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玮
冠县武训实验小学 山东 聊城 252500
摘要: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流传下来的宝贵的精神财富,对于小学生,有着重要的熏染和教化作用。而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与传统文化有许多相似之处,然而,就目前的课堂来说,传统文化的渗透相对较少,文化的人文作用未能得到很好发挥。因此要想达成这门课的实际效用,促进小学生基本文明素质的全面发展,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适当融合是有效的途径。本文围绕传统文化的意义,当前课堂现状进行讨论,并提供了在道法课堂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的方法与措施。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 传统文化 渗透方法
一、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的具体意义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国各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现,它包含着民族精神、传统美德、人文情怀、优秀品质等,它以弘扬中华传统美德为主旨,以培育中小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高尚情操和优秀品德为主要目标,坚持“以德修身,修己达人”的宗旨,以期以文化人,立德树人。而在小学课程设置中,道德与法治课是德育的主要方式,也是保证立德树人目标实现的根本途径。从上述内容看出,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融合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无疑是十分有必要的。
基于优秀传统文化做好道德与法治教育,这是培养核心价值观的主要途径,也是落实现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也能使学生在民族文化浸润中正确深入认识道德与法治,发扬传承民族精神,感受民族文化魅力,从而产生自豪感,形成文化自信,并提高道德素养与水平,成为一个个有爱心、有责任心,有个性,有担当的新时代的接班人。中国小学生个人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了更强有力的基础。
二、当前传统文化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渗透中存在的现状
(一)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力度不足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大中指出:“我们要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有一个文化自信”,表达了自己对传统文化、传统思想价值体系的认同与尊崇。于是,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重视传统文化教育。尽管如此,传统文化课程在学校总课程中所占的比例仍然较小,学校绝大部分的资源投入还是倾向于其他专业课程。
而教师在进行传统文化课程教学时准备不够充分,对于相关文化了解不够深入,有的甚至是一知半解,对于学生接受教育情况了解不够,因此在课堂教学中便会出现教学内容理论性较多,枯燥无味,无法引起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甚至与学生自身学习水平不相符。
(二)教育教学方法不当
在过去的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教师通常采用传统的说教模式, 师生的互动较少,缺少对多媒体等技术手段的有效利用,对于传统文化的讲解往往几句话轻描淡写,轻轻带过,课堂气氛沉闷。这种教学方式会影响学生对于传统文化学习的兴趣,忽视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丰富的教育因子,淡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道德与法治教育中的思想价值。
(三)网络文化泛滥,良莠不齐
小学生自控能力不强,很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诱导。
当前,由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尤其是互联网的迅速普及和大众化,当代小学生每天都会被良莠不齐的网络信息进行轰炸,一些不良的网络文化使得很多小学生产生了盲目的崇拜心理,崇拜西方的快餐文化,甚至过度的崇洋媚外,反而忽视了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学习与了解。这些快餐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使学生获得暂时的快乐,但更多的是对他们的价值取向产生不良影响。
因此这一时期的学生会出现对网络流行文化全盘吸纳,不辨对错的情况,影响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基于此,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加强与传统文化教育的融合,便是提高道法课堂的实际效用行之有效的途径。
三、道法课堂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的方法与措施
(一)提高对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视程度,创新教育教学方法。
学校应当重视传统文化在品德教育中的作用与意义,增加课程的课时含量。同时,遵循思想道德教育的课程特点,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确定学生的兴趣点,并根据兴趣点设计课程,采用多元化的,创新的教学方式,比如在统编版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下册教材中,学习多姿多彩的民间艺术时,教师可以不仅仅局限于说教、讲述这些传统的方式,还可以在深入了解这些民间艺术的基础上,采用多媒体呈现,通过视觉、听觉等直观形象感受民间艺术的丰富多彩。初步了解中国的民间艺术,如:北京的京韵大鼓,东北的秧歌,天津杨柳青的年画,江西景德镇的瓷器等,从而体会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时课前或课后还可以放手让学生去自己搜集资料,了解家乡或当地的民间艺术,如:冠县查拳,柳林花鼓,郎庄面塑,木版年画以及奇丐武训的故事等,并以展示会的形式展示。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不仅了解了教材给定的一些较为有名的民间艺术,还在一定程度上普及了对家乡传统文化的认识,从而产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二)整合教育资源,开展实践活动,让学校、家庭、社会有机统一,形成教育合力。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主张“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鼓励将教育范围扩大到大自然、大社会和生活中去,重视教育的实践性。而今的道法教材的编写也摒弃了以往单纯的理论说教,采用了更加生活化的互动活动,进一步说明了实践教育在道德教育中愈加重要。因此,在课堂活动中应多多增加互动,增加课堂的趣味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课后更应与家庭、社会联合起来。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以实现道德观念与文化在实践中的运用。比如,在统编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下册教材中,学习我们当地的风俗时,可以利用相关节日,开展实践活动,比如清明节踏青、扫墓,端午节吃粽子,挂香包,重阳节赏菊、登高、敬老等,教师提前根据学生情况分配活动小组,选出组长,组织学生自主参与课后实践活动,在实践中了解节日的由来,各地不同的风俗习惯,并且在自主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强化热爱祖国,学英雄,做模范的思想教育,形成尊老爱老、珍惜幸福生活,热爱家园等美好品质。这样,既达到了道德与法治教育的有效性,形成了知、情、意、行的统一,又通过传统文化的有效渗透帮助学生明确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四、结束语
总之,中华传统文化不仅可以使学生受到良好的文化熏陶,而且可以指导学生向学向善,乐观面对人生。此外,传统文化中 还蕴含着很多人生处世方面的哲理,如兄友弟恭、勤勉笃学、讲信修睦等思想。而学生这一时期所受的教育将会给其一生的发展带来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因此,既要落实好道法课堂的教学任务,更要将中华传统文化根植于学生心底,以平和心态,以正确的态度来面对当前这个绚丽多彩的世界。
参考文献:
【1】赵杰. 中华传统文化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渗透研究[A]. 四川省科教创客研究会、四川科幻世界杂志社有限公司.2020科教创新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第三辑)[C].四川省科教创客研究会、四川科幻世界杂志社有限公司:四川省科教创客研究会,2020:4.
【2】吕莉.学科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四部曲——以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为例[J].基础教育课程,2021(07):15-22.
【3】孙嘉玲.小学德育中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途径探究[J].考试与评价,2021(03):113.
【4】吴咏梅.小学道德与法治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J].家长,2020(28):78-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