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中生成,在“学”中生长,在“学”中生活——低年级以“学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浅探

发表时间:2021/8/3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3月9期   作者:施正琴
[导读] 教学过程是学生的认识过程和发展过程
        施正琴

        江苏省张家港市梁丰小学  
        【摘要】教学过程是学生的认识过程和发展过程,只有把学习的权利交给学生,让他们主动地参与学习,积极探索,在有所发现中才能有所收获。“以学为中心”的数学课堂,教师充分发挥主导的作用,引导学生不断调控学习行为,主动探索学法,不断归纳总结,完善自身的认知结构,形成学法体系,促使学法创新。
        【关键词】   学为中心   自主的学习者    评价    层次性
        《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获得不同的发展。”教学过程是学生的认识过程和发展过程,只有把学习的权利交给学生,让他们主动地参与学习,积极探索,在有所发现中才能有所收获。构建以“学为中心”的课堂,即在教学中规划与设计了“自主学习、交流互动、点拨指导”的教学策略,让学生学、思、悟,让学生的学走在教师教之前,学生在先学的基础上进行小组合作交流,在交流的基础上教师与学生共同进行探究。这一教学模式致力于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学生在“学”中生成,在“学”中生活。
        一、“学”走在“教”之前。
        叶圣陶先生说:“教科书上的知识是很有限的,所以从小学一年级起,就要鼓励孩子自己学习,……还要让孩子们高高兴兴地学,有滋有味地学。”“教是为了不用教”,使学生由“学会”转化为“会学”。学生自学的过程其实是对数学问题的初步体验过程,有助于帮助学生确定疑难问题,在课堂上有意识的参与到探究活动中,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实现数学知识的再创造,提高学习效率。
        一年级学生才刚开始系统的学习数学知识,让他们直接看书自学显然是行不通的。教师可以把教学的内容分解成一个个小问题,形成学案,让学生根据学案进行自学。如在教学口算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时,我设计了“明天谁来当老师”的情景,针对教学内容设计了如下学案:(1)看了书本74页的图你能提出什么用加法计算的问题?(2)上面所提的问题中,哪个问题你已经会解决了?是怎样算的?(3)在计算24+6时你是怎样算的?(可以利用小棒、计数器来摆一摆、拨一拨)(4)在计算24+9时你又是怎样算的?(想一想可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5)24+6和24+9在计算时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以前所学的两位数加一位数有什么不同?(6)在计算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时,你觉得该怎样算?计算时要注意些什么?学生根据学案去自学书本上的知识,并做好相应的记录。第二天,教师就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小老师们”讲解自己的所思所想。
        人本主义教学观认为:每个学生都蕴藏着独立学习的巨大潜能。以“学为中心”的课堂,让学生的“学”走在教师的“教”的前面,学生在自学中主动探究、质疑问难,提高了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使学生成为“自主的学习者”。
        二、“学”充盈在“教”之中。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内心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求特别强烈。” 以“学为中心”的课堂是学生展示自我的舞台,教师努力创设一个和谐、民主、进取的课堂教学氛围,把教学活动变成启发学生思考、活跃学生思维、引导学生自主参与的过程。改变了以往常见的师生一问一答“挤牙膏”式的互动方式,让学生与学生的互动交流占据课堂中更多的份额,即课堂中不仅仅是学生与教师的互动,更多的是在教师的组织下学生与学生的互动。


        如教学“口算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时,我创设了“谁来做小老师”这一情境,学生根据自己完成的学案来讲解自己对于知识的理解。一个学生说完以后,赞同的给与掌声,接着他会说一句:“谁要补充?” 这时有疑问或者要补充的学生就会高高地举起手,这位“小老师”就会担当起老师的角色邀请别的学生来交流。整个课堂上,教师创设了和谐、民主、进取的课堂教学氛围,给学生足够的自主学习的“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学生敢想、敢说、敢做。在课堂交流的过程中,学生的言说,不是“蓝本”,而是“镜子”。在这一过程,学生通过倾听,然后对照着各自自己的想法,其后的学生的言说,不是“照着说”,而是“接着讲”或者“我要补充”,使得教学活动真正变成启发学生思考、活跃学生思维、引导学生自主参与的学习过程。
        三、“教”服务于“学”之时。
        以“学为中心”的数学课堂,教师角色发生了根本性的转换,不再是课堂提问的垄断者,而是一位倾听者。学生能讲的,教师不抢着讲;学生讲清楚的,教师尽可能不重复讲。教师充分发挥主导的作用,引导学生不断调控学习行为,主动探索学法,不断归纳总结,完善自身的认知结构,形成学法体系,促使学法创新。
        如教学“口算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学生在根据学案进行交流,老师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提出了一些问题引导学生学习。如在交流用摆小棒计算24+6时,老师追问:10根小棒为什么要捆成一捆?用拨计数器计算时提问:个位满10个珠子怎么办?交流完24+6和24+9的计算方法后引导学生观察:得数的十位和加数比有什么变化?1个十是哪儿来的?练习巩固后又对知识进行拓展延伸:是不是所有加法得数的十位都会多1个十呢?是否多一个十由谁决定?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突破了难点,真正掌握了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的口算方法。
         以“学为中心”的数学课堂,教师除了要管住自己的“嘴”,更用好自己的“耳”,仔细倾听学生所说的每一句话,及时给与评价。评价时应对每个不同起点的学生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允许他们在一定时间内,逐步到位;其次,评价应及时准确,褒贬有度。对学生的创见,大力表扬;对学生的异见,充分理解;对学生的误见,宽容引导。使学生感受到学习,不是暴风骤雨般拳击比赛的过程,而是像那舒缓的、连续的打太极的过程。
        四、“练”针对于“学”之需。
        以“学为中心”的课堂,练习设计要充分体现因材施教、因人施教、分层施教的原则,从教材和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教学内容的要求和学生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设计练习。低年级儿童好奇、好动、好玩,设计练习时形式要新颖,生动有趣,如猜谜语、做游戏、讲故事等;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差异存在,在练习数量和质量的要求上做一些机动,使练习具有层次性,可以满足各层次学生的需要。
        如教学了“口算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后我设计了如下的练习:对于基础比较差的学生请完成书本75页的第3题;对于基础稍好学生则要求他们根据今天所学习的内容自己出5题进行练习;对于基础很好的学生我出题:2()+()=3(),2()+()=2()括号里可以填哪些数。练习的设计要由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从基本练习到变式练习再到开放练习,使每个层次的学生都有“事”可做。这种分层次练习形式,不仅有助于加深理解所学的数学知识,而且有助于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并激发学生思考问题的兴趣。 
        以“学为中心”的课堂,充分实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了每一个学生参与学习和活动的自信心,使数学课成为他们自主学习、自我发展的广阔天地;教师,应像萧伯纳说的那样:我不是你的教师,只是一个旅伴而已,你向我问路,我指向我们俩的前方。
【参考文献】
        1.2013年《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
        2.《给教师的100条建议》作者苏霍姆林斯基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