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皓
四川省成都外国语学校 四川 成都 611731
【摘 要】:新的《课程标准》对“核心素养”明确了四个维度,即“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这就要求教师应以此为纲,摒弃一切为了升学率的“考点式教学”。实际上,高考试卷中阅读和写作的总分值远高于三分之二,高考作为指挥棒,其本质是引导教师在日常的阅读和写作(即“读写”)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而非对教考点来提分的追求。
【关键词】:高中语文;核心素养;阅读教学;写作教学
语文教学一直是当代社会讨论的热点。历年高考过后,全国各地围绕语文试题的讨论远多于其他科目。然而当前高中语文教学的现状并不乐观,学生意识到语文的重要性,但重视不够,学习很吃力,成绩也不理想,不少老师和家长采取的对策就是想尽办法给学生补课或加大作业量。长此以往,学生对语文产生反感、甚至痛苦的心理,逐渐失去语文学习的兴趣,甚至部分学生完全丧失对语文学习的信心。另一方面,什么样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是最核心的,最能让学生成功融入未来社会并自我实现?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对此给出的是“使个人在21世纪能够成功生活、能够适应并促进社会进步的为数不多的(a small set of)关键素养”[1],也即“核心素养”。我国教育改革进入深水区后,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成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其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2]。新的《课程标准》对“核心素养”明确了四个维度,即“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这就要求教师应以此为纲,摒弃一切为了升学率的“考点式教学”。实际上,高考试卷中阅读和写作的总分值远高于三分之二,高考作为指挥棒,其本质是引导教师在日常的阅读和写作(即“读写”)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而非对教考点来提分的追求。
笔者试从高中语文课堂的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入手,浅略谈谈对核心素养培养的一些思考。
一、阅读教学中的现状与措施
语文学习重情感体验与感悟,这在阅读中表现得尤为明显。不可否认,阅读教学以各个分散的课文为主,但在此基础上,仍有许多可供拓展的内容,不少教师还未走是窠臼,达不到核心素养的要求。
(一)教学目标设计过于片面
核心素养对“语言”、“思维”、“审美”、“文化”提出了更高要求,单从教材来看,的确部分课文对某些素养的培养更为明显,但部分教师片面认为每篇课文的核心素养地培养只需满足部分维度。事实上,即使是不同类型的课文,在教学时,我们仍可从四个维度设计教学目标。如古诗文阅读教学,完成“审美的鉴赏和创造”和“文化的理解与传承”这个维度的教学目标设计应该不难,但对“语言的建构和运用”及“思维的发展与提升”设计教学目标却需要动一番脑筋,而这两个维度可能恰恰是落实课堂教学的关键。以杜甫《登高》为例,“审美”和“文化”两个维度通过鉴赏和讲授比较容易达成,而对“悲”和“恨”这两个关键词的把握,可联系高一阶段对联平仄等相关知识,要求学生以这两个关键词写一首诗(甚至可以明确是怀古、咏史等),这样,“语言”和“思维”两个维度其实在这一过程中也已达成。这说明,任何阅读的教学,教师都要有意识地去从核心素养的四个维度去设置教学目标。
(二)教学形式单一,缺少“整本书阅读”的实施。
教学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先介绍大环境背景,提出一个关于作者对刘和珍君的态度问题时,又介绍作者的背景——这种授课及提问方式,久之,则形成一种模式,以致再后来的教学中,一旦同样问题抛出,学生已经没有兴趣再回答,因为接下来老师就会介绍背景资料,自己只需等着接收。另外,“知人论世”的模式一旦形成,极易忽略文本而过度解读。这种阅读教学中,教师往往喜欢提出一连串问题,却未关注提问是否引起学生的注意力以及思维活动。问答并不是学生参与课堂的唯一形式,理想的阅读应该是以学生为主体,积累他们的知识、发散他们的思维,教师起引导作用。教师完全可以通过“整体书阅读”的方式达到这一目标,如本学期会学习《苏轼词两首》,可在开学之初甚至上学期期末,就要求学生阅读林语堂的《苏东坡传》,并提出检测方案,这样在后来进行教学时,学生已然储备了关于苏轼的丰富知识,能够主动表述,而非固有的“师问生答”。
(三)教师重过程、轻评价
课堂活动的设计,教师考虑的不能只是为了参与而参与。有些课堂看似有着激烈的讨论,但其实质是相互之间却不知道在谈论什么(或讨论的目的不明),教师有时如果没有一个有意义的终结性评价,学生通过这种看似热闹的讨论就没有实质收获。
笔者在执教《荆轲刺秦王》时遇到了尴尬的一幕:讲授“易水送别”时对“荆轲该不该帮助太子丹”问题组织的讨论,一番激烈的辩论后,笔者随口点评了句“同学们说得都有些道理”,有同学便在下面说到,“答案是丰富多彩的,自圆其说即可”,更有学生在后排小声评论“没劲”。笔者深感当时学生的不满情绪:这种看似热闹的讨论和“丰富多彩”的结果在教师的随意评价中显得没有任何意义,学生并没有收获知识。这种场景中占主导地位的不是学生,他们仅仅是配角。教师必须精心提问,并做好评价,也更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二、写作教学中的研究与实践
写作可以说是多数高中生在语文学习中最头疼的一个版块,好的作文各有各的优点,坏的作文也自有其弊端:或强凑字数而废话连篇,或偷换概念而偏题跑题,或伤时悲己而强装文艺,不一而足。写作可说是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全方面考查,尤其在“语言”和“思维”维度;换个角度看,写作教学也是对教师教学能力的“进阶”评测。
(一)教师不注重方式,评价单一
高一作文教学侧重记叙文,着重培养学生的叙述和语言能力;从高二开始,作文教学开始向议论文倾斜,除前两种能力,更注重学生价值观和思维的培养。无论是何种文体的写作,教师在教学时,一般习惯是先讲文体特点,再给出作文材料或题目,最后让学生写一篇完整的八百字作文。这种流程枯燥乏味,对学生而言写作压力也大,在实际教学中,不妨进行任务明确的“片断作文训练”。笔者在《劝学》教学后进行写作训练,给出以下材料:
毛泽东在青年时发表了一篇题为《体育之研究》的文章。
钟南山从小就喜欢运动,足球、篮球、跑步都有涉猎。
高二学生小王是同学眼中的学霸,身高1米7的他体重却只有90斤,鼻梁上架着一副厚厚的眼镜。小王说,因为身体瘦弱和性格内向,不喜欢体育锻炼。同时,高二学业繁重,所以他更愿意待在教室看书。
作为小王的同学,请你给小王写一封信,劝他改变对体育锻炼的想法。[3]
这是一次驱动任务型作文的写作训练,为了配合《劝学》中学到的论证方法,笔者在材料后给出了作文要求:
请写出作文中主要议论段落(不少于200字),必须运用不少于一处的比喻(或类比)论证,并下划线标明。
这样,学生的训练方向清晰明确,且字数压力减轻不少。当然,这是在议论文初学阶段,各个击破的方式效果明显。
另一方面,教师对学生作文的评价应及时而丰富。一般来说,教师会习惯性地写出评语,指出学生当期作文的优劣,事实上,这多数建立在一个写作标准之上,用简单的分数和评语评判学生在日常写作中的能力有失公允,且极易打击学生的积极性。可用等级取代分数,用鼓励型点评取代终结性评价,对学生的评价不能简单地用一句 “好”、 “不错” ,而要给予具体和个性化的反馈。真诚的赞扬会给学生巨大的鼓励,也有利于营造积极、和谐的课堂气氛[4]。同时,学生互评也不失为一种思维的锻炼。
(二)学生求速成而轻积累
一方面,单从分数的反馈看,高中作文的分差并不大,学生因而不重视写作;另一方面,语文整体分数的偏低,又让学生们希望用简单直接的方式使作文分数“更上一层楼”,速成最好。事实上,高中写作是一项“慢活”,特别注重素材的积累与思维的培养,而这恰恰反映了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对于这种情况,教师一方面要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让其切断“速成”的念想,更重要的一方面,是要加强写作教学的质量。除了笔者前面提到的“片断作文训练”,日常教学中可选择一些好的素材让学生进行点评与积累。同时,作文的命题也应该规范,明确考查方向,便于学生知晓训练内容。另外,“素养的模式的构成要素之一是个体所处的外部生活环境”[5],这就要求作文材料要做到既能贴近学生生活、具有真实情境,又有思辨方向,能让学生独立思考、充分表达。
在课堂上,学生不再仅仅是一个知识的接受者,而是人生发展的探究者、交流者、创造者[6],以学定教是教师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前提。总的来说,在新形势下,阅读与写作教学仍是当下高中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更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关键方面。高中语文教师因此要格外注重这两方面的教学,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甚至提出质疑,在课堂中高效地培养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OECD. The Definition and Selecction of Key Competencies:Executive Summary. 2005.Retrieved May 27,2005 from http://www.oecd.org/pisa/35070367.pdf.
[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7:16.
[3] 互联网信息改编. 湖北省四地六校2020年秋季高二联合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 https://www.sohu.com/a/433152429_120886047
[4] 李艳华. 浅谈如何有效地在中学英语课堂中创设教学情境[J]. 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3-01,126-127.
[5] 蔡清田.核心素养与课程设计[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50
[6] 张冰.浅析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的相关内容.治学之法[J],2013.07: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