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舞以转之一字为众妙之门

发表时间:2021/8/3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3月第9期   作者:成星雨
[导读] 在读袁禾老师的《中国舞蹈意象论》之前,
        成星雨
        山西师范大学 山西临汾 041000
        在读袁禾老师的《中国舞蹈意象论》之前,其《中国古代舞蹈史教程》中就曾提及朱载堉“舞学”中一个最有价值的命题,即“‘转’者,众妙之门”。“转”在舞蹈编创与表演应用中的地位不可小觑,舞蹈技巧要“转”、身体运动要“转”、动作连接也要用到“转”。因此笔者便有了一些对《意象论》第二章的几点感悟。如下:
         “众妙”,在各门艺术中可指各种技能技巧;所谓“门”即窍门、关键之处、精华所在。“众妙之门”出自《道德经》: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玄而又玄,众妙之门。”这里,“妙”即体现的是“道”的虚玄无限的一方面,而“玄”则我们所讲的“道”的另一种说法,“玄之又玄”可以用“众妙之门”去说明。那“众妙之门”就可以说是“道”的又一解释。彭吉象老师曾在《中国艺术学》中将中国传统艺术精神提炼为“道”“气”“心”“舞”“悟”“和”六个字,“道”便被视为中国古代哲学的最高范畴,成为中国传统艺术的精神性,被总结在中国传统艺术精神的第一位。而这里,“转”被视作学舞之众妙之门,便等同于“道”在中国传统艺术精神中的重要地位,足可见,“转”在学舞中的地位。
        一、“转”在舞蹈动律中的体现
        我们所讲的中国舞蹈的根本特征之一,即“划圆”,在“划圆”中运动,在“划圆”中构图,在“划圆”中表演。在整个中国舞蹈动态造型中,始终贯穿着“终点回归起点”和“起承转合”的运动与结构原则。因此,中国舞蹈便被称为“划圆的艺术”。“划圆”是中国舞蹈质的规定,在这一规定下,形成了它自己的独特的身法、技法。身体运动的规律性法则称为身法,身体运动的技艺性法则称为技法。在某种意义上,身法与技法互通互融,相得益彰。中国舞蹈身法被行家们概括为眼、臂、腕、手、腰、腿、步、身等几大类。在具体训练中有这样一个口诀,即“身要拧倾动、臂要转肘而行、步要绞而走、翻转留身而做。”这个口诀便是“划圆”规则具体化的直接体现。在具体的实践中,行家们已将“划圆”形态概括为八个字——圆、曲、拧、倾、收、放、腆、含。其中“圆”被放在首位,因为“圆”正是经过“转”这一运动之后所形成的线条和轨迹。那这里便对“圆”作一个简述:书中对“圆”在舞蹈动作中的体现列举了一些例子,如:“云手”,双臂做揉球式的转动,同时与手腕的自转相配合,形成一个“大圈”套一个“小圈”的圆;“山膀”,双臂在拉开动作的运动过程中,手和腰的路线在一个立圆中运行,等等。此外,“圆”的动律不仅体现在手位上,其同时在脚位、体态上也有体现,如身体的拧倾、扭拧、折曲等,都属于“圆”的范畴。

总而言之,行家们便将中国舞蹈中的所体现的“划圆”动律,归纳为“三圆”、“两圈”,“三圆“即“平圆”、“立圆”、“8字圆”;“两圈”即“大圈套小圈”。
        当然,在这里也引发了笔者对于舞蹈专业的思考,艺术领域对于学术的理论研究,在一定意义上对其专业有着指导作用,但归根结底,舞蹈专业始终是一门以实践为主的学科,文字所能表达的效果始终局限在书面上,仅靠文字去介绍动作要领与轨迹还是容易让人晕头转向。所以在将这些实践转化为文字的同时也同样指导的笔者对于实践课程的学习,只有真正将动作学到位才能更好的将其转化为文字,以此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理论更好的指导实践的效果。
二、“转”反映的舞蹈美学原理
        “转”不仅仅在舞蹈动律中有所体现,而且还反映着舞蹈的美学原理。
        首先,“转”中蕴含着空间方位的意义,因为“转”的幅度和角度的不同,必然形成相应的方位调度。方位的调度在舞蹈中起着把控全局的重要作用。其次,“转”显示着时间差异的存在。或连续、或间断、或快转、或慢转,在不同程度上占据着不同的时间、反映着节奏的差异。舞蹈运动中的时间差不仅展示着动作结构的变化,而且也能带来视觉上的冲击,影响着舞蹈“美”的呈现。第三,“转”更是非常清晰地向我们展示着“运动”,而在这“运动”之后所定格的任何舞蹈姿态与动作造型,其“静止”的状态便会显得更加突出。动静结合,相得益彰,激动人心。此言之,“转”已明显具有太极的特点,因为时间万物都可看作是两极合“一”,即阴与阳、黑与白、动与静等等。第四,在“转”的运动中包含身体的支点的变换,又在不平衡中求平衡,不和谐中求和谐。同时,“转”通常在动作与动作之间,也起着连接纽带的作用。
三、“转”体现的古典哲学发展观
        前面阐述了转所体现的舞蹈动律以及所反应的舞蹈美学原则,以这两者为底,转在升华中恰恰体现了我国的古典哲学发展观。而中国舞蹈文化势必要从中国自古形成的宇宙观、伦理观中去探寻。
        首先,中国古代认同“天圆地方”的宇宙观,在这种最初的宇宙观中,将“天”,也就是宇宙视作一个圆形的,不断往复循环的运动整体,这便是“转”之一字的现实化。其次,中国的哲学是伦理哲学,那么,纲常伦理便成为一切思想和行为的出发点与落脚点。在各大博物馆中陈列的氏族文明中,相对稳定的农耕劳动维持着各个氏族形成的“圈”,这是一个由宗法血缘关系结合起来的伦理之圈。使得我们中国文化具有统一和谐的整体性特点。“生生不息”这个词,不单是古代人对宇宙运动的看法,同时也代表着古代人重视族类、轻视个体、以传宗接代为最终目的的观念,所谓“子子孙孙无穷尽”也。于是,这个群体的圈好似一条生命的长河。所以,中国的社会结构就像一个起点终点回归起点的0(圆),同人伦关系、宇宙运动形态一样,是一个圈,换言之,是一个没有棱角、没有冲突、没有间断、和谐圆满但却有些保守封闭的圈。
        “老子”在其宇宙生成论中讲“道”,并视其为本源,讲“道生万物”。因此,舞蹈的“众妙之门”——“道”凝练为“转”这一字,画龙点睛地揭示出中国舞蹈及其理论研究中最为核心美学问题,揭示出中国舞蹈所展现的中华民族千年文化底蕴。同时也让更多的舞者对中国舞蹈的“转”增加了一个新的认识,这也是最为本质的认识,即:“转”是一种符号,它既是中国哲理情感、伦理哲学的符号,又是以“划圆”为特征的中国舞蹈运动本质的符号。
        
参考文献
[1]袁禾.中国舞蹈意象论[M].文化艺术出版社:北京,1994:20-57.
[2]袁禾.中国古代舞蹈史教程[M].上海音乐出版社:上海,1998:272-27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