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璟璇
扬州大学第二幼儿园
摘要:所谓习惯,就是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某一条件下自发表现出来的一种固态动作或者行为。我国著名心理学家孙晓云先生曾阐述过“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幼儿命运的主载体,是幼儿通往成功的钥匙,是终身的财富,也是人生的格调”。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当下幼儿的发展需求,也是教学工作者应承担的责任以及义务。基于此,本文将对幼儿教师正确培养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的方法进行分析。
关键词:幼儿教师;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方法
前言:教师需要将良好的文明礼貌,作为一种长期的习惯、意识来培养。在这样的过程中,教师要通过提出要求、呈现示范、不断激励和深入督促等相结合的方式,对幼儿的认知能力进行全面调控,将文明礼貌的意识播种在具体的言行之中,使良好的文明习惯伴随幼儿的人生。
1 培养文明习惯需积极落实行动
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也不是仅仅依靠教师的告知就能形成的,而是需要幼儿在长期的坚持中一点一滴地不断渗透。幼儿行为习惯的养成需要教师的细致点拨与引导。养成良好的文明礼貌,是作为生命个体应具有的重要素质,需要从小在生活中逐步养成。
比如,见到认识的人要主动打招呼,这本来就是一件非常简单的事情,对于幼儿来说,这也是接触社会的开始。很多教师都习惯于将纯粹的礼仪知识传递给幼儿,直接告诉幼儿,遇到认识的长辈要主动打招呼、问好。实际上,这样的方式很多幼儿最初由于好奇和一时的热度,在短时间内还能够做到,但时间久了,就会将所有的礼节要求抛到九霄云外。因此,幼儿园的礼仪教育不能看成是一种教学的要求,更不能当成一种知识的积累,而要从更加广阔的视角,朝着更加长远的目标去关注和实践,为幼儿的可持续性发展提供助力。
鉴于此,教师需要将良好的文明礼貌,作为一种长期的习惯、意识来培养。在这样的过程中,教师通过提出要求、呈现示范、不断激励和深入督促等相结合的方式,对幼儿的认知能力进行全面调控,将文明礼貌的意识播种在具体的言行之中,使良好的文明习惯伴随幼儿的人生。
2 环境配合,熏陶强化
养成良好的行为道德习惯,与幼儿所接触到的环境密不可分。为此,教师应从应该良好的幼儿园氛围入手。例如,引导幼儿学会感恩、尊老爱幼、爱护环境团结友善等。教师在生活中应与其他幼儿教师做到和谐相处,对待家长彬彬有礼,对于幼儿应坦诚相待;在开展游戏的每一环节中应具备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善于发现幼儿身上的闪光点,并及时地对幼儿进行鼓励以及表扬。又如,以优带差,让热爱劳动的幼儿带动劳动能力较弱的幼儿;在游戏中将幼儿分为不同小组,鼓励幼儿进行合作游戏等,在游戏中哪位幼儿表现出色教师就表扬谁,从而使幼儿明白互相帮助是一件好事会受到教师的表扬与喜欢。通过这样简单的小事,幼儿便会懂得关爱他人,从而激发他们参与游戏的兴趣帮助他们养成良好习惯。
3 教师以身作则,做幼儿的榜样
受年龄的限制,幼儿时期的幼儿并未形成良好的经思维能力,贪玩好动是这个时期的幼儿的标签。由于经对于事物认知水平的不足,幼儿具有较强的模仿能力,验对于他们而言,模仿较多的对象便是教师,他们对于教师的言谈举止的观察得最为详细,感受得最为强烈,而「启且不加选择地模仿教师的言行举止。对于幼儿来说,示教师所说的话便是最高命令,在幼儿犯错误的时候经常会听到“教师是这样说的……教师是这样做的……”为此,对于幼儿这样的问题,教师应及时约束自己的行为,严于律己,凡是要求幼儿做到的事情,自己首先做到;不让幼儿做的事情,自己也应以身作则,若是出现违反行为,应勇于在幼儿面前承担错误,争取幼儿的原谅。教师是幼儿的第二个家长,应在教学中为幼儿做好表率,严格约束自己的行为,促使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4 培养卫生习惯需关注生活实际
良好的卫生习惯不仅是养成教育的重点,更是每个生命成长所需要关注的重点。
但从当下的实际情况来看,在常态化生活中,大部分幼儿的生活起居已经被父母所包办,所以个人的卫生习惯相对较差,生活自理能力相对薄弱,这就意味着教师要从幼儿成长的起始阶段着手,培养幼儿的卫生习惯。怎样才能让每一个幼儿都能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而且将这种习惯嵌入到他们的实践活动之中?教师可以从幼儿的认知规律入手,尝试运用顺口溜等方式,鼓励幼儿从生活的点点滴滴做起,逐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为幼儿的终身发展打好基础。
以最简单的“洗手”为例,看似并不复杂,但很多幼儿始终不能掌握正确的洗手方法。为此,教师可先做出示范,演示正确的洗手方法,然后出示自创的顺口溜:“打开水龙头,认真洗洗手;肥皂搓一搓,才能洗好手;手心手背不放过,换上一只再洗手。”幼儿被这种富有节奏感和韵律感的方式所吸引,跟着老师一起边诵读顺口溜,边进行实践操作。在这个过程中,幼儿保持着高涨的兴趣,并没有将老师要渗透的知识作为机械化的任务。
除了在课堂中进行训练之外,教师还需要着力引导幼儿将自己积累的知识引用到真实的生活之中。在幼儿园中,教师要引导幼儿养成在饭前便后勤洗手的习惯,同时也需要与家长进行沟通,将这种良好的习惯延伸到家庭生活中,成为每个幼儿在现实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习惯。
5 耐心教育,讲清道理
幼儿年龄较小、理解能力偏弱,针对幼儿的教育教师应具备良好的耐心,当幼儿犯错误时,教师所讲述的道理应遵循以下两点原则;其一,告诫幼儿什么是正确的事情,什么是错误的事情;其二,要求幼儿做的事情一定要讲述清楚。例如,对待每一位幼儿以及教师应懂得礼貌,见到自己的长辈应打招呼,不打招呼便是不礼貌行为;打招呼时不要直呼大人名讳;早上上学以及晚上放学时,应对教师以及家长进行问好等。必要时,教师可将礼貌用语讲述给幼儿,并亲身演示,加深幼儿的认知以及印象。同时,身为一名小学幼儿教师,应与幼儿家长取得一定的联系,提高家长对幼儿教育的重视程度,并取得家长的配合,完善教育系统,促使家园合作灵活地进行下去。
6 培养保护习惯需引导幼儿关注自我意识
一旦玩起来就容易忘乎所以,甚至将自己置于危险境地而不自知。这就需要教师经常对幼儿进行安全意识教育,让他们懂得生命的珍贵,这对于幼儿一生的生命成长来说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比如,上下楼梯要有序,尤其不能在楼梯上推搡、拥挤;不能将尖锐的东西擅自带到幼儿园来,需要使用一些刀具时,一定要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平时放学或者上学的路途中,不能轻易与陌生人说话。幼儿安全,重于泰山,所涉及的面非常广泛,教师要针对幼儿在家庭和幼儿园中生活、学习的真实状态,捕捉与幼儿生活直接相关的价值点进行教学。比如,“不要和陌生人说话”,教师不能蜻蜓点水般告知幼儿以后就认为已经完成了安全教育。这种点拨,即便教师完成上千遍,对于幼儿良好的自我保护意识的形成,仍旧没有明显的帮助。教师可以利用真实情境,来对幼儿的具体言行进行指导,如可以邀请外来人员,扮作某个幼儿的“叔叔”,用红包和糖果来哄骗幼儿,说自己是爸爸的朋友,要把幼儿带到单位找爸爸。经过几次尝试,果然有几个幼儿欣然接受了“叔叔”的要求,表示愿意跟着一起去找爸爸。
现在很多成人都缺乏基本的自我保护意识,主要原因是他们在小时候没有得到这种自我保护意识的培养和教育。在这一案例中,教师并没有将这种安全教育完全依托于知识的补充上,而是通过情景再现的方式,对幼儿所表露出来的真实言行进行现身说法,并与家庭、社会进行“联姻”,让每个幼儿从小就树立正确的意识,真正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安全意识。
7 结束语
幼儿时期是习惯养成的重要阶段,这一时期所养成的习惯,对幼儿今后的成长和发展,都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童年有着怎样的生活、经历了怎样的遭遇、形成了怎样的效果,都是幼儿后续发展的重要支撑。因此,对正处于成长过程中的幼儿来说,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可为其一生的可持续性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董文拴.浅谈如何正确培养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J].儿童大世界(下半月).2018,(10)
[2]赵新梅.浅谈幼儿教师如何正确培养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J].中外交流,2018,(32)
[3]沈雪姣.浅谈家园合作中如何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研究[J].新课程·上旬,2016,(1)
[4]宋淑芳.幼儿园科学教育浅谈[J].幼儿教育,2003,(15)
[5]王晓红.以陶行知思想指导幼儿行为习惯的培养[J].考试周刊,2016,(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