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政校企”合作的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模式探析

发表时间:2021/8/3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3月9期   作者:马艳艳
[导读] 在政府的支持引导下,校企双方致力于提高企业社会责任和职业院校人才
        马艳艳
        山东水利技师学院 255130
                
        【摘要】:在政府的支持引导下,校企双方致力于提高企业社会责任和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利用职业院校和企业联系协作的服务平台,加强企业与职业院校的合作,探索政校企合作的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模式,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为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服务。
        【关键词】:政校企合作  产教融合  协同育人  
        政校企合作,是指政府搭台,校企唱戏。政府部门以改革职业教育、促进就业和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目标,制定可持续的产业发展与职业教育政策。在政府的支持引导下,校企双方致力于提高企业社会责任和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利用职业院校和企业联系协作的服务平台,加强企业与职业院校的合作,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为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服务。政府、职业院校以及企业等三大社会主体基于共同的利益,在一定的制度约束下,提职业业院校学生人才培养质量,提升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共同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相互补充、实现互利共赢的一种合作方式。
        1.国外“政校企”产教融合情况分析
        国外产教融合的政策主要体现在各国关于职业教育的法律法规之中。政校企协同发展的模式最早始于职业教育,国内外关于政校企协同发展的研究主体为职业院校,其中享誉全球的有德国的职业教育和日本校企合作模式。国外产教融合的模式根据主导主体的不同可以大致分为三种:第一,企业主导模式,主要代表是德国的“双元制”、日本的“产学合作”。德国的“双元制”中,一元指职业学校,一元指企业,采取由国家办的职业学校与私人办的企业合作共同开展职业教育的方式,学生在职业学校进行传统理论知识的学习,职业技能则由企业进行培训。企业在职业教育中发挥重要作用,学生在企业进行职业技能培训的时间约占70%。日本的“产学合作”也强调企业的作用,其特点是:在企业内实施岗位培训的同时,在合作学校实行集中培训,并根据不同学段的特点,在高中阶段和大学阶段形成不同的产学合作形式,进而提高不同层级的职业技能人才培养质量。第二,校企并重模式,主要代表是美国的“合作教育”、英国的“三明治”。前者采取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项目的方式进行,参与方式可分为直接参与和非直接参与,同时设置“高等教育委员会”和“社区学院委员会”保障合作教育的有效施行,强调在职业教育中企业与学校的并驾齐驱。后者采用“学习一实践一学习”交替的课程设置方式,在交替时间上,有的以年为单位,有的则以月为单位。用工读交替的方式培养专业技术人员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掌握生产技巧,熟悉自己所从事的生产活动在整个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及其前后衔接的生产程序和关系。第三,学校主导模式,主要代表是澳大利亚的“新学徒制”,也称为“TAFE”,即职业技术教育学院。“新学徒制”,包括“学徒制”和“受训生制”两种类型,学生通过学徒制可以获得澳大利亚职业资格框架中从中级到高级的文凭资格认证[1]。


        综上所述,国外职业教育开展较早,关注产教融合,尤其是关注职业院校与企业的深度合作,是众多发达国家职业教育取得成功的关键。德国、美国、英国、日本等职业教育发达国家已形成了较为成熟的产教融合制度体系和运行机制,由企业、教育、劳工一起与政府合作开展职业训练计划,取得了世界瞩目效果。纵观国外发达国家深化产教融合的政策与模式不难看出,虽然不同国家推进产教融合的方式不同,但也存在一些共性。第一,都注重立法,注重以法律法规的形式为产教融合提供各类制度保障与经费支持;第二,注重根据本国经济的发展制定适宜国情的融合措施,切实考虑到生产与教育相结合、产业界与教育界相联合的发展路径;第三,注重利用社会力量参与学校职业教育,强调社会与职业学校的结合,切实提职业学校的教学质量;第四,强调企业参与学校职业教育,重视企业的参与动力和利益保障,强调校企合作共同推动职业教育的发展。这些成功经验对我国产教融合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2.国内产教融合情况分析
        进入21世纪后,“产教融合”概念逐渐进入大众视野。2011 年,教育部在《关于加快发展面向农村 的职业教育的意见》(教职成〔2011〕13 号)中提出了全面落实农村职业教育“产教深度合作”的要求,这可看作“产教融合”教育理念首次出现在国家教育文件中。此后,在国务院的《关于加快发展现代 职业教育的决定》及其他国家部委颁布的一系列文件中,“产教融合”概念则被明确规范,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政策制度设计得到不断完善,深化产教融合成为职业教育领域改革发展的关键问题,也是促进职业教育对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发挥引领作用的核心问题。自2014年起,国家对产教融合给予了前所未有的重视,产教融合进入到快速发展阶段。2017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会议上提出要“加快现代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同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提出“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是当前推进人力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迫切要求,对新形势下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扩大就业创业、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具有重要意义”2019年2月,国务院发布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再次明确提出“促进产教融合校企‘双元’育人”的职业教育发展方针。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将“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上升为治国方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7〕95号),将“产教融合”教育理 念确定为国家教育基本制度,并明确为我国整体教育办学理念。2018年10月,人社部、财政部印发《关于全面推行企业新型学徒制的意见》,明确企业新型学徒制要按照政府引导、企业为主、院校参与的原则,在企业(含拥有技能人才的其他用人单位,下同)全面推行以“招工即招生、入企即入校、企校双师联合培养”为主要内容的企业新型学徒制,进一步发挥企业主体作用,通过企校合作、工学交替方式,组织企业技能岗位新招用和转岗等人员参加企业新型学徒培训,促进企业技能人才培养,壮大发展产业工人队伍。2019年7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九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国家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实施方案》,提出“三个对接”,即按照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的原则,建立以产业发展和市场需求为导向,工学一体、产教融合、校企协同育人的技能人才培养模式。
        3.基于“政校企”合作的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模式
        2018年,人社部、财政部印发《关于全面推行企业新型学徒制的意见》,明确到到2020年底,力争培训50万以上企业新型学徒,形成政府激励推动、由地方财政给予学徒每人每年的补贴标准原则上不低于4000元。在政府激励机制的引导下,形成企业和学校踊跃参加的职业技能培训新格局,政校企三方共同开展技能人才培养,通过企校双制、工学一体的培养方式,组织企业技能岗位新招用和转岗等人员参加企业新型学徒培训,促进企业技能人才培养,壮大发展产业工人队伍[2]。在政府政策引导下,山东水利技师学院积极尝试各种形式的校企合作,通过引企入校模式、工学交替,“订单”式合作,面向校内外培养技能人才。
        (1)开展新型学徒制培养,优化人才培养模式:与山东明嘉勘察测绘有限公司合作开展新型学徒制培养,与企业按规定与培训机构签订合作培养协议,建立以产业发展和市场需求为导向,工学一体、产教融合、校企协同育人的技能人才培养模式”。
        (2)共同制定培标准:结合技工院校专业目录中的培养目标、职业能力要求,校企将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的原则,
学校在组织人才培养方案论证时,根据学校办学定位、相关行业领域的发展趋势和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专业的自身现状和特色,以行业需求为导向,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标准。培养标准既要符合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的国家标准,符合国家及行业人才培养要求,同时与专业认证标准相契合,使毕业生专业能力与产业需求无缝对接。
        (3)共同组建“双师型”教学团队:通过“岗位互聘”,聘请企业专家到校为兼职教师,根据专业特产到校授课或担任校外实习指导教师,参与到人才培养中。学校选派老师到企业中兼职。通过岗位互聘,不仅加强学校社会联系、实践教学,同时也使得老师向“双师型”教师成长。企业优秀高技能人才参与院校教学资源、培训项目开发或教学授课,实现学校培养与企业培训有机衔接。
        (4)共建校内外实训基地:校企双方从企业实际用工需求及对应专业核心能力需求的目的为出发,整合和分享资源,互利互惠,通过引企入校、建设校外实训基地,共同搭建产教于一体的实训教学平台。2019年获批淄博市校城融合项目,地方财政、学校、企业总共投资260万,共建多维地理信息工作室,面向社会开展技能培训、承办省级地理信息技能大赛,校企共同进行技术开发,取得实用新型专利授权3个,发表软著2个、论文20篇。2020年1月,引入山东潍坊正信质量检测有限公司入校,共建校内工程质检实训中心,对内开展一体化教学实训,对外承接检测项目。
        (5)共同评价培养质量:坚持应用型人才培养以能力为本位,产出为导向,人才的培养质量由学校来和企业共同评价。一是在校企共同制定培养标准的基础上,重视评价主体多元化和评价方法的多样性,重点检验人才适用度。除了本校的任课教师外,教育主管部门专家、同行教师、行业专家、用人单位等共同参与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二是加强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不断完善行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持续跟踪体系,持续改进人才培养方案和培养过程[3]。
        政校企三方合作实现了学校和政府、企业间的优势互补、资源共享、 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双赢结果。这在地方政府政策引导下,建立招生、人才培养、就业联动机制,推动院校与企业形成发展共同体。鼓励支持职业院校和企业根据自身特点和人才培养需要“引企驻校”“引校进企”,加强校企在人才培养、技术创新、就业创业、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方面开展合作。校企共同商定人才培养方案,根据专业的特点和企业生产的要求,开设课程,采用灵活的教学形式。这种合作模式涉及主体、对象、利益较广,因此需要不断完善和明确各方 机制和责任,以促进政、校、企三方合作培养人才不断深入,方法不断创新,制度不断保障。

参考文献:
[1]颜青.高职院校校企协同育人机制研究[J].《经济师》2021(6)
[2]林玉泉.国外职教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 探讨及其经验借鉴[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职业教育版 ),2009(4)
[3]黄文炎,校企共建行业学院构建“八个共同”机制为导向的产教深度融合协同育人模式[J].贺州学院学报,2020(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