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建构主体阅读改变方向

发表时间:2021/8/3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3月第9期   作者:文 勤
[导读] 语文老师要建构自己的语文专业知识,
        文 勤
        四川省广元市旺苍县实验小学
        【摘  要】语文老师要建构自己的语文专业知识,深入的解读文本,这就是一位语文老师的本体性知识,同时还要具有相应的专业知识和人文知识,形成自己的教育教学的体系。
        “结构是一个汉语词汇,由组成整体的各部分搭配和安排;建筑物承重部分的构造;构筑;建造等意思。”[]单从这个词语的意思我们知道结构就是框架,框架就是事物的整体构架。教师是专业技术岗位,职业的性质决定了教师本身就要有对应的知识结构框架,教师的专业发展需要怎么获取呢?专业阅读史,专业成长阶段。因此教师的发展必须要进行阅读,阅读是讲究方法的,我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如何阅读,构建自己的阅读主体结构呢?怎样改变自己的教学呢?如何与学生更深入的对话交流呢?……,隐藏在心底的问题像小火山一样爆发出来了。
         【关键词】结构 阅读 教学
        解读《文言文两则》的本体性知识:
        寻文言文之“根”
        文言文的“根”是什么?这里根的意思是根本,依据。静心思索:文言文的根表现在外在的字词句的语用功能;内在指的是文言文的文化、思想精髓,两者植根炎黄子孙的心中,影响古今中外文化,让中华传统文化熠熠生辉。
        一、文言文外在之“根”。文言文的表征就在于文言,文言文中多是以单音词,主要表现在字得书写,词语得意思,语法得使用上不同。
      
 
        这样一对比,我们不难发现,学习文言文,一定要把握古今语言的差别还是比较明显的,我们在教学中必须要字斟句酌,准确地把握文言的文字的意思,用法。
        二、文言文的内在之“根”。学习文言文就是学习文言文所言志,所载道。这些经过筛选出来的文言文作为课文,一定是文学中的优秀作品,传递出优秀的品质。我们一起来比较一下小学阶段的文言文的内容。

        这些简短的小古文,通过文言的形式表达深刻的道理,表达了古代仁人贤士的思想精髓,传递了美好的事物,值得仔细品鉴。
        三、解读文本,有的放矢
        明确了单元主题,语文要素,就得把这些要求落实到具体的课文之中,我们一起走进22课《文言文两则》。《文言文两则》即是两首小古文,一首是《囊萤夜读》,一首是《铁杵成针》。
        (一)解读《囊萤夜读》
         1.解读出处
        《囊萤夜读》选自《晋书·车胤传》。《晋书》共一百三十卷,包括帝纪十卷,志二十卷,列传七十卷,载记三十卷,记载了从司马懿开始到晋恭帝元熙二年为止,包括西晋和东晋的历史,并用“载记”的形式兼述了十六国割据政权的兴亡。
        《晋书》为二十四史之一,编者共二十一人。其中监修三人为房玄龄、褚遂良、许敬宗;天文、律历、五行等三志的作者为李淳风;拟订修史体例为敬播;其他十六人为令狐德棻、来济、陆元仕、刘子翼、卢承基、李义府、薛元超、上官仪、崔行功、辛丘驭、刘胤之、杨仁卿、李延寿、张文恭、李安期和李怀俨。从这则资料可以看出,《囊萤夜读》是管家记录下来的历史资料,具有考证,也正是这个原因这个故事传承下来,影响深远。
        2.文本解读     《囊萤夜读》
        2.1读准确。作为文言文,首先我们必须要正确的认读课文中的生字,才能准确地,有节奏地朗读。课文中得生字有:恭、勤、焉。这三个字我们只需强调“恭和焉”,除了这些生字我们强调了,还有一个多音字“盛”在本课应读”chéng”。
        2.2读准节奏。节奏划分为:胤/恭勤不倦,博学多通。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
        2.3理解意思。文言文多是单音节词,在前面三四年级的得学习中,我们已经知道文言文的学习关注课文中得注释,联系生活的得实际,联系上下文,结合文中的图片去理解文言文的意思。在这里这些方法同样可以用到,但是我们在这里要交给学生给文言文中的单音节词组词得方法,实际上这也是联系这些字在生活中的用法。如:恭:恭敬。勤:勤勉。倦:疲倦。贫:贫穷。综合上面的方法,翻译为:晋朝人车胤谨慎勤劳而不知疲倦,知识广博,学问精通。他家境贫寒,不能经常得到香油。夏天的夜晚,车胤就用白绢做成透光的袋子,装几十只萤火虫照着书本,夜以继日地学习着。
        2.4感悟品格。车胤的品格表现在学习条件得艰苦,让学生古今学习条件的对照,车胤这样得目的,学生浅显易懂的感受到车胤的品格。与此同时,适当的迁移囊萤映雪,凿壁偷光得故事。
        2.5感悟文化。正是车胤、孙康等这样古人的精神品格精髓是中华文化“真善美”得代表,在三字经中就有了:“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这就是文化,一种中华读书学习的“勤奋”,做事“无惧困难”。
        执教《囊萤夜读》的专业知识及人类学知识。
        一、对话叩开心门。
        一间看似和平常没有多大差别的课堂正一如既往的进行着,师生探讨着“夜以继日焉。”这一句时,一学生举手了,囊萤确实不简单,能坚持做一件事,但是老师,我每次给自己设定了目标,总是开头做的好,后来就放弃了。这时,全班其他学生接着他的话题,你说的和课文学习有什么关系,大家的话匣子就转移开了。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怎能置之不理,这就需要教育的智慧去处理,需要为学生提供对话的空间。我随机说:“话题表面看确实如此,但是我们仔细想想,囊萤也是如此,会怎样呢?”一学生举手了:“那他就不能成功,就不能有那么多的成就。”我点点头,示意他坐下,接着说:“如果每一个人,都这样,又会是怎样的社会呢?”大家沉默了。稍等了一会,就是提问的孩子大声地说:“这个社会就不会进步了,人类可能也不会进化了。”大家听了,哗然了。但是,确实如此,如果没有坚持,没有坚持学习,一切都不敢想象。
        这是与文本的对话,师生间的对话,生生间的对话,这样的对话激发内心的思维,打开人的认知世界,内心世界,让知识自然而然地走进自我,内化自我。我的知识来自于哪里?《论对话》、《人是如何学习的》等教育学书籍诠释了这个话题。
        二、营造润泽教室。
        《囊萤夜读》的课堂教学接近尾声了,我提出了学习相关的成语的拓展,班级最好的学生说话了:“囊萤映雪。”我接着问:“这个成语的历史人物有哪些?你能讲讲这个故事吗?”他说:“车胤和孙康。故事当然也就脱口而出。”接着就这么继续着,“凿壁借光,故事是这样的……。”一个孩子又补充了,“匡衡虽然小时候很勤奋,但是成才以后确是另外的一种人了……。”我就又给了他们时间对此展开交流。《静悄悄的革命》一书指出营造一间润泽的教室,学生在这样的场景中,一个一个的展开对话,有了这样的话题,师生间对此做出的应对:倾听与对话,这样的教室就是润泽的。
         本体性知识的拥有增加知识的厚度,教育学知识拓展人生的宽度,教师具备了这些知识,才能游刃有余,我要建构自己的知识结构,为我所用,用阅读指引前行的方向。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