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泉
体育东路小学海明学校
【摘要】统编小学语文教材采取了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双线组织的基本架构与内容体系。本文从文本价值、教学价值双维度出发,对《青山处处埋忠骨》进行深度解读,在人文主题熏陶下,达成语文要素目标的教学,落实学科核心素养。
【关键词】 文本内涵 教学价值 教材解读
《青山处处埋忠骨》是统编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讲述毛泽东爱子毛岸英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光荣牺牲,毛泽东得知这个噩耗后极度痛苦的心情和对岸英遗体是否归葬的抉择过程。这是一篇基于史实的文学创作,也是写人的叙事性文章。
一、课文的文本价值
1. 文体结构
全文分为两个部分,两部分描述的事件发生在不同的时间。第一部分描绘了毛主席在痛失爱子岸英后的极度痛苦;第二部分写了毛主席在深思熟虑后承受着巨大痛苦决定让岸英遗骨葬于朝鲜,在情感上,第二部分是第一部分的升华。
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学习中,学生第一次接触了将文章划分为几个部分的篇章结构,如《小英雄雨来》。因此,《青山处处埋忠骨》中出现用数字划分的两部分,于学生而言并不陌生;需要注意的是,第二部分的情感是在第一部分情感基础上的升华,是学生较难把握的地方。
2. 人物形象
本篇文章最突出的地方就在于用生动、细致的语言、动作、神态描写体现了人物复杂、纠结的内心世界,塑造了毛主席普通父亲、特殊父亲、伟大父亲的形象,展现了毛泽东作为中国领袖的伟大胸怀。
(1)第一重父亲身份:普通父亲
在得知自己最心爱的长子毛岸英牺牲后,他和所有普通的父亲一样,为失去儿子而悲伤、痛苦。一整天不说话,没有吃饭,在不停吸烟的时候,他在想些什么呢?也许在回想自己和岸英为数不多的相聚;也许是在回忆岸英成长的往事,也许在深深自责自己,如果不将岸英送到朝鲜战场,也就不会有今天儿子的牺牲……一位老父亲对爱子牺牲事实的不敢相信、不愿相信,对儿子离开的极度不舍与痛苦在字里行间凸显,读者看到了一位普通父亲对儿子的不舍,一位普通父亲白发人送黑发人时的痛苦。
(2) 第二重父亲身份:特殊父亲
作为革命者的特殊父亲对儿子的愧疚,是普通父亲无法体会感受的,这位特殊的父亲因为自己工作繁忙,在爱子奔赴战场时,也未能见上一面;当惊闻爱子死讯时,未曾想竟和儿子永别了。较之其他父亲,毛泽东的失子之痛在内疚和悲伤中更甚。
(3)第三重父亲身份:伟大父亲
作为一名特殊的父亲,“儿子活着不能相见,就让我见见遗骨吧!”的愿望,不正是毛泽东内心最强烈的愿望吗?不正是他最合情合理的诉求吗?但对于爱子遗骨是否归葬的问题,他又作出了与自己心愿相背的决定——让岸英遗骨安葬在朝鲜。
三重形象,层层递进,让读者看到一个有血有肉、有痛苦有挣扎、丰满的伟人形象,也让读者从心底钦佩毛主席以国家为重的伟大胸怀,读罢文章深受感动。
4. 语言表达
本篇文章语言风格平实朴素,将人物的动作、神态和语言及周围环境的细节进行细致入微的描写,刻画出了文章人物内心世界的痛苦、煎熬、挣扎,凸显了人物丰满的形象,更突出人物的伟大。
(1)细致的人物动作、语言、神态描写。
如:“毛主席用食指按着紧锁的眉头,情不自禁地喃喃着。”、“毛主席下意识地踌躇了一会儿……毛主席黯然的目光转向窗外,右手指指写字台,示意秘书将电报记录稿放在上面。”惟妙惟肖,向读者传达了一个多么鲜明的人物形象。
(2)侧面环境描写,留白想象
例如:“写字台上,放着那封从朝鲜前线志愿军司令部发来的,由司令员彭德怀拟定的电报。”“桌子上的饭菜已经热了几次。”“签过字的电报记录稿被放在了枕头上,下面是被泪水打湿的枕巾。”无过多的修饰、讲述,这一个个事物,却让读者无限猜测、想象,还原当时的场景。
(3)数字、标点的特别作用
文中出现了多次数字的表述,如“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一支接着一支地吸着烟”、“桌子上的饭菜已经热了几次”,“岸英!岸英!”中两个感叹号的使用等,用数字、标点的直观性更深刻地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令读者震撼。
细节的凸显,承载着不同父亲形象的毛泽东内心的纠结、取舍、痛苦都一一向读者无言诉说。语言风格和表达方式,对于学生理解人物内心,感受人物形象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这也对学生刻画人物形象的表达上提供了范例,适合于学生进行仿写练习,学习如何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等刻画人物内心,塑造人物形象。
二、课文的教学价值
(一)课文的教学价值
1.单元编排意图
单元以“家国情怀”为情感主线,编排了与之主题紧密关联的4篇文章,除诗歌外, 每篇文章都紧扣单元语文要素:通过课文中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内心。《青山处处埋忠骨》是本单元的第一篇白话文课文,因此落实“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体会人物的内心”的目标和任务首当其冲,学生需要学会这种阅读方法,以便在后续课文学习中巩固、延伸,最后运用到自己的表达中,实现由读到写的迁移。
2. 课后习题的启发
《青山处处埋忠骨》的课文学习,共设置3道课后习题,明确了需要落实学生以下能力:语言概括能力、体会感悟的文本能力、查找资料能力。
把握文章主要内容是从三年级下册开始的能力训练,随着年级升高,学习内容的丰富,对于文章的主要内容经历了从“了解——学习把握——把握”的安排。到了五年级下册,能够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是学生需要掌握的一项学习能力。
通过人物语言、动作、神态描写体会人物形象的要素目标在四年级上下册都有出现,结合单元课后习题对比,可以发现,本篇课文在这一语文要素的学习中对学生独立探究的能力要求更高:《青山处处埋忠骨》的要求正处于承上启下的阶段,既是对之前体会人物心情、品质的一个巩固和迁移,又为后续体会多个人物内心的训练做好准备。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如何通过动作、语言、神态等描写体会人物内心,方法策略等是重中之重。
关于查找资料,四年级上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课后习题中,提出“查阅资料了解当时的社会状况,结合下面的诗句理解周恩来立下如此志向的原因”。这次明确提出“查阅资料”的学习要求,而同样是爱国情怀主题的《青山处处埋忠骨》,也因为文章背景距学生较久远,需要借助资料加深理解、体会。因此,这也是对之前查找资料学习能力基础上的延续和发展。
(二)教学建议
1. 感情朗读,体会情感
这篇文章不长,但感人至深,在作者平实的语言中,渗透着毛主席作为父亲的常人之情和国家领导人的伟大胸怀。文章很多文字带有强有力的情感,比如:“毛主席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接着一支地吸着烟。”“那一次次的分离,岸英不都平平安安回到自己的身边来了吗?这次怎么会”……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学生能够更加深刻感受文章所表达的情感。
2. 抓语言、动作、神态,揣摩内心
本文多处着墨,细致写出了毛泽东的语言、动作和神态,在这些的背后,其实是毛泽东人物内心的反映;在人物做这些动作、说这些话、表这些神态的时候,人物内心是怎么想的呢?都十分值得学生揣摩、品析,在充分了解人物内心的矛盾、挣扎后,学生对人物的了解就更加立体化,对人物的胸怀品质就更能真切感受。
3. 结合资料,品析关键词句
文章创作背景、历史背景距离学生比较久远,学生因生活阅历和对历史、人物的不了解,也将阻碍他们更真切地体会人物内心。因此,教学中,适当补充历史背景,能帮助学生更好理解品析课文。
【参考文献】
[1]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小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义务教育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 语文 五年级下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87-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