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创新教学探略

发表时间:2021/8/3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第4月第10期   作者:李 巍 松
[导读] 作文是语文学习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李 巍 松
        广东省东莞市大朗中学  广东东莞  523770
        作文是语文学习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表达自己思想情感的主要途径,也是教师了解学生的重要通道,但在应试教育背景下,作文教学并未体现出其应有的价值。学生为了获取高分,其作文大多是以一种模板套用或者辞藻堆砌的方式呈现,文章虽具范式,但大多缺乏真情实感,深刻的思想性就更谈不上了!这样就导致学生的作文成了换取高分的工具,从而泯灭了作文“我手写我心”准确表情达意的目的。那么,如何在新时代的教育背景下对学生进行高效的作文教育,帮助学生实现写作水平的提升就成为了当前语文教师所追求的目标。
        那么,怎么样才能达成此目标呢?我觉得下面做法值得尝试。
        一、良好习惯、生活积淀的“源头活水”,浇灌绚烂的写作之花
        思考是写作的前提,但现实中,许多教师常常用传统的方法将学生的思想固定在一个狭小范围内,让学生的思考戴上了“镣铐”。教师往往只是在作文课上为学生选定一个题目或者是主题,让学生根据此写作,却忽略了学生的写作水平和写作兴趣。学生只能被动地写作,这样的写作只是为了应付老师以完成任务,久而久之学生一定会对作文失去兴趣。为此教师一定要充分地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多维思考,从题目、从选材、从内容、从用词造句等创造新奇度,营造新氛围,激发其表达欲望,使之能轻松自如地相互交流碰撞,在讨论中自然会增加情感色彩,明白许多来自他人的“道理”和“礼仪”,做到“发乎情止于礼(理)”,然后,再自由地表达出来!谁能说这不是一种最佳的最自由的写作方式?
        如果借此能让学生此形成一种学习积累思考表达的习惯,学生在生活中会积累更多的语言词汇,习得生活逻辑,一旦他们有了这个“源头活水”,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写作水平自然就会提高。
        例如:在《荷塘月色》“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一段的教学时,传统教法:让学生摘抄句子,对学生详细讲解。但如果采用新教法,可以观自拍的或下载“荷塘月色”视频,可以学唱新谱的“荷塘月色”歌曲,可以演自编的“荷塘月色”剧本,还可以组织学生到荷塘边山野里,去感受荷香游鱼,茂林修竹,平静湖水……去感受自然美景,去聆听动听乐音。借助“抖音”等工具做几回 “记者”,经历 “在场”的生活,体验“新闻报道”的乐趣,提高对生活的认识和理解,积累最鲜活的作文素材,为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信通过这样的创新方式,日积月累,学生良好的习惯就会养成,写作之花方能绚烂。
        二、开拓素材积累渠道,“读字”“读图”百花齐放
        素材是写作的基础和前提,素材积累是学生写作训练中的重中之重。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作文素材就是“巧妇”的“米”。学生作文过程中的审题、立意、谋篇、行文都离不开对素材的检索、比对、选择和调用,为此,我们平时接触到的写作指导书和中高考复习资料,有大量的篇幅是写作素材的汇编,近年来像《读者》、《青年文摘》、《意林》等热门刊物也结合高考实际推出了素材积累专刊,受到广大考生的青睐。
        这些资料的编写体例一般由故事叙述、材料品析、关键词三部分组成。故事叙述取材现实人物或历史事件,以人物的生活经历为主;材料品析主要是针对故事发表议论,揭示材料中所包含的道理或启示,给材料的运用提供指引;为了便于学生快速检索和记忆,又附设了“关键词”部分。这样的“读字”方式积累素材,对学生的阅读、理解、掌握这些资料的信息,无疑是必要的。

        
        可是,这样的“读字”积累的方式,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也遇到了许多困扰,主要是由于文字的“抽象性”、人性的“健忘性”导致学生的学习效率不高,许多学生对文本阅读缺少持续的兴趣和必要的耐心,在一些生源不够好的学校,这种情况尤其严重;因此,有限时间内带有强烈功利性的阅读常常导致“消化不良”;由于篇幅的限制,素材的片段无法呈现故事的来龙去脉和背景资料,导致学生无法掌握全面的资讯从而影响他们对材料的理解;由于只是以文字为媒介,抽象性强,造成学生对人物及其故事的感悟不深,所谓 “纸上得来终觉浅”是也。
        所以,顺应时代的发展,结合学生实际,可以尝试将音影等视频图片资料引入课堂教学,可以为学生的素材积累,语文写作探索出一条新路。
        人类已经进入了“读图”时代,随着互联网的全方位覆盖和个人信息终端的普及,“微博”“微信”“抖音”等前沿科技工具的使用,使得“人人都能办媒体”“个个都是好记者”成为可能,单张的图片、连续的图片(即视频)、即时清晰的语音或图像逐渐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这种状况给传统的作文教学带来不小的挑战,也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图片视频等影音资料具有生动性、形象性等诸多优点,信息量大,现场感强,具有极强的视觉冲击力;图像直观具体生动鲜活易懂,有些还加上精美的配乐,得体的解说,大大降低了理解的难度,便于学生快速掌握重要信息,捕获或精美或有趣的鲜活的生活语言!
        因此,构建一个有温度、有深度的动态的视频图片资料库,为片段作文训练提供一个可以复制、可以推广的课堂操作模式,使每位学生拥有一个个性化的文本形式的作文素材库,使他们在作文训练中真正有所收获就显得尤为重要。
        如何操作?重点在于视频资料库的建设,要选择有时代感的素材,要研究学生的兴趣在哪,要兼顾各个方面的要求,在时间方面,注意古和今的搭配;在地域方面,注意中和外的搭配;在内容方面,注意事件类和人物类的搭配;在行业方面,注意宗教、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文化、艺术和体育等的搭配。
        操作的难点首先在于技术的处理,从网络上下载的视频图片资料,有时候原始视频太长太大,不符合课堂时间的安排;有的视频图片话题不太集中,显得比较零散;有些视频图片的某一段很精彩,另一些内容和中学生认知层次不吻合-----这就要进行一定的整合,而整合需要老师掌握视频图片的编辑技术,掌握影像资料剪辑展示技术。
        操作的难点还在于教学的拓展和延伸。老师需要引导学生在广度上拓展,指导学生根据老师的示范,从网络从书本等处获取更多信息,构建个性化的资料库,避免素材的雷同,会对材料进行分类;还要引导他们做深度上的延伸,对同一个材料,要引导学生进行多角度的思辨、深度的挖掘。
        具体操作,可以在预设主题架构下,收集有时代气息的100来个视频资料,根据课堂时间的安排,进行影像技术处理,在每周一次的作文连堂课上有选择有针对性地播放,要求学生记录下视频中的相关信息。安排适当时间用于师生交流,然后要求学生利用15分钟左右写300字左右的短文,复述视频图片中的相关内容并且作适当的点评,老师最后点评。在此基础上逐渐摸索出一个安排合理又适合师生的作文教学操作模式。
        “读字”“读图”,双头并举,百花齐放。首先,体现了与时俱进的教育理念,使现代技术和教学行为紧密结合起来。科技在发展,教学手段和方式也应当随之更新。充分利用视频图片资料,利用互联网上丰富的资源,创造写作素材的“库房”,既体现了“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时代感,又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写作教学方式。其次,从“图片”到“文字”的转换,可以激活学生左脑和右脑的功能,实现大脑功能的全面开发,有利于学生的健康快速成长。
        总的来说,在当前的教育方式下,作文仍是困扰着学生与老师的一个重大难题,因此语文老师应格外重视作文教学,以创新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强化思想引导,帮助学生打开写作思维,积蓄人间“真情”,方能使学生写作能力得以有效提高。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