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明娟
广东省云浮市第一中学
摘要:在当前素质教育的背景下,中学班主任在学生心理教育方面将承担着日益重要的角色,而对于正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而言,其更多呈现的是叛逆心理,因此中学班主任在班级管理的过程中就需要针对其心理特点展开教育,以此更好地提升班风建设效果。本文将对中学生心理特点以及中学班主任的教育对策进行分析。
关键词:中学生;心理特点;教育对策;班主任
1 中学生心理特点
1.1 自信心不足、自暴自弃心理较强
对学业成绩较差的学生,他们往往受到的是嘲讽和批评,因此,在不对等的生活状态下,他们会产生一种低人一等的自卑心理,同时,初中生在不断地接受批评和指责时,也会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从而产生自信心不足、自暴自弃等心理特征。第二,则是部分初中生在长期被别人看不起自己的情况下,产生了怨恨和反感心理,从而极易造成思维扭曲和不良心理现象。长期这样,就会对学生的身心造成严重伤害。
1.2 不思进取,以违反纪律为乐
初中生思想活跃、敏感、参与意识强,部分学生在缺少父母管教的环境下,还不断缺少对自己行为的规范管理,在不计后果、不守纪律的情况下得到快感,从而对其思想道德素质的健康发展产生不良影响。比如一些初中生认为违反纪律是一件很“酷”的事,穿着怪异的衣服就是“个性”,酗酒打架就是“成熟”,这些行为产生的根源主要是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问题,而这些心理特点的产生又源于不同的家庭环境、社会环境和学校教育,因此只有深入分析产生这些心理特点的根源,才能更好地提高教育的针对性。
1.3 情感上难以自控
当今许多中学生对自己的情绪都呈现出难以调控的现象,心中还尚未确立健全的是非辨别观念,进而导致在遇到突发事件的过程中呈现出偏激情绪的现象,甚至到导致极端行为的出现,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由此使其呈现更强的逆反心理,同时又难以借助合理的方式进行情感表达,这将使得学生在日常的事务处理上出现攻击性以及反抗性。
2 中学班主任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展开的教育对策
当代中学生出现的种种不良心理品质将对社会发展产生不良影响,因此中学班主任作为学生管理的重要主体,就需要做好切实可行教育方案的制定工作:
2.1 人生价值的确立
中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以及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因此中学班主任需要引导其积极参与到人生目标的确立中,引导学生正确地确立是非辨别观念,并充分认知到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之间的关系,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对社会具有贡献的活动中,由此更好地为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奠定良好基础。期间还需要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学习知识的重要性,引导其自觉参与到学科理论的学习中,为振兴中华民族提供良好的知识储备。
2.2 道德品质的培养
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实际上也是心理学家所说的“心理断乳期”。不同的学生在不同的环境氛围影响下将会呈现不同的心理特点以及道德品质,尤其在独生子女不断增加的背景下,许多中学生已经养成了自私、任性、懒惰等不良行为人格道德,因此在班主任工作中就需要从学生身边的小事着手,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具有意义的演讲、竞赛等活动中国,促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在日常小事中内化对道德品质的感知,进而促使其形成良好的集体主义意识以及关爱他人的传统美德,这将为优化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奠定良好基础。
2.3心理教育氛围的创设
开展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周期长、综合性强的工作,因此,要使这项工作得到初中生的普遍欢迎,校方应根据相关经验,不断规划和优化心理健康教育在学科教学中的渗透路径,然后进行科学的部署。在此基础上,学校应定期组织任课教师进行总结,并结合国家最新的教学方针、政策等进行合理规划,充分引起教师在将心理健康知识融入教学过程中的重视,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例如在组织完成有关于亲情的主题班会后,班主任可以引导学生对班会中印象最深刻的内容进行感想表达,由此可以使得学生在回忆和思考的过程中更好地感知亲情的可贵,同时也能让其通过联想感知自身与亲人之间的关系,为培养正确的亲情观奠定良好基础。
2.4 学校家庭的结合
家校合作是强化学生心理教育氛围的重要路径,期间班主任需要与家长进行沟通交流,由此更好地对中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展开分析和优化策略的研究,尤其对于部分教育方式不当的家庭,班主任更加需要引导家长正确地看待中学生的行为变化以及心理变化,期间可以通过召开家长会总结交流教育经验的方式,促使各个家长与学校之间构建良好的教育机制,为引导中学生平稳度过青春期以及引导其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奠定良好基础。
3 结束语
总而言之,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呈现着更加明显的叛逆以及品德不端正的心理特点,因此作为中学班主任就需要做好学生学习以及道德培养过程中的引路人,进而更好地促进学生综合素质能力提升,为培养人格健全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奠定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高俪.初中学生心理特点及管理策略的思考[J].青年时代,2017(29):214-215.
[2]李美丽.浅谈05后初中学生心理特点与班级管理策略[J].中华少年,2019(7):210-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