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文豪
广东高州中学初中校区 邮编:525200
摘要:挫折是一种消极的负面情绪。在教育教学中,我们发现处在青春期的初中学生,受挫情绪如果不能被及时发现并进行有效缓解,很可能产生极其严重的不良后果。本文作者从案例着手,指出“早熟”因素成为加重学生受挫心理形成的重要因素,并提出可行的挫折教育方法,以期帮助困境中的青少年学生克服受挫的负面影响,从而健康地度过青春期。
关键词: 初中学生;受挫心理;成因;策略
2016年1月7日,山东一名初二女孩在家中自杀离世,疑因考试成绩不理想。同年4月13日,河北一位14岁初中生在家中跳楼身亡,事发前,其曾因作业未完成被班主任批评。不出一个月,江苏一名初三男孩写下遗书后坠楼身亡,起因竟是逃课打篮球被老师发现……上述事件屡屡见诸报端。2014年,北京大学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在《中学生自杀现象调查分析报告》中指出,每5名中学生中就有1人曾经考虑自杀。该份报告历时3年完成,研究涉及13个省约1.5万名学生。更令人震惊的是,有近1000名学生曾为此做过详细计划。
笔者在职业生涯中,也曾亲眼目睹或耳闻青少年因为受挫心理长期得不到有效疏导和调整而出现暴力、厌学等不良现象。这些负面情绪出现在学业奠基、人格养成的关键时期,对学生今后几十年的人生产生着难以估测的消极影响。因此,研究初中学生受挫心理的成因,并对可行的辅导方法和疏导措施进行探讨,对每一个从事思政工作的教育工作者显得尤为重要。有鉴于此,笔者在结合实例分析形成初中学生受挫心理之原因的基础上,提出在学生中开展“挫折教育”的必要性和具体操作方法。
一、学生受挫心理的成因分析
(一)受挫心理典型案例
在工作中,笔者常常碰到近年来一些比较典型的心理受挫案例。
案例一:学生A,男,13岁,隔代教育。由于父母长期在外务工,A跟随祖父母生活,缺乏必要的管束。据了解,A在上小学时,即开始使用手机上网聊天、打游戏,喜欢在虚拟世界中与人称兄道弟、炫耀金钱。升入初中之后,感觉新同学“不买账”,不是自己人,非常孤单。开学不足一个月,就已经数次旷课,流连网吧等地寻求慰藉。
案例二:学生B,女,14岁,独生女,家庭条件较好。升入初中以来,B可以说是班里的明星学生,成绩优异,性格开朗。可是升入初三之后,B的成绩下滑十分明显。多名任课老师均反映,B上课注意力总是很不集中,家庭作业也常常无法完成。在与B多次谈心之后,B才告诉笔者,升入初三之后,课业难度加大,成绩有些下滑,再加上父母期待太高,所以导致心情比较郁闷。在朋友推荐下,B下载了很多“修仙”“穿越”的网络小说。沉浸在虚构的世界里,很容易忘记烦恼,一来二去,成为逃避压力的方式。
(二)受挫心理成因分析
中学生受挫的原因大概可分为以下几种:学习型受挫、交往性受挫、志趣性受挫和自尊性受挫。从以上两个典型案例不难看出,以上几点仍是造成初中学生受挫心理形成的原发性因素。但是,笔者认为,又呈现出新的特点。
信息爆炸,是对近几年信息量指数级增长的一种形象描述。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信息可谓呈现出一种无处不在、无孔不入的状态。新形势下,也为思政教育的开展带来了许多前所未见的挑战,其中一个重要表现就是学生由于看得更多,听得更多,心理“成熟”得更早。然而,这种“成熟”,在笔者看来是一种不全面的成熟,是一种“早熟”,就像早早地给水果打催熟剂,得到的只会是苦涩的果实。由于太早接触成人世界,试图用成人的思维处理学业压力和人际关系,当遇到挫折时,却又不能像成人一样进行排解和疏导,成为现在很多学生受挫心理形成的重要原因。
初中生,处在人生从幼稚走向成熟的关键节点。过多、过早的信息接触使得学生的成熟期来得更早,准备却更不充分,成为受挫心理多发,且更不易克服的重要诱因。
二、如何有效开展初中学生的“挫折教育”
(一)开展挫折教育的必要性
李海洲、边和平在《挫折教育论》一书中指出:挫折教育就是有意识地利用和设置挫折情境,通过知识和技能的训练,使学生正确认识挫折、预防挫折、正视挫折,增强抗挫折承受力的教育。从这一定义不难看出,挫折教育有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利用挫折”的层次,第二个层次则是“人为地设置挫折”的层次。从目前的现状和体制来看,笔者更倾向于引导学生去利用挫折,并从挫折中汲取成长的养分。
中国传统典籍《老子》有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如果总是把我们的学生当作温室中的花朵一样呵护备至,因噎废食地剥夺他们在雨雪风霜中锻炼成长的机会,这就好比给他们“鱼”,而不给予他们应对挫折、在挫折中砥砺自己的“渔”。有效的挫折教育,最低层次是避免学生因为挫折而走弯路,更高层次则是在于促使学生在挫折中走向成功。
(二)可操作性方法的探讨
由此,笔者认为,挫折教育是应对初中学生受挫心理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笔者也总结出一套挫折教育的实施方案,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即包括建立预警、风险评估、家校联动三大板块。
1.机制预警。提前告诉学生可能遇到的压力和挫折,使他们做到“心中有底”,从而“遇事不慌”。目前,主要采取的方式包括主题班会、课外阅读等形式,重点在于透过外部刺激,告诉刚进入青春期的孩子们,有挫折并不丢人,遇到挫折时应该主动向老师、家长和同学寻求帮助。
2.风险评估。评估学生所受挫折的强度,并制定与之相适的评估方案。学生就如弹簧,施予一定的压力,弹簧蹦得很高;倘若超过了一定的度,弹簧却会崩断。所以,一旦发现学生异常,应当尽快对挫折的性质和难度加以判断,做到小挫折“自愈”,大挫折“干预”。这一环节,是整个挫折教育中的关键环节,尤其需要教育工作者的经验累积。
3.家校联动。教师与学生家长要保持良性沟通,时刻关注学生动态,共同努力帮助学生面对挫折、解决问题。在这一过程中,笔者认为教师应当具备三个“心”——关注学生心理上的每一个变化,需要的是“细心”;为学生释疑解惑,有时甚至牺牲自己的业余时间,需要的是“爱心”;以智慧化解问题,需要的是“慧心”。
三、小结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在教师手里一边操着幼年人的命运,一边操着民族和人类的命运。教育部在2008年颁布实施的《中学生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也强调应当高度关注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健康。我们相信,只要深入分析初中学生受挫心理的成因,并因地制宜制定一些相应的行之有效的灵活措施,一定能帮助我们的孩子越过“挫折”的拦路虎,走出阴影,从而走向成功。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中学生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12月。
2.李海洲、边和平:《挫折教育论》,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年。
3.蒋奖:《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心理教师用书)》,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年。
4.熊俊梅:《中学生的学业情绪与心理健康》,广州:世界图书出版广东有限公司,201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