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春水
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宿迁高师分院 223800
摘要: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耻德是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耻感教育是高职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环节。现在的高职院校,耻感教育重视程度不够,学生羞耻感意识淡薄。加强耻感教育是新形势下提高学生核心素养的迫切需要,让学生做到有耻且格,不耻下问,从而筑牢道德底线,提高学习动力,提升综合技能。
关键词:新时代;高职学生;耻感意识
耻德是一种底线的伦理道德,知耻不仅可以加强人们的道德自律,还可以激发人们的进取精神,培养人们正确的道德品质。知耻不仅是情感体验,也是道德要求。高职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接班人,我们培养的建设者、接班人,必须是具有坚定信念和崇高理想的新时代建设者,拥护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认同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道德规范,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的时代新人。道德素质是高职学生综合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耻感教育更是高职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耻”是因为自己在知识、能力、德行等方面不够,或者是思想和行为方面有过失而产生的痛苦的感情体验。与羞耻感一起产生的是沮丧、害羞、内疚、屈辱、自我怀疑、自我毁损等。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自管子把“耻”规定为关乎国家生死存亡的四项基本道德原则之一后,耻不仅是情感体验,也是道德的要求。它是做人的标准,是道德教化的前提,是道德培养的保证,是培养良好社会风气的基础。耻感从个体来讲, 是区别于动物的重要表现,是做人的基本尺度和道德底线;从社会来讲,是建设文明和谐社会的基础、前提;从学校来讲, 是建设和谐校园的助推剂。耻感文化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是人们在认识和实践过程中自觉地求荣避辱的文化形态。针对当前高职院校学生经常出现失德失范行为, 注重培养学生的耻感意识、加强学生的耻感文化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一、有耻且格,筑牢道德底线
知耻,就是知道哪些是可耻不道德的,对自己言行的过失和对自己不道德、不负责任的行为有羞辱惭愧之感。在自己内心建立起辨別善恶、是非、美丑的标淮,这是一个人形成良好品德素质的重要条件;是自觉抵制不良诱惑的一种精神力量;是催人奋进的动力源泉。当一个人怀有羞耻之心,在受到他人或社会的批评和指责时,就会感到羞辱,告诫自己不做有损自己人格的事情,自觉遵守公德,履行社会义务。培养个人勇于认错、改过自新的品质,树立个人在交往和社会生活中讲道德、负责任的价值观。
孔子云:“行己有耻,使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气。”(《论语·子路》)
这就要求我们怀有一颗羞耻之心,不断提高辨别“耻”的能力,可耻的事情不要去做。 “行己有耻”是指确立最低限度的意识,不触及道德的底线。绝对不违反法律。同时,所谓“行己有耻”,需要增强自我控制力,拒绝不良的诱惑,不断磨练我们意志。掌握提高自制力的方法和技巧。增强“我不要”的力量;增强“我想要”的力量;加强自我监控。
在漫长的人生中,谁都会犯错或失败。犯错并不可怕。关键是要懂得如何利用错误让自己得到提升,让错误成就自己。人总要在犯错之后,才会领悟其中的原因,才会在改进中慢慢走向成功。当我们把一个个错误踏在脚下,就一定能达到成功的高度。青年学生更要知廉耻,懂荣辱,有所为,有所不为;培养自省的习惯。
在学习生活中,做了错事被老师批评,被同学批评,觉得很羞耻的话,怎么办?有的人变得激烈,容易发怒,用暴力、报复的方法避免耻辱,维护面子。有的人会责备自己,也会责备别人,对自己和别人失去信赖,远离他人。有人采取积极的方法,在知耻的基础上记住耻辱,并且承认自己的缺点,希望为改善自己而努力,并且相信自己的努力会有成果。也就是说,在感到羞耻的时候,正确的方法是从“知耻”到“记耻”,从“记耻”开始奋发,“有耻且格”,进而对自己的言行进行反省和修正。只有这样,才能不断进步。
我们还可从小故事中受到教育和启发:一个热爱公益事业的人为了筹集更多的资金,他经常在一些场合给大家介绍公益项目。有一次,他遇到了尴尬的场面。他把简介交给一位先生的时候,那位先生瞥了一眼内容,随手扔在了地板上。尴尬的几秒钟后,他弯下身子把简介捡了起来,对那位先生说:“对不起,打扰您了。这件事使他反省,他领悟了一个道理:做慈善,是我们要做的,不要认为别人都应该帮我们,别人没有义务一定要帮。过了几天,基金会告诉他收到了10万元的捐款,但是捐献者的姓名、电话、地址都没有留下。只留下三个字:对不起!他马上反应过来。应该是那位先生。后来媒体采访他时,他顺便提及这件事。主持人赞扬他了不起,他说,我没有了不起,是那位先生了不起。他知道自己的做法让人感到难堪和悲伤。勇敢地纠正了,也行动了。他真是太棒了。
其实,我们经常会动许多坏念头,说很多坏话、错话,做很多错事、坏事。没有羞耻心,或者无视羞耻心的警告,我们将一步步沉沦下去,甚至淹没。羞耻心,是人类的美德。
知道羞耻,而进一步采取纠偏行动,“有耻且格”更是美德,是勇气与德行结合,使人成为人,而不至于堕落的美德。
二、不知为耻,提高学习动力
我国一直以来就有笃行博学的传统。博学之所以重要,王充在《论衡·别通篇》里有了精彩的述说:“人不博览者,不闻古今,不见事类,不知然否,犹目盲、耳聋、鼻痈者也。”古人大都认为,一个人只有博学多识才能有本源,根深基厚,才能胸次自高,气象自大,才能文章有根据,下笔知取舍。南北朝时陶弘景进一步凝练为“一物不知,深以为耻”(《南史·隐逸传下·陶弘景》)当自己对事物不理解时,认识到羞耻,并成为学习新知识的原动力。
习总书记在2019年4月30日,纪念五四运动一百周年大会上的演讲时告诉我们,感到自己无知时,常怀羞耻之心,知耻而后进,知耻而后勇,要学会把耻辱化为前进的动力。这种尊重知识,积极学习的精神品格,值得我们年轻人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在这个时代,习总书记的讲话更具有指导性,正所谓知识就是力量,学习总书记的演讲具有指导性。所谓知识就是力量。现在我们已经进入到知识经济的时代,创新的时代,创新要靠智慧和知识,很多创业者不靠关系资源,政策,父母和政府,而是靠自己的知识,智慧,创新和能力,在经济和政治领域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在当下,有些人为了应付考试,只学习和考试相关的知识,或者只在学校学习,离开学校便不再学习,这是被动的学习,这种被动的学习的做法是不恰当的,我们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我们只有不间断的持续的充电学习,才能不间断持续的释放能量,顺应时代发展,实现个人价值。
青年学生要勤于学习、肯于钻研、乐于行动,在学中做,在做中学。时间的公平之处在于它给了每个人一天24小时。有的人能挤出时间学习、钻研、总结,每天都在改变;而有的人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没有什么改变。我们要努力成前者。青年学生还要善于学习。善于学习就是要掌握好的学习方法,要知道怎样去学习,善于在新时代利用现代科技方法学习。如利用网络课程、超星学习通、QQ、微信等方式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善于学习,要持之以恒,时刻保持“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的学习态度;要学思结合,慎思笃行,时刻保持“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学习精神。不能满足于仅仅掌握知识,更要善于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不能满足于获取知识的碎片,而要追求知识的“原点”与整体;不能满足于知识的快速获取,还要充分学会对知识的慢消化。要养成边学习边思考的习惯,不信书,不唯书,敢于批判,勇于质疑,博学而不穷,笃行而不倦,努力实现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的有机融合,做到知行合一、好学力行,努力成为理论功底扎实、实践能力突出、拥有创新创业能力,能够在服务社会中贡献价值、创造幸福生活的人。
三、不耻下问,提升综合技能
作为高职学生的主要任务就是学习知识和技能,在学习中我们还要做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不把向地位比自己低、知识比自己浅的人请教当作是可耻的事。李时珍曾花几十年时间撰写《本草纲目》,在写书期间,读过八百多种典籍,在研读古书时,发现很多人说法不一致,且相互矛盾,他便深入实践验证,亲自“采药”,同时向许多有实践经验的医生、药工、樵夫、渔夫等人请教,终于鉴别考证了历代记载的一千多种药物,为它们重新做出了科学结论。
竺可桢是一位气象、地理学家,在他去世前两周的某一天,当他得知孙女婿来到他家的时候,便迫不及待地叫他讲授高能物理基本粒子的基本知识。老伴劝他:“你连坐都支持不住,还问这些干什么?”竺老听了老伴的话儿,一边咳嗽一边说:“不成,我知道得太少。” 好一个“我知道得太少”!这种谦逊好学,不耻下问,甘拜人师,永不满足的精神,正是我国人民的传统美德。
你向别人请教问题,那他就是你的老师,不管是多么简单的问题,只要别人理解,而你又不知道,哪怕你是这个问题所涉及领域的专家,却也恰恰不会,就该去问。不懂装懂才是一种真正的耻辱,如果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就要有一种弯下腰来甘当小学生的精神,向别人虚心请教。一个人从一出生,来到这个世界,面对所有事物都是未知,这就需要自己不断地探索,虚心学习他人的经验,取长补短,扩展自己的知识视野,提高自己的实践技能。学习别人,让我们少走了许多弯路,节省出时间和精力,我们可以做其他的事情。古往今来,凡是虚心学习者,终成大器。
加强高职学生的耻德教育,将荣誉教育和耻感教育相结合, 培养学生的耻感意识。知耻远耻,激发学生的荣誉憧憬,将耻感教育与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结合起来,将耻感教育从课内延伸到课外, 切实依据学生实际情况, 进一步开拓实践性的教育内容。建构合理高效的教育模式。贴近学生实际,有的放矢,让知耻意识内化为道德, 外化为行为。培养现代化高素质的一代新人。
【参考文献】
[1]王晓华.为己成人:孔子为学思想的当代启发,教育文化论坛,2014.06
[2]居继清.三全育人下的育人模式的新思考,新课程研究,2019.07
[3]张锐.孔子“ 耻 ”之思想对高校德育的现代价值研究,硕士论文
[4]林桂泽.孟子“羞恶之心”对大学生道德培育的启示,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8,11
[5]周玉萍.孔子“知耻观”的内涵与当代借鉴,学理论,2019.5
[6]王 丽,丁海波.孔子论 “耻”的内涵及其当代审美价值,社会科学战线,20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