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翠玲
佛山市禅城区澜石中学
摘要:生物课是中学阶段实验科学开课最早的课程。本文主要探索在学习共同体理念下,通过师生间共建共享实验操作技巧和学习资源,加强生生间“口头表达与动手操作相结合”与“自主互助评价”的主动与反思学习,以及按照实验需要灵活机动构建任务型实验小组等指导策略——对刚接触生物实验的初中生采取的学习指导。旨在提升学生学习生物探究实验的勇气和信心,进而增强学生生物实验动手能力,提高实验成功率,最终有效帮助学生扎实踏入生物实验学习大门。
关键词:学习共同体 初中生物实验 入门指导
实验在生物学科学习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新课标明确指出“观察和实验是学习生物科学的基本方法”,四册的《人教版初中生物》教材,学生课堂探究实验就多达37个。教师若要帮助学生学好生物这门中学阶段实验科学开课最早的课程,那么指导他们顺利、扎实迈好实验入门第一步显得尤为重要。
而另一方面,学习共同体是指在班级教育活动中,以共同愿景、价值和情感为基础,以真实任务为核心,师生、生生之间持续的、深层的合作和互动,共同成长、共同进步的学习组织与精神追求。
学习共同体既是一种远景,也是一种学习模式。在大班制课堂中,笔者为了探索有效指导学生生物实验入门以及提升学生实验操作能力的策略,尝试把“学习共同体理念”引入生物实验课堂,把“情感、关系”与“严谨、科技”相结合,把“个体”与“同伴合作”相结合,为生物实验初学者设置课堂学习磁场力,进而追求生物实验学习的深度发生。经过一个教学循环实践,不难发现“学习共同体”的课堂师生/生生时时处于和睦包容互助关系,每每能有效促进学生严谨思考,勇于动手的学科素养养成。
一、师生共建共享生物实验学习资源,营造“安全/共享”课堂要素。
(一)初中新生迎来新课程必然遇到新问题:
首先,因为新接触生物学科,实验经验和操作能力几乎为零,所以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有,但更多的是无力掌控感、缺乏安全感的存在。这样的学习心理势必削弱学生生物实验操作能力,容易导致学生畏手畏脚影响他们的实验效果。其次,人教版初中生物教材里的探究实验步骤都是从专家、教师这些已经具备很好的实验经验与能力的成年人角度描述的。对于初学者而言仍存在很多细节空白,必然是挑战实验新手能力的难点。
(二)构建师生学习共同体,师生共建共享生物实验学习资源。
国内外许多研究表明师生关系的和谐度与教育信息传输的有效性呈正相关。生物实验课堂实施师生间的生物实验学习资源的共建共享,有助于打破因教材细节空白引发的实验初学者的不安情绪,以及学生因刚学新学科的不自信,从而营造安全、高效的学习空间。
例如:关于“洋葱鳞片叶内表皮临时装片制作”第二步“在玻片上第一滴清水”——这是教材上的描述。然而滴清水的量是多少,教材没有细致说明。有经验的生物老师都知道:胶头滴管由于规格不同,以及玻璃出水口大小、胶头的新旧软硬程度的不同,滴出的水滴量差异很大。若是再考虑到学生使用滴管时力度大小,那么出水量差异就更大了。而水量过多过少都会影响下一步操作,甚至影响临时装片制作效果。由于教材缺乏精细的描述,这些“操作空白”往往容易引发初学者操作偏差,进而使实验效果不佳甚至实验失败。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虽然失败是成功之母,但学生学习的信心更多是建立在不断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之上。因此,七年级生物实验课堂上,实施“师生间实验学习资源共享”策略,老师适时把自己诸多实验经验与学生分享。如前文“第二步骤在玻片上第一滴清水”,教师可组织部分学生在课前录制实验操作特写镜头,或直接画图板书的方式,展示水滴滴在载玻片后蔓延范围,以此直观帮助学生准确认知——实验具体需要的清水用量,而不是仅仅告诉学生滴一滴或两滴清水。
这样的指导不是祈使句不是阅读题,而是选择题。
在学生获得“需水量”这个经验标准的分享后,是否“增加”或“减少”需水量,应该如何操作,则最终由学生根据自己在实验过程的实际再作决定。分享经验细节给学生一颗“定心丸”,给学生直面实验过程中可能出现问题、困难的主动权,既提高学生动手操作的准确度,又能让学生对实验操作更有把握,正是为实验成功与新手之间架设一道增强学习生物实验自信心,提高学习生物兴趣的桥梁。
二. 把“学”置于课堂的中心,高度关注“口头表达与动手操作”与“互助评价”的主动与反思学习。
在推进学习共同体理念下的生物实验课堂里,我们不再让学生机械重复教材实验步骤操作,也不让学生只按照老师的指令进行实验。我们强调学生的组内或班内的分享过程——即,实验前学生经过自己阅读教材、观察视频后提炼有陈述实验步骤的要求;实验后又有分享实验结果,分析实验结论的活动任务。实验前学生只有完成表达分享(倾听别人分享)后,才能开始操作;同样,实验后只有完成分析任务(倾听别人分享)后,才能获得评价。
当然,高质量的学习需要构建倾听的关系。养成学生善于、乐于“倾听”指导方法最常见有三个,第一,老师注意倾听,无论是哪个学生说话都要认真倾听,学生看见老师听得那么认真,就会把老师当成一面镜子,潜移默化地也会注意倾听别人说话。第二,班级里总会有说话声音很小的学生,当他发言的时候老师千万不要说“你再大点声”,而是说“现在有同学正在讲一个很有趣(很精彩)的事情,大家要认真听”。第三,让其他学生用自己的话解释刚刚发言的学生的话,如果他刚刚并没有认真倾听,那么我们可以让刚刚发言的同学再说一遍,然后再让他解释。
这样的“口头表达与动手操作”结合的、活动的、合作的、反思的学习,不再是吵吵嚷嚷的,反而是一种安静的学习方式,充分体现学生的主动学习。
此外,学习共同体更关注课堂学习进程中学生的自主互助评价。这些评价方式包括——组内成员操作步骤的相互监控评价(如:显微镜使用练习中,观察这个步骤——把显微镜粗准焦螺旋往下降到几乎贴近载玻片的操作,同组其他成员的协助监看与提醒,能帮助实验初学者减少错误操作);包括——组间实验结果的交换查看评价(如:植物细胞、动物细胞观察结果的异组考察),都能有效促进学生课堂主体地位。把评价权力教给学生,既关注学生主体又能提升学生在生物实验中的主人翁地位。
三. “个体”与“同伴合作”相结合的灵活机动构建实验小组,把“合作”成为课堂常态。
众所周知,近代众多科学成果的获得都不再是个人单打独斗的研究所得,而是众多研究者的合力结晶。为此,学习共同体理念构建下的生物实验课堂,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的基本策略是一种“从个体出发,经过与同伴合作,又再返回到个体的学习”。——即,教师首先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因实验制宜,机动地组建大小不同组别(大组一般4-5人,小组一般2人),然后通过特点的教学设计活动引导组员进行分工,最后再落实到实验操作。
这种合作探究式分组有别于早期以前因实验仪器设备缺乏很多时候不能实现每个学生人手一套生物实验装置,从而不得不按照行政班级的座位,学生机械地被分成小组共同使用一套仪器而进行分组。学习共同体理论下的小组合作探究活动,最关键的是分工问题。教师尤其注重组员之间工作务必以“相互依赖,相互辅助”为原则的教学设计。如:七年级上册“洋葱鳞片叶内表皮临时装片的制作与观察”实验,一般采用2人一组开展探究。设计活动要求:两人排序各做一套临时装片(制作过程,互为检查操作情况并做好提纲式点评策略);然后再交换排序进行显微镜观察(同样组员间相互记录操作步骤)。这种关注指导学生组内分工策略,旨在强化学生合作意识,提高学生合作方法,为生物实验初学者的可持续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
七年级生物实验新手入门,就如新生婴儿蹒跚学步。总的说来:在学习共同体理念下,无论是“共建共享实验操作技巧何学习资源”,还是“推动口头表达与动手操作相结合的主动与反思学习”,又或者“按照实验需要灵活机动构建实验小组”,这些指导策略对于刚接触生物实验的初中生而言更多是创建安全稳定的学生学习环境,帮助学生进行实验时“心中有数”——这是学生学习的心理需求,也是学生操作能力从零开始坚实打好实验基础的需要,更是帮助他们形成严谨的科学探索精神,培养他们生物学科素养的重要环节。
【参考文献】
[1] [J] 付荣超.学习共同体理论及其对教育的启示.教育探索. 2010年第7期
[2] [J] 潘洪建.“学习共同体”相关概念辨析.教育科学研究. 201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