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丽
安徽省太和县大新镇小学 236600
摘要:数学当中的方程知识对于小学生而言一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学习方程这部分知识能够极大地促进学生自身的数学思维提升,引导他们去学习如何更好的使用方程思维来解决未知条件下的诸多问题。本文以北师大版本的四年级下册的数学教材当中方程相关的内容作为开端,探讨了关于小学四年级下册之后的方程知识在教学过程当中的实际教学应用。
关键词:小学;数学;方程教学
引言:数学是一门非常重要的教学学科,对于培养学生的数字敏感度、空间想象能力、逻辑推理能力、数字计算能力以及数学建模能力等等的数学方面的核心素养具有重要的作用。在较为传统的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当中,学生们一般是通过记住关于四则运算的不同组成部分之间所构成的各类关系,然后去利用各部分之间所形成的诸多关系来完成相关方程式的作答过程,根本而言也就是依照等式的基本性质来实现整个方程列示及解答过程。
一、学生当前对于方程知识学习的开展现状
(一)学生尚且不能完全理解解题过程,只能采用机械生硬的方法
在学习方程之时,很多学生并没有完全的理解方程的解题过程,目前仍采用的是非常机械生硬的解题方法,这几乎是学生进行了方程的内容学习之后所出现的普遍现象。方程相关的内容所开展的教学活动是从小学的四年级下半年才正式进行的,虽然已经开展了教学活动,但是由于一切都是刚刚开始,运用并不多,所以学生在短时间难以做到灵活的应用方程相关的内容,而之前的计算型学习方式解题思路使用频率仍然很高,所以也就造成了方程法的应用流于形式。
(二)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无法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一个学生的学习效果是否良好与个人努力分不开,但其实也与老师的教学方法是否有效相关联。方程法进行教学的时候固然另学生很难理解,所以很多的老师在开展授课的时候并没有把问题给学生来彻底的解释清楚,其教学方法过于陈旧,无法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这自然会影响到学生的积极性的发挥。甚至有的老师为了谋求个人利益,可以说是暗度陈仓的偷偷允许了学生采用传统的计算型方式进行解题,这样的行为简直是彻底影响到了学生在方程方面的学习进度,大大的降低了学生学习方程的效率。
(三)部分教师对于方程的自我认知观念上存在误区
小学时段的很多教师都在教授方程的过程中通常存在一定的理解偏差。因为这一部分教师通常认为方程的相关知识对于学生的学习影响并不大,所以他们普遍认为学生们并不需要十分精通方程的相关知识。有的老师则感觉与其跟学生讲完之后学生还是搞不懂,倒不如直接令他们记住解题的固定模板,足够帮助他们通过考试即可。这种不求甚解的教育原则,难以使学生扎实的打好教学基础,难以支撑今后学到的更为复杂的方程方面知识。
二、提高学生对于方程方面内容学习的有效性措施
方程相关内容的学习也是对方程解题思路的学习,旨在让学生能够在未知的条件之下知悉如何转变思路,寻求解题着力点,快速解决问题,是能够推进学生自身思维的发展,激发学生提升自身综合理解能力的重要方式。因此,对于方程的教学各环节设置应当是合理的,具体实施措施如下。
(一)从学生实际出发,提高学生对于方程内容的准确理解
课堂教学过程之所以以学生实际出发,是因为当前的教育改革以及时代的重大思想行为的转变正朝着这方面进行发展。所以,在开展方程的相关内容教学之时,教师要及时的转变教学思维,立足于学生的实际发展情况出发,深入的感知学生目前的困惑以及产生原因,从而一步到位,药到病除。
教师可以立足于传统的计算型方法之上,进而引导学生来巧用方程方法来进行问题解决。
例如,当面对“有A、B两袋大米,其中A袋现有大米72公斤,从A袋当中取出20公斤倒入B袋以后,B袋反而比A袋重了6公斤。请问A袋倒出20公斤后还剩多少公斤大米呢?”这道题时,首先让学生自主思考,学生大多采用了以往的计算型方法来计算,过了10分钟之后,老师叫停了自主思考过程,然后询问大家是否做完,部分同学纷纷表示“还需要一些时间”。这时,老师可以先用传统的计算型方法来向学生讲解,之后再补充用方程法来讲解,此处就不对具体的解题方法过多赘述了。在讲解完两种方法之后,学生们可以显而易见的了解到,应用方程法来解这类题目难度较低且耗时较短,学生们切实体会到了方程方法的应用效果,也就大大的加深了学生对于方程内容的理解程度。
(二)增设拓展练习相关题目,提升学生对于方程知识及方法的应用熟练度
当前所应用的小学教学过程当中有时会过度趋向于强调书面上的学习,所以会缺乏对于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但学生们其实开展方程学习而言更重要的意义在于为今后更深层次以及更丰富的数学教学知识的相关学习打好基础,所以教师应当以开展方程学习的过程为一个良好的开端,及时有效地增设学生们的练习开展实践,准备出更多更好的、更有意义的题目,来让学生们学以致用,将所学内容及时有效地应用到课本当中去。
例如在进行小学时段的“行程问题”当中的“相遇问题”的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在讲解完相遇问题这一部分内容之后,学生明白了,两个人自两个端点同时出发,直到相遇之时两人所走的路程即为时间乘以两个速度和。而假如课后,教师为了增强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可以给出难度较大的问题变形,以此来加深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的更深层次的认知。教师给出题目如下:“一只A、B两点之间的距离是15公里。小红与小明同时分别从A和B两点向另外一点沿两点之间的直线路径出发,两人的速度分别是6公里每小时和4公里每小时。当两名同学同时出发45分钟之后,小明发现自己的钥匙掉在了半路上,于是返程去找,走了几分钟之后找到了,然后又开始按原路径继续行走,又走了60分钟之后,两人相遇了。求问小明中间往回走了几分钟?”显而易见,这道题小有难度,属于相遇问题的变形。这时候教师就可以假设小明返程的分钟数为x,进而引导学生们进行解题。
(三)创设良好的情境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传统过程当中,教师在开展方程教学的过程当中,教学手段总会显得有些死板,有时会出现机械性的讲完方程相关概念的时候,给学生们布置出要么自行理解,要么牢记概念与公式的课后作业,之后就看作是教学过程完成,而草草了事。这样可以说对于学生的方程方面的学习毫无益处,且太过刻板的教学方式还会损耗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此,教师可以巧妙地创设一些生活情景来引导小学生进行思考,从而提升学生对于方成学习的学习兴趣。
例如,教师在开展方程方面的教学引入时,可以举出一些比较贴近生活的实例,比如说创设出如下的情境:“各位同学们,假设你在超市购物,你买了2斤橘子,6盒饼干,3只雪糕,已知结账的时候总共支付了36元,橘子的单价是3块钱,饼干的单价是4块钱,但小票上面的饼干的单价看不清楚了,那么如何推算出饼干的单价呢?”通过这样一个小情境,可以让学生们对于学习方程不再感觉茫然,而且还可以提升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结束语
综上所述,学习方程的整个过程就是要重点深化学生自身的思维,探索如何引导学生来转变思维方式,更好的面对现实当中的问题,及时找准突破口,然后解决相关问题。需要强调的是,进行方程式的求解过程也是在考察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的过程,需要将二者做到完美的协调,才能够真正意义上算是完成了方程的教学过程。所以教师要致力于以身作则,充分的重视起方程的教育过程,从而真正发挥出方程这一解题方法的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王素霞.小学数学解方程应用题教学策略探讨[J].数学学习与研究,2021(14):48-49.
[2]田进.小学数学方程教学略探[J].新课程研究,2020(32):124-125.
[3]王芳.探讨基于小学数学解方程知识的教学策略[J].小学时代,2020(17):3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