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仕蕾
湖北省十堰市房县东城小学 442100
【案例背景】
2016年,小学语文起始年级开始使用统编教材,体现国家意志是小学语文统编教材的核心理念之一。教材如何体现国家意志?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凸显优秀传统文化巨大的教育功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浩如烟海,其中,诗词是其中一项重要内容。通过调查问卷,结合教师课堂教学,我们发现:学生在诗词学习方面,最大的困难是理解诗意和领悟诗情。由于缺乏方法与策略指引,导致学习兴趣低下,理解领悟及运用上困难重重,无法掌握重点,吸取精髓。因此,将诗词这一传统文学教学指向学习方法和策略的探索研究,落实单元语文要素,旨在引导学生掌握并能运用策略和方法理解诗词内容,领悟内在情感。
《山居秋暝》是统编教材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一课《古诗三首》中的第一首。本单元的单元主题是“四时景物皆成趣”,围绕“自然之趣”选编课文。单元语文要素有两个:一是初步体会课文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二是学习描写景物的变化。
教学片断一:
师:同学们,你在理解古诗词方面有什么好方法?把你的好方法推荐给大家。
生:当我有不理解的字词的时候,我会看旁边的注释。
生:我在读诗的时候会看课文中的插图,。
生:我也会借助图片理解诗句,我会看课文中的插图,插图能告诉我们很多信息老师课件中的图片也能告诉我们答案。
生:我在预习诗歌的时候,遇到不理解的地方,我会在网上查阅资料。
生:我觉得抓关键词理解诗词也是一种好方法。比如:在理解诗题“山居秋暝”的时候,抓住“山”和“秋”就能知道时间和地点。
生:还可以通过组词的方式,比如:“居”组词居住,我就能理解它的含义。
师:你们真是会学习的好孩子!有这么多好方法学习诗歌:借助注释、图文结合、抓关键词、查阅资料。今天,我们就用这些好的方法学习《山居秋暝》这首律诗。
师:(教师出示PPT)同学们,借助以上学习古诗的方法,自由读古诗,说说读懂了什么,用“——”划出不懂的地方。
小组交流,教师出示要求:
小组长指定好中心发言人,其他成员认真听并补充。
(1)交流读懂的地方;
(2)提出不懂的地方,组内讨论。
案例评析:
新课程标准提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学中,学生在已有的方法指导下,教师采取任务驱动的方式,提出自学提示,学生围绕自学提示进行学习。鼓励学生自主阅读,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教师发现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学习需求,实现先学后教,以学定教。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在小组展示中,给学生搭建一个平台,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分享读懂的部分,交流有困难的地方,让学生愿意表达,会表达。合作的目的决定了合作的方式。萧伯纳说: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彼此交换一下,我们仍然是各有一个苹果;但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彼此交换,我们就都有了两种思想,甚至更多。这就是交流的目的之一,同时,通过学生交流分享,教师可以快速掌握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学情,在班级探究指导环节中,教师能选择最有效的方式,直击重点和难点,这是交流分享的目的之二。
教学片断二:
师:有哪个小组愿意把自己读懂的部分展示给大家?
生:我读懂了“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明亮的月光照在松树林里,清澈的泉水从石头上流过。
师:你的理解真准确!有没有其他的不一样的表达?
生:皎洁的月光洒满整个松树林,清澈见底的泉水叮叮咚咚从山间流过。
师:真美呀!你的解读真有画面感,我仿佛站在静谧的松林里,阵阵叮咚声从山间传来。同学们,试着读一读。
(学生展示)
师:请小组继续展示读懂的部分。
生:我读懂了“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竹林旁边传来热闹的声音,原来是洗衣服的姑娘回来了。
师:你能带着你的理解,美美的读给大家听吗?
(学生展示朗读)
师:在大家朗读中,有没有不理解的地方?
生:我不理解第一句“空山新雨后”中的“空山”?
(教师出示王维诗歌《鹿寨》“空山不见人”和《鸟鸣涧》“夜静春山空” )
师:在《鹿寨》里,山为什么是空的?请大家齐读诗歌,能不能在诗歌中找到答案?
生:因为山里没有人。
师:在《鸟鸣涧》里,山为什么是空的?谁能告诉大家?
生:因为夜晚很安静。
师:结合王维前两首诗,再读诗歌,想一想,在《山居秋暝》中,山为什么是空的?
生:因为作者居住山里,山里人很少,所以山是空的。
生:因为刚下过一场秋雨,山里的一切都是安静的,所以山是空的。
师:是啊!作者隐居在辋川山中,人烟稀少,一场秋雨过后,山里的一切都是那么静谧。可是,作者笔下的静谧别具一格,请同学们轻声读诗歌,圈出作者描写的山中景物。请同学们交流
(学生交流,教师板书)
师:这些山中景物哪些是静态的,哪些是动态的?
(学生明确,教师板书)
师:苏轼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同学们,将这些景物带入脑海中,美美地品读诗歌,说一说脑海中浮现的画面。请用上这样的句式:
我仿佛看到了……我仿佛听到了……我仿佛闻到了……
生:我仿佛看见在月光下一群美丽的姑娘提着篮子,穿过竹林,走在回家的路上,我仿佛听见叮叮咚咚的泉水唱着歌儿一路向前,我仿佛闻见淡淡的荷香。
生:我仿佛看见了荷叶深处有一只小船划过,一阵微风吹过,竹林深处传来沙沙的声响,我好像闻到了莲蓬的清香。
师:你们的表达让我们看到了一幅幅生动的画,老师这里也有一幅幅画,能不能结合诗意,让自己的语言更美呢?说给小组成员听。
案例评析:
教材第一次以单元编排的方式对学生进行专门的文学品鉴能力的培养,本单元所选课文都有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同时,本单元的学习为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体会景物的动态美和静态美”做铺垫。实现语文要素的长线序列发展,课程目标在各学段相互联系,螺旋上升,最终全面达成。
在“班级展示,探究指导”的环节中,我重点预设了“空山”。“空山”的突破我主要采取结合上下文朗读感悟,联系生活想象,运用积累,迁移学习的方式进行突破。我的设计理念: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语文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之一。
在“想象画面,美读生情”的环节中,在学生抓住诗歌意象之后,带着这些意象美读诗歌,说一说脑海中出现的画面。我的设计理念:“朗读诗歌,展开想象……”这一方法贯穿小学语文各学段诗歌教学。语文课程标准第三学段对诗歌教学是这样要求的: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作品的情感。因此,引导学生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是学生理解诗歌感悟诗情的一个重要方法,引导学生读诗歌想象画面有助于学生明诗意悟诗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