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灿斌
东光县于桥乡初级中学 061600
摘要:阅读是学生获取信息、生成技能的主要途径,也是学生掌握技巧,锻炼思维的关键方式。但是,在中学数学教学中,数学教师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总是易于忽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导致大部分学生阅读能力低下,意识不到阅读对于自身发展的重要作用。因此,本文从尊重学生,引导学生走出“零阅读”尴尬的视角,详细提出教学优化建议,以期为后续数学教学创新实践提供参考。
关键词:中学数学;数学教学;阅读;数学语言
前言:
通常情况下,当我们提及“阅读”,大多数人的第一反应都是“语文”。但其实,阅读并不是某一门学科的独有专利,而是与学生整体学习发展过程紧密相关的学习“必备品”。甚至,数学的语言特点,及阅读元素对于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提出着独属数学学科自身的细化要求,需要学生在学习数学理论的过程中,真正意义上读通读透,掌握公式、理解定理、运用图表。
一、基础整合,彰显数学语言独有魅力
数学作为一门讲究思维性、严谨性的语言学科。在教学形式不断创新发展的今天,要在正式课堂教学中,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首先,就需要数学教师提升自身,将数学阅读视作一个动态性、完整性的理解过程。而后,整理数学语言的阅读特点,如数学阅读需要体现逻辑严密性、思维严谨性,需要读练结合等,为学生创设相应阅读情境,让学生边读边想。为此,数学教师在平时教学活动中,就必须充分挖掘数学语言的独有特色,引导学生“咬文嚼字”,反复咀嚼概念、定义、法则等[1]。如,在教学“一元二次方程”时,教师通过实例解析先行引出“方程”概念,紧接着让学生思考并讨论方程的解、性质以及等式等内容,将文字信息输入大脑进行转化,从而形成自属见解。
二、构建模式,引导学生掌握阅读方法
数学教师要想引导学生高效阅读,不仅需要让学生学会阅读,从最基本的数学语言把握中走进数学。还需要针对学生在闲暇时间较少翻阅数学课本的现象,进行相应阅读模式构建,为学生创造与数学接触的多样机会,以此启导学生有效阅读,进而掌握阅读方法。
(一)写画并用
基于数学语言的抽象性,大部分学生在阅读中都会因为不能快速理解题意,而产生或多或少的泄气感。所以,此时就需要数学教师引导学生写画并用,将抽象的、隐晦的数学语言具象化、直观化。并且,在引导学生写画并用的过程中,数学教师还可以视情况而定的升阶要求学生每读一句话,就对该话中的关键信息展开提取、思考,将自己的见解标识于旁边,为良好阅读习惯形成打好根基[2]。例如,在教学“相似三角形”时,数学教师在知识引入上,从生活实例角度切入,为学生展示生活中的相似三角形,先行吸引学生注意力。而后,让学生使用“举一反三”,列举自己知道的其他例子。在多组图形被不断发言讲述之后,数学教师鼓励学生将这些图形画在纸上,相互讨论的探究这些图形的边角关系,切实深入相似的三角形概念本质。
(二)前后联系
数学知识之间相互关联,新知教学与旧知巩固之间也始终保持着一定的内涵一致性,作用至学生阅读能力形成。因此,启导学生阅读学习,数学教师必须灵活运用前后联系法,在每一节数学课的开始都使用3分钟左右时间,让学生结合自身对已学知识的吸收、掌握,而从系统性的认知角度去接触新元素,解读新材料,避免学一课忘一课的肤浅现象,并减少思维盲目性,培养思维连贯性与逻辑性。例如,在教学“中心对称”时,数学教师在课堂一开始先提问学生之前学习过的图形旋转,鼓励学生讲一讲旋转后的图形都有哪些性质?为学生列出实图,让学生在观察探究。而后抓住“中心对称是指两个图形的位置关系”的“位置”一词,以及“180度”这一核心数字,让学生脑内想象,联系之前学习过图形旋转知识做好新知学习衔接,对中心对称含义实质消化,最终掌握前后联系。
三、拓展内容,培养学生阅读习惯
新课标下的中学数学教材在基本图文搭配、色彩搭配等方面都更加契合学生胃口,课后练习题的设计形式也十分多样,适合阅读。因而,数学教师在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过程中,就可以以“拓展视野”为导向,大胆放手放权,留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独立阅读。自己则是以点播者、引航者的身份从旁协助,在学生有困惑,抑或是有质疑的时候,针对展开阅读启发。以此让学生走出传统教学模式中的教师依赖心理,更加对等、主动的与数学教师建立良性互动关系,搭起阅读桥梁,喜欢数学,喜欢阅读。同时,数学教师需要注意根据学生的兴趣取向,适当为学生拓宽阅读范围,启导学生认识阅读并不仅限于课本。教育软件可以是阅读拓展相关材料,课外书籍可以是阅读拓展相关材料,真实生活问题也可以是阅读拓展的相关材料[3]。如,数学公开课、数学读物、数学故事、数学竞赛等,只要是可以发展学生数学思维的内容,都可以作用于学生数学阅读能力提升。
四、强化记忆,理解数学知识逻辑
为了在数学教学中,让学生有针对性的阅读、吸收,数学教师同样也需要在中优化课前引导、课堂讲授、课后拓展的基础上,着眼对巩固、总结环节进行强化。毕竟,人的大脑总是易于对“抢眼”的事物感知、记忆,而对常见的、特征不明显的事物则无形忽略。因此,数学教师需要利用思维导图系统性、逻辑性的强化学生层次记忆,让学生更加通俗、便捷的掌握数学知识,理解数学逻辑[4]。例如,在教学“与圆有关的位置关系”时,数学教师先为学生列举实例,让学生对“切线、切点、公共点”等定义、概念初步理解。而后对应例子阐释相应性质特征,让学生的理论认知更加系统有条理。最终导出例题复习圆与点、与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结合具体例题,使用知识树分支结构引导学生对应分析,使学生将先前阅读学习的静态认知向对动态运用迁移。
结语:
综上所述,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引导学生走出“零阅读”尴尬,既需要数学教师转变观念,以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为主,给予学生契合的阅读启导。也需要学生自身挖掘数学阅读兴趣,基于内在潜能驱动,收集阅读材料,掌握阅读技巧,认真听、认真练。最终在读练结合模式中,提升自身数学阅读能力,使数学阅读更有方向,增效减负。
参考文献:
[1]吕磊.试析构建小学数学趣味课堂的有效方法[J].新课程,2021,(20):86.
[2]杨良治.精心发掘精深领悟精准表达——小学生数学阅读能力培养策略[J].名师在线,2021,(14):10-11+14.
[3]毛树明.重视学生数学阅读指导激发学生数学思维潜能[J].贵州教育,2021,(10):44-45.
[4]陈翠燕.让数学阅读成为习惯——浅探数学阅读在课堂中的渗透[J].小学教学参考,2021,(14):3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