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课堂疑难问题和解决方法

发表时间:2021/8/3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第4月第10期   作者:林海金
[导读] 科学课堂教学中要经常采取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共同探究科学的奥秘
        林海金
        漳州市南坑中心小学   363000
        科学课堂教学中要经常采取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共同探究科学的奥秘。那么在教学实践中,如何使学生在科学课中的小组合作更有效呢?在课堂教学中, 科学课堂的合作学习形式多种多样,本文从“小组构建”、“ 角色定期轮换”、“ 策略指导”“ 多元评价方式”等四个方面来探究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一)存在问题
        小组合作学习是风靡当前小学科学课堂的一种学习方式,一直以来,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实施深受关注。但目前小组合作学习的开展普遍存在形式化的问题,合作实效并不佳。
        1.合作学习小组构建不合理。目前普遍存在利用座位之便而按照前后桌的形式组建学习小组,造成有的学习小组中各成员的学习能力普遍较强,而有的学习小组则是由大部分的学困生组成。总体上既不能形成公平的组际竞争,也不利于小组内部的“帮扶”,各成员能力难以在合作中取得有效提升。
        2.小组合作学习分工不公。小组成员角色存在长期不变更的弊端。缺少定期的角色轮换,学生长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只负责一项工作,只锻炼一种能力,其他工作不是分内职责就很少触及甚至没有触及,如部分担任记录员的学生长期在小组合作中只负责填写实验记录单这项枯燥无味的工作,而没有参与操作实验的过程,势必会造成动手实践能力低下,非常不利于综合能力的培养。不仅如此,学生合作的兴趣与积极性也会因此而大打折扣。
        3.小组合作学习中常会出现“边缘人”,这里的“边缘人”指的是没有真正参与到合作学习当中的学生。这些被“边缘化”的学生并非只是后进生,也有优秀生,他们由于各种原因,如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喜欢独占发言权,学习能力弱的学生不敢发言表达,无法融进合作互助的氛围。
        4.小组合作学习缺乏评价。评价是促进发展的非常重要手段。在当前的小组合作学习中,小组合作学习的好与坏往往片面地由小组学习结果的成败来评定,学生在合作中的努力与进步没有得到肯定与激励,学生在合作中存在的不足也没有加以充分认识与纠正,忽视了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因此,构建系统的评价机制是小组合作学习取得真正实效的不可或缺的方法。
(二)解决方法
        1.异质分组,公平竞争
        学习小组是进行合作探究活动的基本单位,是完成合作探究任务的合力组织。学习小组组建的好坏与任务的达成、知识的习得、能力的培养、品质的形成等息息相关。当前,提倡结合“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分组原则实现科学化分组。“组内异质”体现的是组内成员的搭配要求,要求一个小组内部要由好、中、差不同层次的学生搭配构建。科学教师要基于学生的特点、从分析学生的学情出发进行分组,课前通过问卷调查、与学生交谈、从其他学科教师获取信息的方式,考查全班每位学生的学习态度、前知识经验、实验能力水平、交流表达能力等,并综合这些标准将学生划分成优秀生、中上层生、中下层生、后进生四个不同层次。每个小组要优化搭配这四个层次的学生,虽然搭配形成的组员的学习成绩、学习能力水平等方面参差不齐,但他们有着共同任务,共同目标,是一个无隔阂的“利益共同体”。这样,有助于提供给不同特质的学生在合作过程中展现自己才智的机会,既能激活促进优秀生的思维,又能帮扶后进生提升能力,创造了一种生帮生、生教生的相互扶持的合作局面,实现了学生间的优势互补,共同提升。由于每个小组由不同能力层次的学生组建,总体上各小组的能力水平不相上下、势均力敌,符合了 “组间同质”的原则,无形中形成了“组内合力,组际竞争”的重要格局,为展开公平竞争奠定了基础条件。
        2.明确职责与定期轮换
        构建学习小组是开展合作的前提条件,而分工是推进小组建设,保证合作顺利进行的关键。在分工程序中,需要形成小组的内部组织结构,使每个组员担任具体的角色,侧重一项责任,有的放矢,积极投入到合作当中。每个小组4名成员可分设汇报员、记录员、材料员、监督员4个职位,具体分配方式可由小组协商和民主投票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分配,以此确保组内每个成员都有特定的岗位和特定的职责。需要注意的是,各角色在合作当中除了要完成分配的角色任务,还要合力动手实验,参与实验操作过程。此外,为了保证小组的核心力,又要避免组员工作单一,乏味枯燥,其他能力得不到锻炼,所以要灵活小组的构建方式,组员之间的角色每周轮换一次,确保每个成员都能有机会担任汇报员、记录员、材料员和监督员,既有利于保持学生的合作的新鲜感与热情,又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各方面能力。


        3. 策略指导,提高合作技能
        针对课堂上“边缘人”和“唱主角”这种极端现象,科学教师可以运用“发言卡法”来改善这种不良的合作氛围,保证发言的平等性。根据教学探究任务的内容,分别给组内每位成员发放同样张数的发言卡,并讲明发言卡的使用规则,需要发言时要先出示发言卡,每张发言卡只有一次使用机会,发言一次就失效一张,所有发言卡用完就只能倾听其他同学的发言。交流环节结束后,教师还要根据发言卡出示的张数给发言的学生们实行积分奖励,以此激励组员们把握珍惜自己的发言机会,积极开动脑筋、认真思考、理清思路、大胆发言,既锻炼学生们的表达交流能力,也提高其合作技能。
        其次,指导学生学会倾听。倾听是一种美德,也是研讨中一项重要技能。科学教师要培养学生成为倾听者,就先要学会愿意倾听他人发言,耐心等候发言,再则要求他们在倾听过程中,积极运用批判性思维,深入思考他人的意见和想法,发现他人的闪光点,分析别人的不足,避免盲从。当发现别人的想法有缺陷时,要学会礼貌指出或提出质疑,当自己有不同想法时,也要有理有据地表达出来。总之,倾听是一门艺术,学生在倾听过程中要学会求同存异。
        再次,教导学生相互信任。各组员不能吝啬为小组献策献力,要真诚为团队的合作活动付出,还要学会站在其他组员的角度看问题,善于采纳他人意见,对于他人的正确指正要虚心接纳,积极改进,实现集思广益,突破壁垒。
        最后,要求成员相互帮助。虽然分工程序为组内成员分配了特定的任务,但不意味着各成员只需“在其位谋其职”,而是要认识到小组成员是“坐在同一条船上”的,在保证完成自己任务的同时,也要在其他成员出现困难时,及时伸出援手,默契配合,共渡难关,避免“翻船”,科学处理好个体责任与集体荣誉的关系。
        4. 多元评价、促进共同提高  
        (1)组员自评
        首先,为合作学习构建自评平台,让学生既是评价者又是被评者,使其在自评当中科学、全面地反思自己,发现自身在合作学习中的优点与不足,并主动克服缺点、纠正错误,扬长避短,提高完善自己的主动性与自觉性,以此培养自控意识,健全自身人格,树立为下次合作学习好好表现的信心。科学教师可为每位学生设计一份自评表,这份自评表要考虑评价标准或评价内容的科学性,也要考虑可行性和操作性。
        (2)组内互评
        合作学习中小组成员通过相互帮助、相互影响共同完成一项探究任务,是一个“众人拾柴”的过程,这个过程谁没出力,谁偷懒,谁不认真,或者谁比较勤奋、努力、用心,这些是共同奋斗的“局内人”最清楚不过的。所以,发挥组内成员互评,有利于让组员更好地检验自己所扮演的角色是否合格,同伴们指出了哪些自己没发觉的缺点,或者是享受自己为团队的付出受到组员认可的喜悦,正确看待组员对自己的评价,做到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认清自己在团队中的重要位置,激励自己不断提高合作能力,获得团队的认可,为团队争光添彩。
        (3)组间互评
        组间互评的方式有利于各组同学敞开学习的大门,从写评价中去观察思考其他小组的合作效果,反思自己所在小组的表现,认清小组的合作学习存在哪些不足,为什么有的小组合作很成功,他们小组遇到问题时是如何配合解决的,为什么有的小组汇报内容更加科学全面,能发现了我们小组发现不到的问题等等,要看到并抓住值得学习的地方,向优秀的合作小组看齐,激励小组内部不断提高合作,发展壮大小组力量。
        (4)捆绑式评价
        捆绑评价指的是教师将个人评价与小组评价捆绑在一起,实现组员个人与小组整体的利益挂钩。在合作学习中,当发现某小组的某位同学有好表现,老师既要给他个人加星星以表奖励之外,也要给个人所在小组加星星,让其他组员共享,也让组员感受为组争光的喜悦,无形中激励组内成员积极贡献,但若小组内某个成员表现不好,违反规则,不仅个人被扣星星数,所在小组也要受到牵连。这样将学习小组中每个组员的“利益”捆绑在一起,引导他们认识小组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不可分割的主体,以此促进他们相互监督,相互帮扶。一堂课下来,通过累计的星星数评选“最佳小组”,“最佳组长”、“最佳记录员”、“最佳汇报员”、“最佳材料员”、“最佳监督员”,使学生们认识到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既要做好个人角色,又要协助他人才能 “做大蛋糕”。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