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广宇
亳州市谯城区青云中心小学 安徽亳州 236800
摘要:科学课程是小学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生科学素养的提升十分重要。而想要培养学生具有科学素养,则需要重视对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这是学生学习科学课程的最基础要。因为无论是学生在科学课程中去探究、发现问题、设计实验、收集数据等环节,都离不开学生的观察能力。对此,在实际的小学科学教学中,老师要有计划、有目的、合理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这样学生才能够体会到科学课程学习的乐趣,从而保持积极的探究知识欲望。本文笔者对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的意义及策略进行了分析,以期能为教与学的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科学;实验活动;观察能力培养
引言: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观察是科学探究的开始,是外界信息输入的窗口。观察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学生良好的观察品质需要有意识地进行培养,“看见了”不等于“观察到了”,科学史上的重大发明往往归功于科学家细致的观察结果,所以,良好的观察品质的养成对学生今后的发展十分重要。
一、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科学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首先要让学生有观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离不开教师的悉心教导和帮助。小学生对一切事物都有很强的好奇心。教师可以把握学生好奇的心理,运用多种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课堂上,可以先讲解科学书上的知识,在课下,组织学生到大自然中,观察真实的自然事物,让学生把学到的与实际相比较,加深学习印象。对于小学生来说,必须要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操作活动,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积累经验,提高认识,获得知识。而科学课程中的知识大都是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的,是学生在生活中经常遇到且难以理解的现象,他们渴望去解开知识的奥秘。对于这样的科学知识有着独特的情感,有着强烈的探究欲望,并且这样的科学知识都是学生能够亲身体验的,都发生在学生的身边。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现有的生活资料,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意识和能力,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体验获取知识的良好情感。教师还可以通过讲科学故事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要积极观察周围的事物,形成自己观察的习惯,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二、优化教学流程,提升学生观察的有序性
对于科学现象的观察需要遵循一定的顺序,这种顺序涉及到两个方面,第一是科学知识本身的逻辑顺序,第二是科学观察的行为顺序,只有落实这两个顺序,才能显著完善学生的观察能力。然而从以往的小学科学教学来看,大部分教师都没有做到这一点,他们在教学流程安排方面缺乏合理性,不仅限制了学生逻辑思维的发展,也导致学生观察顺序混乱,进而增大了学生观察能力的养成阻力。针对这些弊端,教师在新时期的科学教学中应该积极优化教学流程,一方面可以增强教学质量,另一方面可以提升学生观察的有序性,使学生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为学生观察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创造有力的先决条件。例如,在教材《观察物体》一课中,教师在备课阶段就可以合理规划教学流程,设计五种感官观察物体的活动,引导学生从颜色、形状、声音、软硬、味道和气味等特性入手辨识物体,不但可以提升学生观察的有序性,也能帮助学生了解保护和正确使用感官的方法,从而有效强化学生的观察能力与感官敏锐度。
三、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观察
小学阶段的学生由于涉世未深,所以对于很多事物都还拥有着一定的好奇心理,经常会提出一些匪夷所思的问题,也会对各种各样的事物产生好奇的心,而教师对于学生来说是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所以经常习惯性的对教师提出问题,这也要求教师能够面对学生的提问,激发起学生对于未知领域事物的好奇心,引导学生仔细地对事物进行观察。特别是在科学课堂上所涉及到的知识点内容,都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只要教师能够改变枯燥的课堂教学方法,就能够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例如:课堂上教师可以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比较希望得到答案的问题,如,天上到底有多少颗星星?地球为什么是圆的?教师则尽可能的收集资料,帮助学生解决这些问题。即便是当前无法解决,教师也需要鼓励学生能够利用自己的能力,真正的通过日常的观察和分析,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不仅仅能够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够让学生养成观察的良好习惯,通过这样的激励方法,学生能够更加愿意学习科学课堂上的知识点,对于学生未来的发展,以及成长的路线,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促进性作用。
四、开展实验探究,强化学生的实践观察能力
科学是一门注重实验的课程,大部分科学现象和知识都需要依靠实验反映出来,实验教学不仅是提高小学科学教学效率的主要途径,也是培育小学生观察能力的有力手段。但是从以往的小学科学教学来看,很多教师只重视理论知识的输出和讲解,而省略了关键的实验步骤,不仅使学生丧失了宝贵的观察机会,也导致学生的观察能力无法产生实质性提升。基于此,教师必须明确实验教学的价值和意义,在新时期的小学科学教学中大力落实实验探究,一方面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观察机会、深化学生的主体地位,另一方面也能使学生在亲身实践中强化自身的观察能力,从而实现理想的教学目标。例如,《旋转的陀螺》一课中,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制作陀螺和玩陀螺的实验探究活动,引导学生在实验中观察陀螺、探索光的三原色,不但可以让学生通过观察透彻了解陀螺的外形和特点,也能有效锻炼学生的手动操作能力、合作学习能力、归纳总结能力以及观察能力,从而使学生体验到探索科学知识的乐趣,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科学精神以及自主学习意识。
五、将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有机结合
在教学中需要加大对于小学科学课实验的建设,在实验器材和实验室等等方面进行完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也需要提前安排实验方面的计划。在讲述理论知识点的时候,需要与演示实验进行结合,让学生在实验中对理论知识进行巩固和理解,能够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体会到实验的成功,加强对于科学课堂的兴趣。教师可以将学生划分小组,小组内来进行开展实验活动,培养集体意识的同时,增强科学素养。比如:《指南针》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一边进行讲解一边进行演示,在关键时刻提醒学生进行观察。演示结束以后,分组进行实验操作,通过自己的实践来强化对于理论知识的巩固,并且对实验结果进行深入的思考。
六、培养学生对观察的坚持
历史上知名的科学家并不是通过简短一次的观察就得到了观察结论,而是日积月累,锲而不舍地进行观察发现,才不断使我们的生活更加便捷。所以,教师在进行科学实验教学中,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更要让学生对观察有坚持性。可以通过一些课外作业的布置来培养学生对观察的坚持,例如让学生观察某植物的成长,每 5 天进行一次记录,以一个学期为过程,发现植物的成长变化,或是让学生在家中养金鱼,观察金鱼的生活习性以及成长的速度。这种作业都是需要学生长时间的观察才能够得出结论,通过这类作业的布置,也让学生在平时生活中对事物的观察更加细心,对观察事物也能够持之以恒,从侧面提升了学生的科学素养。
结语:
观察是学生每时每刻都在做的事情,教师要在科学实验课程中引导学生有目的、有针对性、多方面、长久地进行观察,才能够一步步提升学生的观察能力,让学生发现科学与生活之间的联想,更好地创新思维
参考文献:
[1]张海霞.探讨小学科学课中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策略[J].商情,2020,(29):248.
[2]韩旭.小学科学教学中学生实验观察能力的培养初探[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9(04):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