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秀娟
(金华职业技术学院 浙江 金华 321007)
摘要:近年来,全面推进高职院校教学质量提升,提升高职院校教学质量,已然成为国家对于人才培育的刚性要求。然而,当前教学分类招生愈加深入态势下,高职院校教学改革并未及时跟随,这也导致教学方式存在显著局限、信息技术融合程度较低、传统教学模式单一化显著、专业教学实践中信息技术运用亟待提升。在此背景下,文章从教学分类招生基本情况出发,针对性提出搭建资源工具融合信息化教学平台、构建理论实践互补的创新型教学模式、创建教师学生互动混合教学方式、打造智能化教学评价体系,以期能为教学分类招生背景下高职院校教学改革提供理论参鉴。
关键词:教学分类招生;高职院校;教学改革
引言
2014年9月,中央国务院颁布《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下称《意见》),就高职院校招生工作作出系统部署。《意见》指明高职院校需要统筹推进分类招生,采取文化素质、职业技能评价方式。自此意见实施以后,对应普通高中学生报考高职院校不仅需要学业水平考试评价,亦需参加适应性职业测评[1]。随后,这一分类招生模式得到深度应用,并于2019年基本实现全国布局。然而,在开启全新招生系统以后,如何开发对应的教学模式以及教学方法,仍待探讨。梳理有关招生之后的教学改革研究文献,发现此方面的研究略显冷寂。就此,笔者拟立足于教学分类招生背景,试图推进教学分类招生后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研究进程,为对应高职院校教学提质增效提供理论参考。
一、教学分类招生基本情况概述
(一)教学分类招生基本样态
就现阶段高职院校教学分类招生现状来看,招生方式是以分类分层原则展开,且主要面向普通高中学生以及中专职业院校学生[2]。招生层次一般划分为高职专科以及应用技术本科,具有本质性差异。自国家推出教学分类以来,国内已有众多院校进行分类招生方案改革,系统形成注册录取、免试录取、融通招生以及单考单招、统考统招、自主招生等六个模式,共计十二个类型的招生样态[3-5]。详见表1。
(二)教学分类招生生源分类
囿于教学分类招生样态差异,对应生源类型也存在明显异质性。第一类别,普通高中毕业学生[6]。此类学生部分是通过正常高考渠道录取,较少部分是由高职院校提前单招录取。需要注意的是,通过高考普招的学生自我控制能力相对较强,学习自主性相对偏高;而单招学生存在普遍性学习能力偏低、自我控制薄弱。第二类别,职业高中毕业学生[7]。职业高中毕业学生可划分为中专、技校、职专。其中,部分学生是通过单招录取、部分是通过综合评价录取。虽然上述学生均属于职业高中毕业学生,但其培养目标存在显著差异。具体而言,部分学生是以就业为目标进行培养、部分则是以对口升学为培养目的。一定程度上,源自职业高中的学生文化基础相对薄弱,但整体技能操作水平相对较高。第三类别,通过初中(3+2)学制录取的初中学生[8]。针对这一部分毕业学生,高职院校多是通过指定特殊培养方案进行教学,继而设置合理课程计划为学生设计学业。
二、教学分类招生背景下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内涵意蕴
(一)提升教学实效性
课程教学改革首先要进行教学模式改革,因为教学模式是理论与实操过程中的连接桥梁。高职院校作为国家教育重点阶段,承担着培养专业素人才的重要责任,伴随教学分类招生持续全面普及,传统高职院校教育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当前社会对于专业人才的需求,因此亟需对当下课程教学模式进行改革。然而,当前的课程结合信息化教学的模式发展并无显著作用。部分高职院校受到外部客观条件限制,在多媒体设施、语音设备等方面较为缺乏。少数高职院校引进一些先进设备,包括硬件以及软件。但是由于高职院校专业教学的局限性,多数高职院校并没有充分开发利用设备资源,只能进行简单的初步操作。除此以外,多数高职教师认为专业课程结合信息化的使用,只是简单的使用PPT等基本功能,认为使用PPT就是结合信息化教学。但在专业教学过程当中的灌输式教学本质,并未得到改善。当今高职院校学生作为互联网的高频率使用者,多数学生都具有智能设备。而学校以及教师并未认识到真正的信息化教学本质,对于研究内容也并不详尽,也就忽略这一高效教学方法。
(二)推动国内高职院校贯彻综合发展理念
现阶段,诸多高职院校已然就教学分类招生背景下的高职院校教学改革提升整改力度,继而将综合发展理念贯彻执行。由此,推进教学分类招生背景下高职院校教学改革利于推动国内高职院校贯彻综合发展理念。但是,目前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程度仍然相对不足,传统理论教学的普通灌输占据绝大部分时间,予以学生自主探究时间并不充足。在此背景下,国内高职院校提升教学质量、教学分类招生的教学目的难以实现。在此背景下的教学改革,促使学生能够深程度接受教师的知识。如此,学生方可具有充足学习时间,继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提升自身综合,进而实现综合发展的根本目标。
三、教学分类招生背景下高职院校教学现状
(一)教学方式存在显著局限
教学分类招生是通过不通招生渠道,得到不同生源,继而采取对应教育方式实现人才培育。然而,纵观教学分类招生背景下的教学方式,仍然存在众多不足之处。例如,在常见的理论课程中,对应正常升学的理论掌握度,远比技术中专的理论掌握程度要深,倘若采取同一类型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定然存在诸多不适。同理,正常升学学生在技术学习方面与中专学生方面也存在些许差异。然而,对应教学分类招生以后,仍然采取同样教学方式使得教学方式与教学目标失衡。首先,高职专业教师对于教学分类招生后的目标和教学方式的一致性并不重视,只是依靠校内教学大纲完成自身教学任务。其次,传统教学方式过于单一,学生参与积极性不高,对实现教学目标具有显著阻碍。再有,高职院校教学革新方式,多是停留在理论设计层次,尚未结合高职院校学生实际情况进行实际应用研究,难以真正体现革新作用。除此以外,对于学习而来的先进专业教学理念,也尚未在其基础上进行创新,完全照搬的模式,使得国内专业教学特点难以凸显。
(二)信息技术融合程度较低
现阶段,国内较多高职院校对于教学分类招生后采取不同教学方式并未有足够程度的重视。教学分类招生作为招生有效渠道,虽然招收不同生源且实施不同教学方式,但并未融合目前教学中广泛应用的信息技术。国内针对12个省市某调查研究显示,参与调查的30所开设的高职院校,均采取教学分类招生方式。然而,并未在各类专业教学融合信息技术的占比高达25%。若将研究范围进一步扩大至国内其他高职院校,信息技术融入的情况可能更差。如此,使得多数教学方式在教学分类招生中具有一定缺陷,对于进一步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更是明显缺陷。在此过程中,有效利用信息化能力指导学生进行专业学习的能力也并未得到充分体现。除此以外,多数高职院校教师的教学方式也是简单应用PPT等信息教学方式,并未将信息技术的全面性应用到课程教学当中,使得信息技术出现一定局限性,进而产生信息技术与高职院校课程融合程度较低的情况。
(三)传统教学模式单一化显著
在施行教学分类招生背景下的高职院校教学模式,传统教学模式仍然为主要教学方式。而传统理论课程教学当中,具有单一化明显的特征。在此背景下,多数是教师以“自问自答”形式的教学模式进行理论教学,学生和教师没有互动。长久如此的灌输式教学,不仅对学生的理论能力没有实质性提升,更会影响学生失去对理论学习的积极主动性。除此以外,传统理论教学显示出的内容多是强制学习,具有一定局限性。教学任务强调的知识储备目标单一,缺乏实际应用培养以及综合素质提升,使得高职院校专业课程的人文关怀并未得到明显体现。而目前的高职院校学生对于信息技术较为了解,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理解为,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能学习的泛在学习环境。在此基础上,传统教学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当代学生对于专业当中的需求,需要校方和教师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深入以及广泛性,创新教学方式并革新教学模式。
(四)专业教学实践中信息技术运用亟待提升
当前教学分类招生背景下教学课程的实际应用中,仍然存在明显缺陷,教学分类招生背景下教学课程实践中信息技术技术运用亟待提升,具体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探析。首先,革新教育思想理念。多数高职院校专业教学管理层认为,培养学生能够通过毕业考试即可,对于学生的就业教育并不看重。因此对于是否将信息化改革完全落实到地,也不太重视。其次,多数高职教师出身于师范专业,在信息化教学能力方面掌握程度较低。高职专业程度足够教师不具备信息技术基础,而信息技术专业的教师则无法胜任教学工作。如此使得信息技术运用并未在高职课程实践中起到明显作用。最后,信息技术相关设施设备等教育资源,包括软件更新、设备维护等均需要大量投入经费以及人力成本,学校方面对于设备资源的投入较少,也会明显影响应用程度。
四、教学分类招生背景下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策略
(一)搭建资源工具融合信息化教学平台
传统高职院校教学模式虽然略有不足,但国家教材中的资源颇为丰富,尤其是在相关学者的不断研究下,专业教材已经具有一定的权威性。然而,现在学生获取新知识以及讯息多数依靠互联网以及学习平台。借助这些工具,学生能够在专业学习的过程中,实现获取信息多元化、及时性等特点。而且,在教学分类招生背景下进行高职院校课程教学模式改革,需要秉持符合时代发展根本,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带来的资源便捷性。另外,学校教师可以通过此方法,拓展相关资源,丰富专业教学的单一化,采集相关音频、视频。突破线上教学的同时,切实促进学生技术、理论能力的提升。在一定程度上来说,搭建资源工具融合的信息化教学平台,可以显著提升学生专业技术的实践应用能力,进一步实现教学分类招生背景下的根本教学目标,并以此促进职业教育水平的提高。
(二)构建理论实践互补的创新型教学模式
针对教学分类招生背景中存在的信息技术与专业课程融合程度较低情况,可以从根本上出发,构建输入产出互补的创新型教学模式。当前并未针对教学分类招生背景设置专业教学教材,只能依靠以往教材进行辅助讲解。而传统的专业教材虽然已经逐渐完善,但是本身教学模式仍然存在诸多弊病。因此可以构建创新型教学模式,将专业课堂中的输入、产出紧密衔接。在对应学习模式不断完善的基础上,推动实践与理论相互结合。进一步而言,教师可通过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的方式实现操作。首先教师可以利用微信、QQ等软件,引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发布针对性教学材料。课后复习时,可以利用软件和学生进行面对面复习指导,进一步加强学生对于专业教学的了解程度。除此以外,可以建立线上咨询、评价平台,便于学生及时询问以及互相学习。
(三)创建教师学生互动混合教学方式
教学分类招生背景下,高职院校教学改革可以创建教师学生互动的混合教学模式。具体而言,可以在网络库中选取有效专业教学资源,针对大学生主体以及教学主体,合理选取互动性质资源。在教师的引导作用下,激发学生学习当中的主体意识,促进学生在专业方面积极主动性的提升。在线上专业技术理论学习结束后,与学生建立线下辅导联系。巩固学生专业教学当中学习的知识点。此外,校方需借助信息化时代的广泛性,进行教学分类招生背景下的全面调研,掌握社会当中对于学生培育的实际需求,并针对性展开培训,促进教师明确混合教学模式的实施。此外,高职院校负责人员需要依据自身情况建立学习资源库,为学生进一步打造更具实践价值的专业课程学习体系。如此使得学生明确专业的实践意义以及重要价值,避免学生进行专业学习是为通过考试考核等尴尬境地。
(四)打造智能化教学评价体系
教学分类招生背景下,高职院校教学改革信息技术运用亟待提升的问题,已经日益引起众多学者广泛关注。部分学者提出需要在信息化的基础上,打造智能化教学评价体系,以此实现高职转课程教学活动的综合评价。对学生进行教学评价,目的是保证学生扎实掌握理论基础,完成学习任务。而在信息化技术广泛实施下,需要借助计算机多媒体等新型技术,充分发挥数据整合、评价分析的作用,与传统评价方式互相结合,切实有效的反应学生学习状况。教师方面,可以引导学生建立评价小组,促进学生自我评价、互相评价等多元评价方式,将学生专业和表达能力进行估测,分析优势与缺点,便于之后针对性开展教学活动。在此过程中,学生可以充分认识自身在专业能力方面的欠缺,由被动灌输转化为主动探究,能够切实提升自身学习能力以及专业方面的综合素质。
结束语
在教学分类招生背景下推进高职院校教学改革,是一项长远且系统的工程。当处于不同院校以及面对差异专业时,由于教学异质性存在可能产生各类困境,需要持续进行理性思考以及长久实践探索。一定程度上,教学分类招生对于高职院校在“十四五”时期实现突破性发展具备重要现实意义,势必需要依据专业教育规律,不断推进基础课程改革创新,并在教学方式、教学思维着手进行布局,以此提升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质量。事实上,在当前中国教育由高速发展至高质量发展过渡时期,教学分类招生已然成为高职院校招生工作的核心渠道,更成为推动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必要因素。高职院校通过分类招生获取各专业优质人才,并在课堂上采用分层教学、媒体教学、混合教学等多元方式,予以学生更多学习选择。如此,对应学生可以依据自身兴趣爱好选择对应专业及课程,充分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袁潇,高松.高职院校分类考试招生制度研究[J].高教探索,2018(10):72-78.
[2]陈汉强.高职院校教学管理改革创新研究[J].高教探索,2017(1):119-120.
[3]董照星,王伟宜.我国高职院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回顾与审视[J].教育与职业,2020(17):17-19.
[4]姬睿铭.从模仿到特色:成人高等教育发展理念的嬗变[J].成人教育,2018(11):15-18.
[5]郭少卿,李虹.高职院校单招生教学管理现状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7(22):47-50.
[6]夏晓飞.分类招生形势下高职院校学生管理的供给侧改革[J].教育与职业,2018(21):57-61.
[7]董照星,袁潇.高职院校分类考试招生的途径、问题和对策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2):6-10.
[8]陈江.高职院校分类考试招生改革样态:问题与策略[J].高教探索,2019(2):97-102.
叶秀娟(1967-),女,汉族,浙江兰溪人,硕士,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预防兽医学的教学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