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会彦
河北经济管理学校 050000
摘要: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因在事物发展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所以必须重视研究学生内在学习、消化的机制和原理,形成符合学生自身学习历史的途径和方法。同时,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需要把知识和活动进行有机整合,产生化学反应,切忌为了活动而活动,忽略学科特点,不利于学科素养的形成。通过学科活动和知识学习的有机融合,让学生做中学、学中做,真正吸收、消化、运用历史知识,提升学科核心素养,实现历史学习有趣又有价值。
关键词:中职历史;核心素养;路径探析
一、创设历史教学情境和活动
学科活动是历史核心素养形成的实践载体,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实践性。现代脑科学研究表明:“大脑本身并不能独立完成高级的认知功能,大脑和通过身体与外部世界的互动对于高级认知过程的理解起着关键的作用……对于心智的理解必须放到与身体的关系背景中,而这个身体是与外部世界互动的身体。”在教学中,教师可将实践性和思想性兼备的学科活动融入教学中,体现学科性、思维性、教育性并重的理念和原则,进一步激发学生参与的主体性和积极性,实现学科知识教学向学科素养培养的转化。
历史学科情境可分为理论情境和实践情境,理论情境可以是问题情境、思想情境和媒体情境。实践情境可以在学科活动或实地观摩中设置。学科情境的构建应把理论和实践统一起来,找到两者之间的统一性和平衡点,激发学生共鸣。
二、提高历史学科大概念的核心地位
学科大概念是反映学科本质及其特殊性,构成学科发展框架的概念。“它是一种高度形式化、兼具认识论与方法论意义、普适性极强的概念。大概念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词语,它背后潜藏着一个意义的世界,它超出了一个普通概念的应有内涵与外延,它是学科思想和理论及其体系的负载体。”就历史学科本身而言,大概念既可以是历史概念、历史脉络、历史结构,也可以是学生学习历史的思维方式、学习提纲、元知识,“是一门学科最为精华的灵魂存在体”,是历史学科其他知识的附着点和出发点,是最具价值和意义的历史知识。换句话说,掌握和理解了历史大概念,有助于学生搭建起历史发展、社会进步的脉络和框架,有利于学生将抽象、符号化的知识具体化、生活化,把知识从符号向意义概念转变。
中职历史课程标准把中国史部分分为古代史、近代史和现代史三部分。古代史的核心知识要点是制度更替、政权更迭、民族融合、农业文明、经济重心南移等等,这些带有高度概括性、包容性和解释力的概念,是掌握中国古代社会发展脉络的基点,是理解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形成的框架。近代史部分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思想解放运动、民族独立、国家解放等大概念,是1840年到1949年的百年近代史的主基调,是贯穿近代史教学的重要纲领。现代史部分的社会主义曲折发展、社会主义建设、新时代等核心概念,这些“元知识”衍生出的相关知识和概念,是深入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基础。在历史大概念的支撑下,历史教学可以衍生出诸多知识点和概念,这些知识点是搭建中国历史发展的脉络和主线。学生通过学习,从新旧中国的对比中,可以潜移默化地发现历史规律,总结历史教训,明白发展是硬道理,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定律,提升民族气节和英雄气概,增强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感。
三、建立历史知识构架,塑造学科知识内在联系
(一)主题知识点前后的衔接和整合
专题化的历史知识体系,牵涉前后知识点之间的衔接,具备了解释历史专题内容的功能。这一知识构架重在某一主题知识点前后的衔接和整合,起到整合历史知识,了解、掌握、运用一连串知识点把握历史概念和主题的作用。
在历史教学中,将历史概念和知识点有机串联起来,前后贯通历史知识,有助于学生对某一历史主题的整体把握,进一步形成完整的时空观念。
在“新中国的对外关系”这一主题讲授中,可分成“新中国成立后的外交”“70年代的外交”“改革开放之后的外交”和“新时代习近平外交思想”四部分,每一部分可再分为政策和成就两个方面。教师可将这一主题用完整的图表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通过主题学习,学生可以全面、系统了解新中国成立后每一阶段的外交关系,把握阶段特征,将对外关系的主线串联起来,形成知识框架,强化了在完整时空观念背景下的历史解释能力。在“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这一主题教学中,教师也可沿着“两极到多极”这一主线,从“两极格局建立的基础”“两极格局的建立”“两极格局的演变”“两极格局的终结”“世界格局的转换和重构”五个方面展开教学,将每一阶段的特征概括、提炼出来,连成一条完整的历史经络,打通历史概念、知识点和阶段之间的相互关系,提升学生整体把握历史的能力,进而形成较为完整的时空观念。
(二)历史动态知识概念构架
这一构架强调历史概念的掌握和梳理,按一定的时间顺序,罗列历史知识点和基本概念,将重要的史实、概念呈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掌握历史事件的时间、空间、过程、影响、意义、作用、目的和特征等基础性知识。这一构架重在构建历史知识的“点”,夯实学生历史构架的基础,形成唯物史观和时空观念。按新课标的课程内容,可将我国史部分按西周宗法制、隋唐三省六部制、明朝内阁制、鸦片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美苏冷战的逻辑搭建概念框架,每一概念内部的知识点需进行细化,重在掌握历史知识点,便于连点成线,以线立面,将历史内容串联起来,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重在唯物史观和时空观念的培养。
四、强调学科思维和学习方法培养
(一)学生从史料中分析有效信息,分析问题,提炼观点,选取有效信息支持书本论点。学生通过分析史料,坚持有一说一、不说满话的原则。教师切忌给某一事件或人物贴标签,以免对学生研究史料造成干扰,影响学生获取历史真相和本原。
(二)学生比较历史事件和现象的异同,从中寻找历史普遍规律和特殊规律,形成科学的历史认知。教师可以通过总结历史人物和现象的特征,为学生探索历史规律奠定基础。
(三)学生需重视和掌握历史发展规律和趋势,对历史人物的行为做出公允的评价,认识时代责任和担当,激发家国情怀。
(四)学生对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历史人物进行基本的分析和评价。教师的教学应遵循还原分析和评价的基本原则,即将历史事件、人物、现象置于特定的历史时空条件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形成科学评价。
中等职业学校历史课程标准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摆在了重要位置。培育学科核心素养,是历史教师面临的新命题和新任务。
结束语
综上述,中等职业学校历史课程标准提出了五大学科核心素养,分别是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并统一于历史课教学的全过程。基于中职学校历史教学现状,如何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在教学中引入、提炼、诠释历史知识,使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掌握历史知识和规律,形成理性历史认知,培养解读历史和总结历史的能力,是每一位中职历史教师的教学使命。
参考文献
[1]赵东财.基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下的中职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分析[J].发展.2020.(05):79-80.
[2]赵丹.核心素养下历史教学对中职学生健全人格培养的初探[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中旬刊).2019.(06):113-114.
[3]沈敏.中职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策略分析[J].现代职业教育.2018.(05):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