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实效的心理学策略

发表时间:2021/8/3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第4月第10期   作者:姜青华
[导读] 道德与法治不仅是初中学生的必修课程之一,
        姜青华
        江苏省常州市金坛区指前实验学校   213234
        【摘要】道德与法治不仅是初中学生的必修课程之一,而且还是学校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普及法治意识的重要手段。因此,作为一名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学会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想方设法激发学习兴趣,创设民主学风,把课堂还给学生,同时,转变思维,紧紧抓住学生对时事政治的好奇心,丰富教学方法,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学习兴趣;民主学风;紧跟时事;转变思维
        新形势下,究竟该如何有效提高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效率呢?下面,笔者就结合多年来的教学经验,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一旦对某门学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探究,积极学习。初中道德与法治,作为一门以初中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引导和促进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和法治素养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综合性课程。由于其学科特殊性,课堂教学中若稍有不慎,就会变成以罗列知识条框为主要形式的教学模式。因此,教师要根据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巧妙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激发学生学习道德与法治的兴趣,从而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比起传统的简单说教,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可以让学生身临其境,真实感受身边发生的故事,从而教育学生学会关爱他人,这样的课堂谁不喜欢呢?
        二、抓住学生的好奇心理,紧跟时事,丰富教法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学生了解时事的能力超乎想象,可能有些新闻教师都还不知道,就已经在班上传得沸沸扬扬了。比如印尼又发生大地震了,安倍首次访问中国了,重庆公交坠江了等。其实,作为初中生,因为已经有了分辨是非对错的能力,对国家大事也十分关心,对每天发生的各种国内外新闻十分好奇。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妨抓住学生的这一好奇心,围绕课题,紧跟时事,抛砖引玉。为了让学生深入现实生活,了解真实的社会状况,笔者经常组织学生参加公益活动,慰问贫困家庭。为了了解国际国内时事,笔者组织学生中午看新闻,晚上看新闻广播和焦点访谈。阅读后,让学生选择最有价值、最有影响力的新闻与大家分享。比如钓鱼岛问题,就是中日之间最敏感的政治话题。笔者引导学生查阅有关钓鱼岛的史料,确认钓鱼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然后,学生们就日本在钓鱼岛策划的一系列阴谋的最终目的谈谈自己的看法。这样,学生对政治课教学的深入讨论就不再只是表面的作秀,既避免了枯燥,又锻炼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三、转变思维,给学生一把开启知识的钥匙
        初中道德与法治不再是僵化的知识,而是新鲜而灵活的知识,它与学生的成长和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因此,教师应该给学生一个自主学习的空间,相信学生有一双真知灼见,启发他们发现问题,学会质疑,学会探索。这时,老师要敢于放手,让学生大胆提问,大胆绕道。只有绕道而行,学生才能通过反思获得学习经验和智慧。教师不应该渴望成功,也不应该自己做决定。他们应该有耐心的陪同。

教育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伴随和成长的过程。当他们需要灵感时,与其为他们思考和回答,不如走在他们身后给他们灵感。后者是取悦他人,善意地做坏事。总之,作为一名初中德育法治教师,我们应该不断更新观念,转变教学方法,大胆尝试,提高课堂教学率。
        四、营造积极的心理暗示课堂环境
        蕴涵机制存在于人与环境的关系中。环境心理学认为,任何环境都容易引起人们的情感共鸣,这是产生熏陶的重要因素。环境以各种方式刺激我们的感官。它使我们反思,形成习惯,形成思想,指导我们的行动。从本质上讲,许多活动都是人们对外界环境各种暗示的无意识反应。
        课堂心理环境是学习心理活动与学习人格特征之间的中介因素。它通过影响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行为、学习情感体验和评价效果来制约学生的课堂学习效果。在不同的心理环境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兴趣、情感体验和注意力以及智力和操作活动都有很大的不同。因此,教师在德育中应营造积极的心理环境,感染学生。只有在这样的心理氛围中,学生才能快速而深刻地思考,想象力和积极性,增强记忆,创造性地学习。同时,他们能够在和谐的人与物环境中感受和理解规则、秩序、尊重、平等、民主等。
        五、暗示者——教师权威的运用
        心理暗示的成功需要一个条件,即暗示者的自卑情结。研究发现,建议者不如建议者和建议者聪明。他应该向善于建议的人请教,接受他的判断和影响,甚至放弃独立思考。当然,这种自卑情结、自我贬损心理以及对暗示者崇拜和能力的夸大,很少被暗示者意识到。这些心理过程通常发生在潜意识中。因此,默示人的权威性和默示人的信任程度对提案的结果有着显著的影响。
        教师人格威信是教师道德修养、思想境界、职业精神、教育教学能力和成就水平的综合反馈。教师的威望越高,其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威望和信任度就越高;对学生的心理暗示越强,学生心理中的“服从效应”就越明显。具体而言,学生愿意遵守教师的规范和要求,积极学习教师的知识,认同和接受教师的理念和价值观,努力使自己的行为更倾向于教师的期望。这就是所谓“亲老师,信方法,有效实施方法”。因此,德育教师应加强自身修养,树立威信,在民主、平等、双向合作的课堂教学氛围中发挥权威作用,给予学生积极有效的心理暗示,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谢丽;;优化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实效的心理学策略[J];大众心理学;2019年07期
        2 陈益军;蒋凯;;基于“体育学科教学目标”下的体育评价方式探析[J];体育教学;2017年02期
        3 宋晴瑛;;把握课堂 突显课堂教学实效[J];中学课程资源;2008年08期
        4 邢永芹;;巧妙利用“错误”资源 提高课堂教学实效[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09年09期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