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新课程教学的几点反思

发表时间:2021/8/3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3月9期   作者:郭健
[导读] 课堂教学是实施高中新课程教学的主阵地,
        郭健
        湖北省十堰市十三中

        摘要:课堂教学是实施高中新课程教学的主阵地,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素质教育的主渠道。课堂教学不但要加强双基而且要提高智力,发展学生的智力,而且要发展学生的创造力;不怕要让学生学会,而且要让学生会学,特别是自学。尤其是在课堂上,不但要发展学生的智力因素,而且要提高学生在课堂40分钟的学习效率,在有限的时间里,出色地完成教学任务。
        关键词:高中数学;新课程;教学;几点反思;
引言
        现代学科教育不再以工具性作为主要教学目标,而是集中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并重。老师在教学中除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课本知识外,还应加强其学习方法的指导,改变传统单一的教学方式,通过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关系。
一、构建和谐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
        新课改倡导老师要与学生多进行沟通,要求老师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平等地对待学生,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在民主、轻松的学习环境中成长,数学的教学过程,也是师生沟通、交流的过程,在新课程的指引下,老师们逐渐认识到关心学生、了解学生的重要性,在课堂中不能因为自己是老师就高高在上 ,而是要让整个教学充满爱和关心。现代教育的发展就在于老师在教学中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情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主动热情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我们在教学中难免会遇到后进生,作为老师,不是批评和孤立他们,而是要与这些学习好好沟通,分析他们的学习问题在哪里,然后因材施教地开展教学,多鼓励他们、支持他们,让后进生也能走上学习的轨道,提高自身能力。
二、教学中要“活用”教材
        新课程倡导教师“用教材”而不是简单的“教教材”。教师要创造性地用教材,要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融入自己的科学精神和智慧,要结合本地的实际对教材知识进行重组和整合,渗透乡土知识,选取更好、更贴近生活实际的内容对教材深加工,设计出活生生的、丰富多彩的身边的课例来,充分有效地将教材的知识激活,形成有教师教学个性的教材知识。
1.1教材不等于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应大于教材
        教学内容的范围是灵活的,是广泛的,可以是课内的也可以是课外的,只要适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的材料都可作为学习内容。教师“教教科书”是传统的“教书匠”的表现,“用教科书教”才是现到的问题让学生课前到银行去询问和调查,课上大家都展示了自己的调在成果,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事实证明,用实例能引发学生学习欲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1.2充分利用教材开创自由空间
        过去的教和学都以掌握知识为主,教师很难创造性地理解、开发教材,现在则可以自己“改”教材了,新的教材中编入了一些让学生猜测和想象的内容,以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各种不同的思维取向,还提供了大量供学生自由阅读的栏目以及课题学习。
三、注重学生主体作用和教师主导作用相结合
        新课改后,课堂教学不再是教师的一言堂,课堂教育教学以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和创新精神为出发点,但单一地把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精神放在首位,认为教师的地位只能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这样的认识,笔者认为有失偏颇,主张发现法的布鲁纳曾指出,学生发现活动的引起、维持和达到教学目的都要依赖于教师的指导,皮亚杰也曾说,认为儿童不需要指导,单凭自己就能意识到问题的所在,准确、清楚地提出问题,这是非常荒谬的。

笔者曾听过关于“二分法”的一堂公开课,在探究"逼近"思想的过程中,教师仅将几个问题抄在黑板上,而后请了大批的学生回答问题,但现场出现了“冷场现象”,很尴尬,教者也急得满头大汗。事后,大家共同交流得出;一是教师的情景设计不合理,二是教师未主动有效地引导学生,许多学生不知所云。因此笔者主张教师与学生应积极地“交流”,教师应进行必要的组织、启发和引导学生,做到“主体”和“主导”的平衡。
四、转变教育观念
        观念是行动的灵魂,观念决定行动。为此,必须打破旧的教育模式,更新教育观念.在教育内容、方式等方面摆脱低层次的知识本位教学,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在此基础系上,互相理解,互相尊重,真诚相待,教学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导演,是学生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着,不再是绝对的权威,而应当成为学生学习的伙伴和朋友。以往的教学过程中,学生过度敬畏老师,老师很少了解学生,这样师生之间无形中往往会产生很大的距离,不能很好的沟通,自然也就很难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学习的效率和进步的幅度自然也不高。此外,还有不少学生一直存有“数学难学”、“数学枯燥乏味”的思想观念。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畏难、先对数学定性的心理,在学习或与教师互动的过程中就很难激发足够的动力,观念决定出路 ,态度决定成败。只有保持与时俱进的观念、认真负责的态度,才能开启高效课堂的大门。
五、利用矛盾,创设疑问情境
        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习者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在教学中,创设有利于学习者建构意义的情境,是重要的教学措施和环节。在教学设计时必须进行“教学情境设计”。“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有了疑问才会去进一步思考问题,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创设质疑情境,让学生由过去的机械接受向主动探索发展,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个性。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依据教材特点,有目的、有计划地设置适宜的障碍,去引起学生的求索,对疑难问题积极思维。例如在解同一道题目时,不同的方法得出不同的结果,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通过对比分析,互相争执,真理越粒越明,学生的思维积极性也活跃高张这样学生不仅有效地完成了概念的理解、学习,对学生的思维品质也起到很好的培养和锤炼。
六、教学“三基”要重视
        众所周知,近年来数学试题的新颖性、灵活性越来越强,不少师生把主要精力放在难度较大的综合题上,认为只有通过解决难题才能培养能力,因而相对地忽视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的教学。教学中急急忙忙把公式、定理推证拿出来,或草草讲一道例题就通过大量的题目来训练学生。其实定理、公式推证的过程就蕴含着重要的解题方法和规律,教师没有充分暴露思维过程,没有发掘其内在的规律,就让学生去做题,试图通过让学生大量地做题去“悟”出某些道理。结果是多数学生“悟”不出方法、规律,理解肤浅,记忆不牢,只会机械地模仿,思维水平较低,有时甚至生搬硬套;照葫芦画瓢,将简单问题复杂化。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过于粗疏或学生在学习中对基本知识不求甚解,都会导致在考试中判断错误。不少学生说:现在的试题量过大,他们往往无法完成全部试卷的解答,而解题速度的快慢主要取决于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的熟练程度及能力的高低。可见,在切实重视基础知识的落实中同时应重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培养。
七、结束语
        总之,在新课程背景下的数学课堂教学中,要提高学生在课堂40分钟的学习效率,要提高教学质量,我们就应该多思考,多准备,充分做到用教材、备学生、备教法,提高自身的教学机智,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尚志,张思明.关于新课程必修模块不同顺序教学安排的思考讨论【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高中,2008(3).
【2】章建跃.数学教学方法的现代发展【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高中,2008(3).
【3】邵光华,陈雪梅.高中数学新课程实施效果的初步调查与研究 【J】 .数学通报,2007 , 48 (4):17 -21 .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