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鸿英
广州市从化区江埔街沿江南路300号从化流溪中学 510900
有效教学是师生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最优的速度、效益和效率促进学生获得整合、协调、可持续的进步和发展的实践活动。
有效教学是教育工作者永恒的追求。教学活动是一种有目的的,具有一定规律性和时间性的活动,同时也是一个充满各种不确定性的动态生成过程。要提高教学有效性,要求教师既要精心预设,为各种可能的弹性生成做好充分的准备,又要注重课堂的动态生成。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谈谈在预设和生成方面的一些体会。
一、精心预设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前提
预设是生成的前提和基础,是教学的基本要求。在这个环节中,教师要积极发挥主导作用,在深入钻研教材、正确理解课堂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深刻了解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清晰把握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背景和思维特点的基础上,确定完整的教学目标、精当的教学内容和恰当难度的学习任务。精心设计弹性的教学细节,尽可能充分地考虑学生学习活动中的各种可能性。
(一)创设问题情境,设置认知冲突,导入新课
情境是为教学服务的,落脚点是能够把学生尽快地引到对课堂知识的学习和思考上。创设有价值的情境应注重跟生活的联系,直观现象,并体现学科特点。具体说,创设问题情境要结合数学学科特点,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进行,设置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启发他们积极思考,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合作学习,还学生学习的主动权,拓展学生的发展空间,引导学生挖掘自己的创造潜能,开发自己的创造力,建立一种相互接纳、相互理解的友好的人际关系。
(二)精选典型例题。
例题是用以阐明数学概念、数学命题及其初步应用的题目。它是数学知识转化为基本技能的载体,体现教材的深度和广度,揭示解题的思路和方法。一节课的容量有限,要加强例题教学的针对性,发挥例题所提供的典范作用。在备课中不仅要深刻理解课本例题的用意,充分挖掘课本例题的潜能,从多角度挖掘其教学价值,而且要照顾学生思维水平发展的实际情况,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精心设计练习,选取例题。例题编排时,一般遵循以下原则:从具体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先易后难,先简后繁;先数式问题后应用问题;先单一性问题后综合性问题;先巩固性问题后创造性问题,循序渐进,体现思维的层次性。
(三)合理设置课堂练习和作业
习题是学生用于进一步理解与巩固所学的数学知识,培养数学基本能力的题目。学生通过解答习题,课堂回答及完成书面作业,进一步巩固新知识,深化旧知识,获得技能、技巧,培养能力,训练思维。由于课堂时间有限,在备课中同样需要精选习题。选择配置习题应根据目的性、循序性、典型性、多样性、针对性、量力性和启发性进行,统筹安排习题和作业。
具体地说,要符合教学目的;由浅入深,由易到难;题目要具有典型性,以求起到以“题”带“型”的作用;题目的形式、内容和解法要多样化;要针对教材的重点、难点及学生掌握知识的薄弱环节和常犯的错误来选题;题目的分量和难易程度得当并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注重动态生成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基本保障
课堂教学的丰富性、开放性、多变性和复杂性,要求教师在课堂活动中不能拘泥于课前的预设,要通过观察学生、倾听学生、发现学生并与学生积极互动,根据实际情况,随时对设计作出有把握的调整、变更。生成不能影响预设目标的实现以及教学计划的落实,要服从于有效的教学、正确的价值导向和学生的健康发展。
(一)创设基于师生交往的互动、互惠的教学关系
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创设基于师生交往的互动、互惠的教学关系,要求教师要努力营造民主、合作、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重视学生的思维和活动,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和敢说敢动的机会。创设基于师生交往的互动、互惠的教学关系,吸引学生的思考和个性发挥是动态生成的前提基础。
(二)以问题驱动新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过程
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指出,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仅是一个接受知识的过程,也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个过程一方面能暴露学生产生各种疑问、困难、障碍和矛盾,另一方面能展示学生发展聪明才智、形成独特个性与创新成果。
结合数学学科特点,数学课堂教学应该以问题驱动的形式,充分展现新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过程,重视学生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培养学生发现新知识、新信息以及提出新问题的创新能力。善于捕捉和处理学生思维过程中的“亮点”和“典型错误”,形成有价值的生成资源,为课堂有效教学服务。
(三)重视解题教学和反思
数学的解题教学是实现中学教学目的的重要手段。
在讲解例题时,首先点明例题的意义和作用,并让学生观察思考题目,激发学生探索求解的积极性;接着强调审题的重要性,作审题的示范,引导学生理解题意,分清“已知”和“所求”;然后寻求解题的思路,表述解题的过程,以给学生作解题格式的示范。寻求解题的思路时要注意师生活动,尽量地让学生参与自己的思维过程。注意引导学生多角度观察题目,探索是否存在一题多解,培养学生思维发散性。
讲解完例题后应注意例题的类化,做好解题反思示范。即师生共同总结解题思路、方法、技巧及有关的注意事项,使学生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为知识正迁移奠定基础。
例题类化后,让学生解答一些同类型习题,强化学生对例题的理解,进而提高灵活运用例题的能力。在具体操作时,把握与例题类型相关的习题和复习题特点,通过改变例题的条件、结论或问题,采用一题多问、一题多解等形式,引导学生进行以审题和寻求解题思路为重点的习题训练,并注重引导学生进行解题反思总结。当解题反思成为一种习惯,它将成为学生自觉的求知方式,成为发现新知识的源泉,成为推进教学生成的动力。