读,学生能够总结出唐朝对外交往的原因所在,做到论从史出,从而落实了史料实证能力的培养。
        四、通过史料教学,培养学生历史解释能力
        “历史理解”就是以史料为依据,从时序与地域、原因与结果、动机与效果、继承与发展、联系与综合、量变与质变、联系和综合、必然与偶然、个案与全局等角度加深对历史的理解。
        例如,在讲授“文字狱”这一知识点时,学生很容易就可以从教材当中找到关于“文字狱”的解释,但是很难理解清朝当时的情况。为此,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以下材料:
        材料:翰林学士胡中藻有句诗曰“一把心肠论浊清”,乾隆看到后大发雷霆:“加‘浊’字于国号‘清’字之上,是何肺腑?”胡中藻遂因一‘浊’字被杀,并罪及师友。
        通过这则史料,学生就明白了“文字狱”的含义,明确它是被摘取只言片语借题发挥造成的冤狱,且祸及亲友,牵连范围甚广,从而也理解了“文字狱”所带来的危害,提高了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
        五、通过史料教学,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家国情怀是学习和探究历史必须具备的人文追求和社会责任。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提高学生对国家的认同感、归属感,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并以此激励学生,培养学生历史责任感。
        例如,在讲述“抗日战争”相关史实时,教师向学生展示赵登禹、佟麟阁、姚子青、谢晋元等人的英勇事迹,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在讲述“南京大屠杀”一目时,教师可涉及到当下的一些热点问题,如日本篡改教科书、精日分子等事件,促使学生了解这段历史的同时,明白事理,形成健全的人格,提高道德修养,也更加深刻地理解我们 “勿忘国耻、振兴中华”这八个字的沉重,从而达到家国情怀的落实,也达成了历史学科立德树人的功能。
        
        总而言之,要达成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就离不开史料教学,我们常说“以史为鉴”,通过史料教学,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能力,也促成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达成。
        
        参考文献:
        1.杨文仁.史料教学:培养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中学教学参考,2018(7):67-68.
        2.杨和平,欧燕斌.浅谈历史核心素养如何根植于课堂教学之中.教师,2019(9):101-10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