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料教学为例谈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发表时间:2021/8/3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第4月第10期   作者:付昭权
[导读] 在中学历史教学过程中,一线教师应合理适当选取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史料
        付昭权
        东莞市长安中学    523850
        摘要:在中学历史教学过程中,一线教师应合理适当选取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史料,使史料服务于教学内容,从而实现史料教学价值的同时,有效提升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关键词:史料教学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中学历史教学过程中常常会运用到史料教学,史料教学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历史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更是直接关系到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适度引入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史料,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历史教师的职责所在。基于此,本文笔者将从以下三方面浅谈如何合理运用史料教学,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一、根据教学目标,合理运用史料,提高核心素养培养的目标性
        历史史料丰富多彩,呈现的方式也多种多样。作为文字形式记录的史料,文字史料在历史课中使用最为广泛。教师在运用史料时,要围绕课程标准和教学目标,合理运用史料,正确辨析史料的价值,认真设计好相应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分析和概括能力。比如学习部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一课时,本课的教学目标要求学生掌握宋朝重文轻武的政策,分析重文轻武政策给北宋带来的影响,根据该教学目标,教师有针对性地选择以下三则材料:
        材料一:宋朝有谚语曰:“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
        材料二:宋真宗亲撰《励学篇》,宣扬:“……书中自有千种粟……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颜如玉。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男儿欲遂平生志,五经勤向窗前读。”
        材料三:据统计,北宋共录取文士6万多人,平均每年约360人;武举考试共录取武士868人,平均每年约5人。宋代还规定官员在任期间,文臣考核升迁的年限比武臣短。
        针对以上材料,设计以下问题:(1)以上材料反映了宋朝统计者实行了什么政策?(2)实行这一政策的目的是什么?产生了什么影响?(3)宋朝录取的文士远多于武士,其原因是什么?产生了什么影响?
        教师在设计上述问题时既考虑了本节课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又考虑了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学情,有针对性地提出符合学生思维水平的问题,渐进地落实了特定的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二、充分利用历史教科书中的史料,提高核心素养培养的针对性
        历史教科书中包含着许多历史资料,这些资料与教学内容紧密相关,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因此,教师在备课的时候,应最大程度地熟悉每课的教学内容,根据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在阅读历史资料的基础上分析历史史实,总结历史脉络,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探究能力,最大限度地发挥历史教科书的教学功能。教师利用史料教学设计问题时,应该帮助学生构建史料探究的逻辑思路,达成教学目标,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比如学习部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7课《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一课“洋务运动”一目时,教师利用教科书,设计以下问题引发学生思考,使学生学习本课内容更有目标性和针对性。


        (1)什么是洋务和洋务运动?(2)19世纪中期,主张掀起洋务运动的官员被称为“洋务派”,那另一派可能是什么?(3)洋务运动前期与后期分别以什么为口号?创办了哪些近代军事和民用企业?(4)洋务运动最终实现目标了吗?为什么?
        显然,提出这种“渐进式”的问题,由浅入深,更有利于学生在课本中提取有效的史料信息,有益于学生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核心素养的培养。
        三、正确把握“量”与“度”,提升核心素养培养的有效性
        “量”指的是史料的数量与长度,课堂教学中运用到的史料数量宜少不宜多,长度宜短不宜长。教师在甄选史料时,要筛选出经典精炼,短小精悍,符合学生思维水平的史料,呈现方式要简明清晰。“度”指的是史料的形式、指向和难度三个方面。史料形式多种多样,教师甄选史料时,为了避免教学内容的枯燥乏味,有效运用史料教学丰富课堂,可以在史料的形式上选择生动形象的图片、视频等,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根据史料设计的问题指向要清晰明了,有针对性,史料的难易程度要与学生的认知水平、思维方式相适应。
        教师要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利用史料教学达到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目标,就必须合理安排史料教学的时间,正确把握史料的“量”与“度”。比如学习部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6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一课“人民政权的巩固”一目时,为了使学生更好地了解新中国建立之初,我国在工业发展方面的状况,教师节选了以下材料:
        材料一:1951年,中国现代化工业在工农业生产总值中占26.65%,重工业在工业总值中只占35.5%。
        材料二:毛主席曾说:“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针对这两则材料,提出问题:材料一和材料二反映了新中国建立之初我国的什么状况?
        为了使学生掌握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相关知识点,节选了以下材料:
        材料三:《人民日报》1953年1月1日社论指出,工业化是我国人民百年来梦寐以求的理想,这是我国人民不再受帝国主义欺负不再过穷困的生活的基本保证,因为这是全国人民的最高利益。全国人民必须同心同德,为这个最高利益而积极奋斗。  
        设计问题: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全国人民的“最高利益”指的是什么?当时,党和政府为实现“最高利益所编制的建设规划叫什么?全国人民“积极奋斗”取得了哪些成就?
        这一教学环节设置的问题不仅来源于课本知识,而且范围又比课本知识广、程度深,将课本知识和课外知识有机结合。既能有效地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分析和概括能力,检验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历史教学中教师应基于学科的核心素养确立课堂教学目标,围绕教学目标对史料进行认真筛选,科学有效地使用。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掌握知识点的前提下,促成史料教学与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有效融合,达到培养学生核心历史素养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徐峰.《核心素养培育的“器”与“道”》[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8(11)。
        2.陈志刚、江田祥,《以史料教学设计为例谈核心素养目标的达成》[J],《历史教学》,2019(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