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智库产业化的困境与优势

发表时间:2021/8/3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3月第9期   作者:黄惜
[导读] 智库作为提供专业咨询的机构,
        黄惜
        厦门理工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福建省 厦门市 361000
        一、高校智库产业化
        智库作为提供专业咨询的机构,“独立性”和“非营利性”是智库区别于其他社会机构最为重要的特征。[李安方,《智库产业化发展的基本特征与操作》,重庆社会科学,2016年第6期,第93页。]高校智库产业化,是以“产业化”为桥梁,连接智库与市场,实现智库的市场化,在市场竞争机制下,实现优胜劣汰。从目标而言,高校智库产业化是为了提升智库效益,而不是改变智库的性质。高校智库产业化,智库的非营利性、专业性和独立性等基本特征并不会发生变化。由此,高校智库产业化的原则是平衡市场化和非营利性之间的关系,保障智库的专业性和独立性。
        高校智库产业化首先要平衡市场化和非营利性之间的关系。非营利性是智库最重要的特征之一,不管是官方智库,还是半官方智库,亦或是民间智库,都不以盈利为目的。近几年,我国高校智库快速发展,数量持续增长,规模不断扩大,发展瓶颈逐渐显现。首先,经费成为困扰高校智库发展的重要因素。社会捐助、科研成果获利尽管为高校智库提供了部分经费,但高校智库大部分经费来源于高校的办学经费,而我国高校的办学经费大多来自于财政拨款。由此,我国高校对财政拨款的依赖性极强。其次,智库受众面较窄,影响范围有限。长期以来,高校智库以服务政府为主,工作内容集中于解释和论证政府的政策,智库成果指向性十分明显。因此,我国智库的社会影响力十分有限。高校智库产业化,通过引入市场机制,扩展智库的经费来源,增加智库的运营和科研经费,为智库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在产业化过程中,高校智库要平衡市场化和非营利性之间的关系,既要为智库发展提供充足经费,扩展智库的社会影响力,又不能过分市场化,导致智库成为营利机构。
        二、高校智库产业化的困境
        根据CTTI2019年的统计数据,我国拥有高校智库572家,超过智库总数的三分之二,是我国智库的“主力军”。我国高校拥有完善的学科门类、丰富的科研资源和强大的师资力量,依托于高校的高校智库,能够充分利用高校的这些资源和优势。得益于此,高校智库不仅数量众多,涵盖领域广泛,成果丰富,还有较高的社会和媒体影响力。这些既是高校智库的优势,也是高校智库产业化的基础,更是高校智库市场竞争力的保障。不过,高校智库发展也面临着诸多困境。
        首先,高校智库现时市场化程度低、独立性不足。我国高校智库虽然有较高的社会和媒体影响力,智库成果的市场化程度却较低。一方面,许多高校智库受限于非营利性机构的自我定位,并不关注成果的市场化。另一方面,高校智库的服务对象以政府为主,成果需求面较窄。我国智库行业起步较晚,最初大多为官方智库,以“建言献智”为宗旨,非营利性成为智库的一个传统。对于部分能够市场化的成果,高校智库没有给予足够重视,往往没有及时转化为经济效益。由于将政府作为主要服务对象,高校智库的成果大部分都不面向市场,不能满足市场需求。此外,高校智库的经费来源高度依赖财政拨款,直接影响了智库的独立性。
        其次,高校智库质量良莠不齐,分布散乱,体系化程度低。我国高校数量众多,但高校发展不均衡现象十分严重,既有实力较强的“双一流”高校,也有普通的地方院校,差距十分明显。高校智库分布在众多的高校内,依托的师资力量及可供利用的资源分布十分不均衡。当前高等教育领域所存在的财政性教育投入结构矛盾, 即中央属高校投入较多、地方属高校投入不足。[石玉玲、廖湘阳,《两类高校办学经费的比较》,高教发展与评估,2020年第7期,第64页。

]事实上,“双一流”高校不论师资力量还是办学经费,都远远超过其他高校。与此相对应地,高校智库之间的差距也十分明显,既有属于国家高端智库的高校智库,也有几乎没有任何影响力的高校智库。此外,不同高校的智库和同一高校内的不同智库往往各自为政,缺乏协调合作。
        第三,高校智库内部治理结构不够严谨。智库的内部治理结构包括各类规章制度、工作人员的分工协作、科研人员的针对性研究。我国高校智库尽管数量众多,但大多数并没有经过专业的制度设计和规划,缺乏科学合理的治理结构。同时,智库的工作人员大多由高校教职工兼任或者专任,缺乏专业的智库工作训练,很多并不掌握智库工作流程和要点。此外,高校智库的科研人员大多都由高校的科研人员兼任,并不专门从事智库工作。
        三、高校智库产业化优势
        高校智库产业化,目的是引入市场机制,通过竞争实现优胜劣汰,提升智库效益。产业化不仅能够拓展高校智库的经费来源,增加高校智库的运营和科研经费,提高智库的独立性。对于高校智库本身而言,产业化能够倒逼智库完善内部治理结构,建构系统化的智库体系。市场条件下,高校智库不再躲在“象牙塔”内,而是要接受市场的考验,相互竞争。市场竞争可以给高校智库带来危机感,促使高校智库提升运营和科研效率,提供影响力,以便在竞争中生存下来。
        高校智库产业化不仅能够拓展智库的经费来源,也能增加智库的经费,从而提高智库独立性。目前,我国智库大多属于国家事业单位或者具有政府背景,经费主要来自于财政拨款,对政府的依赖性极强。以教育智库为例,91.1%属于全额拨款单位,8.9%属于部分拨款单位,经费完全自筹的一家也没有[付卫东、付义朝,《我国教育智库建设的现状、问题及展望》,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2期,第169页。],这种现象在高校智库中也十分普遍。财政拨款有着严格的预决算和审查机制,弊端是经费来源单一、增速缓慢,独立性不足。高校智库产业化,通过提高市场化程度,增加社会捐助和科研成果获利,实现经费“开源”,打通智库与市场之间的笆篱,促使智库重视市场,将部分精力用于面向市场的科研,及时将合适的科研成果转化为经济利益,增加科研成果盈利。
        产业化不仅高校智库“开源”,也能促进高校智库“提效”,提高运营和科研效率,提升影响力。除了少部分成熟的高校智库以外,我国大部分高校智库都属于“兼职”性的,没有专业的制度设计,运营人员由高校行政人员兼任,科研人员则由高校教职人员兼任。直接的后果就是专业性不足,运营效率低。市场机制下,优胜劣汰,激烈的竞争能够倒逼高校智库完善制度,构建合理高效的内部治理结构。同时,产业化带来的竞争及额外的收益,能够有效调动运营人员和科研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改变以往“吃大锅饭”的局面。
        产业化还能有效推动高校智库之间的协调合作,形成规模效应。目前,我国高校智库“单打独斗”的现象十分明显,尽管数量众多,不仅不同高校之间,同一所高校内的不同智库之间的合作也十分有限。直接后果是同一领域的智库之间无法及时共享信息,研究同质化、重复化,跨领域的复合型研究更是凤毛麟角。现代社会,不管是政府,还是企业,做决策时面临的都是负责局面,所需的决策参考往往是跨领域、跨学科的。产业化带来的竞争,能够有效推动高校智库抛弃“闭门造车”,改变“单打独斗”的局面。
参考文献:
1李安方,《智库产业化发展的基本特征与操作》,重庆社会科学,2016年第6期,第93页。
2石玉玲、廖湘阳,《两类高校办学经费的比较》,高教发展与评估,2020年第7期,第64页。
3付卫东、付义朝,《我国教育智库建设的现状、问题及展望》,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2期,第169页。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