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茜
合肥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前教育系 安徽合肥 230013
摘要:“三下乡”是科技、文化、卫生知识在农村普及,是高校发挥实践育人作用的重要平台。“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存在学生重视度不高、资源配置不合理、缺少全程和系统化指导、评价机制尚不健全等困境。以“三全育人”理念为引领,完善大学生实践育人的整体合力,将实践育人贯穿到大学生涯全过程、渗透到教育教学和学生管理的方方面面,能够提高实践育人效果。
关键词:三下乡 ;实践育人;实效探析
中图分类号:G711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社会主义和核心价值为引领提出了课程、文化、科研、资助、实践、心理、服务和管理“十大”育人体系。 [1]高校坚持以立德树人为导向,将实践育人为切入点,引领和帮助师范生在社会实践中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增长才干。大学生“三下乡”是指科技、文化、卫生方面的知识在农村普及,促进农村发展同时,让学生在活动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是高校发挥实践育人的重要平台。因此,如何深化“三下乡”社会实践育人功能已是高校逐渐聚焦的课题之一。本文结合H高专院校“同心同行,筑梦金寨”社会实践团队为实践案例,探析“三下乡”社会实践育人成效,并依据“三全育人”理念提出切实可行的深化途径。
一、 “童心同行,筑梦金寨”社会实践团队的实践案例
《国务院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国发〔2016〕13号)中指出充分发挥村(居)民委员会、群团组织、社会组织、专业社会工作者、志愿者等各方面积极作用,着力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在生活、监护、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形成全社会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的良好氛围。[2]为了向贫困地区农村留守儿童贡献一份力,H高专院校积极响应团中央号召,在暑假前期组建“童心同行,筑梦金寨”社会实践帮扶团,由校系团委书记和专业课教师担任指导教师,以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为主要成员,团队前往金寨县吴家店镇开展为期十天的“七彩假期”教育帮扶活动,为吴家店镇的留守儿童送去关心、温暖和帮助。
(一)积极沟通调研,核实目标的针对性
农村“扶贫”,除了温饱,更重要的是教育问题。H高专院校选取了金寨县吴家店镇开展“三下乡”活动。在活动前一个月,校系团委与当地政府取得联系,实地考察后了解到当地存在教育基础薄弱、留守儿童人数多等问题,因此确定了以教育帮扶为主,以关爱、陪伴为辅的活动目标。
(二)凸显专业特色,实现理论转化
团队充分结合学前教育专业特色,制定常规活动兼特色主题的活动方案。通过集体备课、教案撰写、无生试讲提高学生的教学技能,引导学生坚持认真、严谨、务实的工作作风,提升学生志愿者专业素养,最大程度发挥专业价值。
(三)线上宣传,线下支教
团队将支教的焦点集中于留守儿童,结合儿童年龄特点,围绕爱党爱国、传统文化、科技实践、安全自护、感恩孝亲、课业辅导、心理健康等九个模块设置课程。团队还收集人物访谈、儿童作品等素材,在网络发布自制短视频《放飞孩子的梦想》,呼吁社会更多的人关注和帮助这个特殊的群体。
(四)申请实践项目,提高活动专业性
活动方案制定完成后,团队申报了校级重点实践团队、市级重点团队以及团中央“七彩假期”实践团队,依托项目平台,极大促进了团队与其他高校之间的交流,进一步提升了实践活动的专业性和科学性。
(五)共建社会实践基地,提供活动场地保障
H高专院校与金寨县吴家店镇共建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构建高校与实践基地共赢的工作局面,满足学生参加“三下乡”活动的实践需求。
(六)校系经费支持,确保活动顺利进行
H高专院校高度重视实践育人,设置专项活动经费,校系团委给予重点团队经费支持,基本解决了团队交通、住宿的费用。“三下乡“活动结束后,校系团委开展优秀团队评比活动,对表现突出的团队予以奖金鼓励,有效促进学生深入一线开展活动。
二、 “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育人成效
(一)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
学生通过生活体验、实地调研、访谈交流等方式获得贫困地区的发展现状,切身感受到脱贫攻坚带来的变化,进一步深入了解国情,让学生更加坚定“四个自信”。活动还充分利用金寨的红色资源,开展爱国主义主义教育。团队前往立夏节起义遗址——穿石庙参观学习,聆听曾参加对越自卫反击战、荣获三等功的老战士江本校讲述参战经历。在探寻红色足迹、重温红色记忆中,学生感受到和平来之不易,认识到青年人肩负的历史使命,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报国之志、强国之行。
(二)提升大学生专业水平
对于师范生而言,支教提供了教学活动的实践平台,可以让学生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实现了理论知识转化和拓展。除了对留守儿童课业进行辅导,学生志愿者还结合学前教育专业特点,准备了儿歌编写、手工制作、科学实验等活动,为留守儿童开阔视野的同时,增加了学生志愿者的专业认同感,不断完善知识结构和教学能力,为之后踏上工作岗位奠定基础。
(三)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
由于夏季是山洪灾害高发期,为避免集中教学带来的安全隐患,学生志愿者需要冒着酷暑入户开展一对一帮扶。贫苦地区生活环境艰苦,有的志愿者需要爬一段山路才能到达留守儿童家,日复一日磨砺了他们坚强的毅力。在这个社会大课堂中,学生志愿者们还提升了沟通交流、团队合作、随机应变等能力。
“童心同行,筑梦金寨”社会实践团在中青网等网站发表新闻稿件十余篇,荣获市级“三下乡”优秀团队、团中央“镜头中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摄影奖”荣誉称号。
实践证明,“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在提升大学生思想政素质、心理素质、专业素质等综合素质中起到重要作用,使大学生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
三、 “三下乡”社会实践育人工作的困境思考
(一)学生对“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视度不高
学生是“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主体,学生对活动的内容、意义的认识程度,直接影响其参加活动的积极性和有效性。目前,参加“三下乡”实践活动群体以学生干部为主,普通学生很少加入。有些团队活动重形式轻内容,为了获得奖项而夸大宣传,偏离了实践活动的初衷。
(二)“三下乡”社会实践的资源配置不够合理
资源配置包括人力、财力和物力方面。在“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过程中,指导教师的数量和对学生进行有效指导的能力会影响活动育人效果,在现实中,专职指导教师的数量较少,大部分高职院校暑期社会实践指导教师多以思政工作者为主,缺少专业课教师的参与,很多社会实践团队因缺少有效指导,只能自我探索、自力更生,无法达到实践育人的预期效果。[3]住宿、交通费是必不可少的开销,一些学生放弃实践项目的原因是缺少经费。学校缺少搭建稳定、长期社会实践基地资源,不能够为学生开展实践活动提供场所保障。
(三)“三下乡”社会实践缺少全程、系统化指导
“三下乡“社会实践包含校内理论教育和校外实践项目两个阶段。学校对“三下乡”社会实践重视程度不够,在校期间缺少对大学生展开相关宣传教育,很多学生盲目报名参加活动,在实践活动过程中也没有专业指导,导致社会实践活动不仅与大学生专业知识相脱节,更与思想正式教育理论知识相脱节。[4]
(四)活动效果评价鼓励机制尚不健全
评价可以发现问题和不断完善。学校大多采用单一、片面的量化评价标准,比如宣传报道数量、实践图片、实践心得、实践单位证明、实践成果等作为主要的评价指标,忽视了对社会实践开展的过程和真实性关注,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参加实践活动趋于功利化、形式化。
四、“三下乡”社会实践育人功能的拓展和深化途径
新时期“三全育人”作为我国重要的教育理念之一,贯穿于我国教育的全过程。所谓“三全育人”,即全程育人、全员育人和全方位育人。[5]就“三下乡”社会实践而言,也需要在“三全育人”理念下,进一步拓展社会实践育人的主体、时间和空间,构建内容完善、标准健全、保障有力、成效显著的社会实践育人工作体系。
(一)坚持全员参与,完善大学生实践育人的整体合力
学校各部门统一思想,共同贯彻社会实践育人理念。“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由团委牵头,学校教务、科研、后勤等部门全力配合,在活动指导、基地拓展、效果评估过程中发挥作用。成立思政课教师、专业课教师、辅导员组成实践育人教研室,负责“三下乡“在内的社会实践活动的教育、指导工作,提高学生社会责任感,增加参与“三下乡”社会实践的积极性,提升实践育人效果。[6]另一方面, 学校、政府、和社会 多方合作,共同培育“三下乡”项目。学校与社会实践基地建立长期结对关系,提供充足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支持。政府出台相关政策保障高校“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顺利开展。社会认识“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意义和重要性,为青年学生实践活动提供机会和平台。
(二)坚持全程育人,将实践育人贯穿大学生涯全过程
“三下乡”社会实践育人贯穿学生从入学到毕业全过程,学校要加强对“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动态管理,建立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考评机制,考评结果合格才能获得相应学分。通过结合每一级学生的年龄、专业、兴趣、时代背景、环境等特点,因时而进、因事而化、因势而新地组织开展大学生“三下乡”实践活动,实现内容与形式并重、培养能力与服务社会共赢的社会效果。[7]比如新生入校时开展“三下乡”优秀团队分享会、社会实践讲座等校内理论教育,对“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进行广泛宣传;分年级、兴趣制定“社会实践训练计划”,定期组织学生前往社会实践基地开展活动,并建立过程评价机制,对过程中发现问题及时弥补。
(三)坚持全方位育人,渗透实践育人到方方面面
学校要将实践育人渗透到教育教学和学生管理中,实现多角度、多维度、多层次育人。思政、专业课程可以融入“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元素,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引导学生利用所学专业知识服务社会。第二课堂开展形式多样、具有专业特色的“三下乡”品牌活动,通过“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方案评比、短视频展播、实践之星报告会等校园文化活动,营造浓郁实践育人氛围;积极开发各类资源,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开展线上宣传报道,以点带面,促进更多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
参考文献:
[1]王爽.新时代“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育人功能深化与拓展研究——以沈阳音乐学院为例[J].南方论刊,2019(04):103-106.
[2]国务院. 国务院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Z].2016-02-14.
[3]连鑫. 暑期社会实践的迷失———对大学生暑期实践活动现状的思考[J].教育现代化,2016(03):240-242.
[4]杨漾. 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大学生社会实践研究[D].保定:河北大学,2019.
[5] 刘胜男,贾晓丹.新时期高职院校“三全育人”教育模式的实施方案[J].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3).
[6] 孙小晨.地方高校师范生社会实践育人机制研究[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17(02):113-115.
[7] 张思豆.高校“三下乡”育人模式的实践与思考——以陕西师范大学地理科学与旅游学院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9(36):5-6.
作者简介:张茜(1989-),安徽阜阳人,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研究。
邮箱地址:240276621@qq.com
基金项目:安徽省高等学校省级质量工程项目(2019jyxm0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